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毕节职业教育专业规划及人才需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毕节职业教育专业规划及人才需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毕节市①是毕节试验区所在地,大约800万人口中600多万是农业人口,因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有限、教育滞后而人力素质低下成为全国有名的贫困区。晏阳初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主要是治愚、治穷、治弱。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发展毕节职业教育是建设毕节试验区的基础工程。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毕节试验区的开发扶贫,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衔接。

一、毕节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现状

毕节市共有各类职业院校21所②。其中毕节卫生学校设置农村医学、护理、中医骨伤、影像、检验、药剂、助产、康复、中医等专业;毕节财贸学校设置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饭店服务与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毕节工业学校设置采矿技术、煤矿机电、通风与安全、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毕节水利电力工程学校设置矿山地质测量、旅游与酒店服务、农业水利技术等专业;毕节职业技术高级中学设置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等专业;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畜牧兽医、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服装制作与营销、现代农艺、机电技术应用、皮革制品造型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建筑工程与施工、会计电算化、煤矿开采、园林工程、电子商务、工程造价、旅游管理、中草药栽培等专业。在毕节县级职校中,大方汇灵职业中学设置移动通讯技术等专业;金沙第二职业中学设置工艺美术等专业;纳雍职业技术中学设置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等专业;黔西职业中学设置平面设计及广告制作、国际商务等专业;威宁职业中学设置国防教育、焊接等专业。对照国家2010年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全市职校实际开设涉及护理、农村医学、财务会计、电工技术、学前教育、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数控技术、采矿技术、畜牧兽医等约30个专业,基本构建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特别自2010年统一战线在毕节试验区开展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心•智力支持工程”项目以来,增加了接受中职教育的人数,改善了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提升了中职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全面促进毕节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联合办学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起到了显著作用。

二、毕节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业人才需求

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不强,很多学生毕业后只是有“文凭”的简单劳动力,而不是实用技术人才。毕节作为欠开发、欠发达的西部贫困地区,全市人口中大部分在农村,17%左右还属于人均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市200余万富余劳动力,每年输出150万,仍剩余50余万③。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人力资源,是毕节试验区非常紧迫的任务,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据调查,毕节迫切需要尽快培养农林牧、资源环境、水土水利等领域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具体见表1。

三、毕节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中存在的问题

毕节市的职业教育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中较薄弱的环节。许多职业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没有以本土经济产业技能人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因此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重视,随着毕节试验区建设和“三化”的推进,特别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毕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的矛盾日益凸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专业覆盖达不到规定要求

目前毕节市21所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约30个,仅占中等职业教育可开设321个专业的8.7%,专业方向仅占927个专业方向的3%③,专业设置与其技能型人才实际需求不匹配。

2.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

全市所有职业学校,除了几个中专学校专业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之外,大都体现不充分,有的学校甚至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混合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成为一种附带教学;有的干脆就是只有职业学校的名,根本就没有一个职业教育的学生。职业教育的特征不明显,一方面带来学校发展的盲目性,不知道应该如何打造职业教育,或者说不能重点打造职业教育,致使职业教育的特征继续模糊,如个别职中虽然是职业高中,实际上是以普通初中和高中为主,甚至办有小学,一所学校的“多位一体”,最终把自己办成了不折不扣的“四不象”学校③;另一方面,也不能给社会和学生一个清晰的导向,使他们看不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必然带来社会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弱化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缺乏理性

毕节市的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高中,由于办学者没有理性思考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没有市场的眼光,没有培养人才的意识,因此,其专业建设在许多学校是茫然的,从众的。有些学校为了迅速发展壮大,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争先恐后地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情况下,匆忙上马新专业、热门专业,然而其基础设施以及师资力量根本就不能满足开办这些专业的要求。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是,招收学生之后既不能为学生配备专业的教师授课,而实训设施又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竞争能力。

4.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服务地方产业能力不强

毕节市进入“十二五”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各类劳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和培养能力及水平无法满足这种需要。毕节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市,而职业学校开办的涉农专业太少,培养的涉农专业技能人才更少。以土豆种植来说,威宁县作为有名的中国南方土豆种植基地,“威宁洋芋”的品牌价值人皆尽知,然而缺乏农业技能人才,现在的“威宁洋芋”品牌受到了严重挑战,普遍认为今天的“威宁洋芋”不如过去的好吃。有乡土知识的人都知道,通过在土里撒石灰和施农家肥,可改良酸性土壤,防止病虫害,使耕地肥力增强,有一劳永逸之效。现在人们由于不懂传统乡土知识,在所谓增加科技含量的口号下,做了许多违反科学的事情,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加大,造成土地快速板结,农业投入不断加大,恶性循环。再以每年都在搞的植树造林特别是毕节的“坡改梯”来说,虽然对毕节的生态建设有一定的改善,但许多老百姓都清楚,毕节的地理气候特征,只要“封山”就能“育林”,关键是做好“封山”的管理工作,而现在农村的许多护林员没有文化知识,更不具备管理能力,怎么能“护”得好“林”呢?因此必须要设置职业教育的有关涉农、林等专业,培养具有乡土知识的服务地方产业的技能型人才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5.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雷同导致办学特色不鲜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冷热不均,职业学校片面追求热门专业。近年来,职业学校大多开设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电工等专业,投入很大,一旦招生不足或是需求变化,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些职校在没有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办学条件的情况下,开设学前教育、医学类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竞争性,既耽误了学生又损害了自身的形象。而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农林牧、资源环境、土木水利等专业开设学校却偏少,或者是虽设有专业,但因招生数不足而没有实际招生。二是专业设置雷同。多数职业学校都设有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没有自身的特色,而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人才过剩,必然影响就业。可以说,既缺乏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又人为造成了就业的严峻形势,反而影响了试验区经济的发展。

