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编采人员应有语言敏感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编采人员应有语言敏感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平时我们读报纸,经常会发现一些语言经不起细致的推敲,说明编采人员在使用自己的母语时还存在着随意性,缺乏一种正确的语感,或者说对不规范的语言缺乏敏感性

一、缺少必要的句子成分

我们主张报纸用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子去表述新闻内容,避免语句表达上过于口语化的倾向。但是某些报纸上随意省略成分、语句缺胳膊少腿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如:“经过领导班子研究,很快将干部实行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提交到车站民主议事会,得到了表决通过。”(《工人日报》2002.4.18)“在捐资助学活动中,3个学期就筹集助学资金134万多元,资助特困职工子女4892人次。”(《工人日报》2002.4.22)。这些句子明显缺少“谁”、“什么”等必要成分,显得不完整,语感也不顺畅。

二、词语搭配上的随意性

报纸要求时效性,有时容不得作者对用语加以认真的考究,因此,编采人员应该在语言的敏感性上下功夫,训练迅速发现语言使用中的细小差别的能力。

例(1)“中国遍布城乡的加油城已达近9万个,剧烈的竞争使加油站的经营者不断对外抱怨‘日子难过’。”(《工人日报》2002.4.23)

例(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黄钟大吕,在国民经济大动脉的中国铁路250万产业大军中,引起巨大的共鸣。”(《中国青年报》2002.2.27)

例(3)“产权转换的消息一传开,如同炸开了一枚重磅‘炸弹’,一时间议论纷纭!”(《人民日报》2002.4.29)

例(1)中的“剧烈的竞争”感觉上不对劲,惯常的用法是“激烈的竞争”,而“剧烈”往往与“运动”、“震动”之类的词搭配用。例(2)中的“巨大的共鸣”似乎不符合语感,常用的说法是“强烈的共鸣”。例(3)中的“议论纷纭”也不是固定搭配,我们一般说“议论纷纷”。上述词语的运用如果以较宽的标准要求,可能也说得过去,但对于语言嗅觉较敏感的人来说,他们会觉得不太合适。

三、修辞运用上的不得当

报纸新闻写作时恰当地运用修辞,能给作品增色添彩,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影响表达效果。如:“朴实的人大代表王学仁,静静地坐在记者面前,像一棵朴实的大树。”(《经济日报》2002.3.10)这个比喻似乎不妥帖,读后会有疑问,人静静地坐在那儿,怎么会像“一棵朴实的大树”呢?修辞手法的运用不能马虎,否则会给人弄巧成拙之感。

四、为追求简洁任意缩略词语

这也是报纸语言使用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采取这种用法的记者和编辑大多数是为了追求简洁或新奇,但却破坏了词语的原貌。如:“清新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寻寻觅觅、上下求索,历尽艰辛帮助群众脱贫奔康。”(《羊城晚报》2002.4.13)“他与其他几位民工在工地上垒了个简易灶台,靠捡垃圾和菜叶维生。”(《人民日报》2002.3.21)句中的“奔康”、“维生”之类的说法都是不规范的缩略词语,不应提倡和推广。

五、一些出于语感上的问题

报纸上的有些文字存在语序和语言节奏上的问题,遇到这类问题只能凭自己的语感去处理。

例(1)“在现代社会,作为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文汇报》2002.4.23)这个句子中本来应该强调的是“人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它却把“作为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前以示强调,给人一种主语不突出的感觉。如果将句子改成“在现代社会,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感觉上就通顺得多了。

例(2)“近期美国制造业有复苏迹象,已带动香港制造业的订单明显增加,而出口的跌幅也明显缩窄。”(《经济日报》2002.4.29)作者用前面的“近期美国制造业有复苏现象”直接作后面整个句子的主语。这个句子中“已带动”前应该有一个复指成分“这一现象”,否则,语句就有残缺之感。

上述列举的错误虽小,对于缺乏语言敏感的人来说,有时还不易觉察,但它们都是不规范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语言污染。我们要推动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大众媒体的记者编辑则是最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