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场报道凸显广播新闻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场报道凸显广播新闻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播,区别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也不同于电视、网络等立体媒体,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如今,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新闻如何突出重围,凸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生动、鲜活的现场报道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

突出新闻时效性

由于报纸等平面媒体受印刷周期的限制,对当时发生的新闻事件无法发挥作用,而广播在这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只要一部手机,广播记者就可以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以现场报道的形式传回电台,通过直播传递给受众,使新闻报道与事实同步。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各媒体聚焦的热点,地方电台如何在报道中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笔者所在的烟台新闻广播围绕世博会的报道进行了精心策划,最终确定走“亲民”路线:摒弃以往“大而全”的成就报道思路,开辟“盛世博览――走进上海世博会”专栏,让记者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观世博,将普通人最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报道选题,“世博会上的烟台元素”、各展馆的“镇馆之宝”、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的感动……在这些报道中,记者成为听众的眼睛、耳朵,为听众呈现出一个生动、立体的世博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场报道的时效性在抢险救灾等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

增强新闻亲和力

由于添加了声音要素,这就使得广播成为更贴近受众的表达方式,使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更直观,也更清晰,增强了广播媒体的亲和力。媒介传播中,传播一方处于主动地位;受众相对来说是被动的一方。但随着自主接收意识的增强和广播频道的增多,从拥有收听选择权这个意义上说,受众的主动权要大得多。因此,广播新闻要满足听众的需求,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必须把听众看成主动的接收者,尽可能地在新闻内容和形式上为听众提供更广阔的选择余地。现代传播规律证实,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体地位已越来越不容忽视。尽量多地采用记者现场报道、录音报道的形式,可以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建起一种人际交流的氛围,增强广播媒体的亲和力。

现场报道中,记者以个体形象出现,会使广播媒体的传播方式很自然地转变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方式,让听众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中去,形成听众与信息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从报道形式上看,现场报道与听众是同时空的,它直接带领受众来到现场,同步表现事件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听众关注事件发展,满足听众对信息的需求。

在新闻现场,记者始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我就是听众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我要把听众想要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告诉他们。当然,现场报道对记者的新闻敏感、观察力、判断力、现场采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惟其如此,才更具挑战性,更能凸显广播新闻的魅力,增强可听性,赢得受众。

增加新闻感染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过于强调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看到、听到的新闻几乎是同一面孔、同一腔调,新闻前辈穆青戏称之为“八股新闻”。从受众的角度考虑,在日益提倡个性化的今天,他们自然愿意接受更多生动、鲜活的信息。

新闻,特别是事件性新闻,也同样需要具有典型性、富有感染力、有血有肉而且又安排得当的细节描写。一件优秀的新闻作品除具有主题深刻、内容翔实、报道及时等要素外,还要有一个或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这样,作品才丰满,具有立体感、现场感。正如穆青所说:“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广播与其他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声音的艺术”,它不像电视画面那样一览无余,但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精当的细节、描述性语言的运用,可以让受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其再现新闻事件现场。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连续报道《触目惊心“稻草堤”》曾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其中第一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10点多钟,一台75马力的东方红牌推土机突突突地响了起来。刚推了一个来回,堤上围观的村民便大声喊了起来,稻草、稻草……稻草成片地露了出来。记者走上草堤,立刻陷下几十厘米。一股浓烈的稻草霉烂味儿迎面扑来,围观的人被熏得忍不住咳嗽起来。深处的已霉烂,土已发黑。”这属于新闻写作上的目击手法,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白描手法,无一丝矫饰,无一句虚言,质朴洗练,生动传神,寥寥数笔,为听众再现了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画面,充分展示了现场描写的魅力,听来亲切、自然又富于形象感和立体感。

应该注意的是,在具体采访过程中,不能为了使自己的报道好听、感人就编造一些所谓的细节,搞什么“合理想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作品中的任何细节都必须绝对忠实于新闻事实,容不得任何想象、虚构和夸张。

(作者单位:烟台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