四、毕节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几点思考

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培养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为人的就业服务。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己谋生,为群服务”。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方面。必须制定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从盲目从众转向科学创新地开放办学,从被动地适应市场转向主动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1.科学调整、合理统筹专业设置

围绕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和毕节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合理布局和科学设置专业,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首先是对各职校专业设置进行必要的整合,适度统筹各职校的专业建设,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资源的配置。其次是通过实行专业申报制,把好专业审批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及生态畜牧业、水土水利、轻纺食品等紧缺专业,以及如中医药、交通运输、煤电安全、现代物流等便于就业的专业。对紧缺专业进行政策扶持,鼓励职业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紧密相关的专业。再次是加强对专业建设的督导评估,引导职业学校抓好专业教学质量,把好专业发展关。逐步实现全市一区(县)一品,一校一特。各区(县)重点办好一所中职学校或倾力打造好一个职教中心,每所职校重点办好一两个骨干专业、示范专业。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职校骨干专业、示范专业、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的扶持力度,组织市级职校骨干专业、示范专业的评估,树立各职校的专业品牌,通过骨干、示范专业建设鼓励职校做大做强品牌专业,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2.正确匹配、准确对接专业需求

专业建设应“长短结合,软硬兼施”。长线专业必须以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为依托,短线专业应根据产业结构变化而调整。长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基础牢,信誉好”,在社会上要有“拳头”专业的良好信誉,短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灵活、适用”,能依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能起到补充、辅助“长线”专业的作用。根据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需要,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力度,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现有专业,根据产业、行业需要拓展专业方向,以灵活的专业方向调整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布局重点面向农林牧、资源环境及水土水利等支柱产业,主动适应电子信息、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城镇化进程所需要的城镇建设、物流等生产产业。形成以农林牧为特色和以资源环境为核心,以水土水利产业和亚高原特色轻纺食品如毕节大蒜、毛麻制品;威宁火腿、荞酥、咂酒;大方漆器、辣椒、豆制品;赫章樱桃、核桃加工等产业为重点,以城镇建设和现代服务产业为拓展的专业发展布局。按教育部“五个对接”的要求,做好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④使毕节职业教育更加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市场需求,更加注重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培育新专业,拓展职业教育资源

为适应试验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三化”同步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要求,一是要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如畜牧兽医、农作物种植、农村医学、现代农艺等专业。二是要巩固和加强就业较好的专业,推进精品专业建设。如护理、会计电算、学前教育、矿山机电、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三是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如生态环境保护、火电厂集控运行、风电场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等专业。四是对于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有较大市场需求的新专业,要进一步开发,并在市(区、县)职校适当设置。如中草药种植、果疏花卉生产技术、民族风味食品加工制作、网页美术设计、民族工艺美术等专业。五是要改造弱、小、杂专业,如家电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将有关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要“量体裁衣”,针对某一职业,某一岗位的必备知识与技能组织教学,侧重从业能力,强调针对性、应用性、现实性和发展性,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用工需求、有职业发展前景的专业教学,为行业培养大量实用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毕节工校应该设置乡村公路建设,毕节农校畜牧兽医专业应该按畜类、病种(如口蹄疫)等设置专业,还应该设置有关牧草种植的专业,大方职校应该设置漆器专业。

总之,针对毕节市人口众多,需要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的实际,职业教育必须调整专业结构。既要以就业为导向对外培养输送,抓住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30项试点任务中,贵州承担“积极推进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和“扶持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建设”两项任务的有利时机,不仅通过合作办学培养输送优秀人才为发达地区“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学习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衔接成效显著地区的经验,改变毕节试验区的“双欠”形象。针对毕节市发展需要技能人才和产业有待培育的实际,职业教育必须调整专业结构。职教专业设置要考虑服务产业发展和为学生就业服务,应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毕节市的实际,培养有需求、有岗位、有就业的专业技能人才,才可能做到有市场、有针对性,也才可能为毕节产业发展提供符合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并完成教育部“对接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扶持农业职业学校发展,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办好涉农专业点,多种形式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250万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④的任务,培养毕节村村有当地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技能人才。必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监督执法机制,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把职业教育发展置于有效监督中。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对办学成绩突出的职业学校,要大力表彰、扶持;对达不到办学标准的职业学校,要限期整改,直至依法取消其办学资格。严格执行专业开办审批制度,尽快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特色鲜明的较为完善的毕节市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格局。形成“政府培育品牌学校、学校打造品牌专业和培养品牌学生、学生成就小康家庭”的联动机制,建立服务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发展专门机构,统一规划毕节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定位,统一管理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学校建设,统一指导和监测职业教育办学规范、办学水平,把职业教育打造成毕节试验区的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