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摸骨诊病 正骨传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摸骨诊病 正骨传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正骨是指中医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正骨为专科名,是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对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即整治因骨关节损伤而致的变形肢体并使其恢复原位的一门科学技术。元代以正骨专长的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设有“正骨兼金镞科”,以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

正骨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医生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病人的骨伤疾病。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堪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

源起:巫、医之争

在中医骨伤科中,正骨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近代和现代的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其学术特色和诊治秘诀,主要体现在正骨手法方面。

祖国医学起源于原始人在生产活动中同伤病斗争的经验,是在同巫祝之术斗争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发展起来的。原始人在与猛兽搏斗和部落之间发生冲突时,常常会造成外伤,他们用树叶、草本等捣烂涂裹伤口,这就是外治法的起源。之后人类通过烤火取暖体会到热烘的方法可以解除某些原因引起的腹痛、关节痛等疾病,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和艾灸法。

原始公社制度时期,产生了用砭石治病的经验,“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山海经.东山经》)。“砭针,治痈肿者”。“砭,以石刺病也”。可见这是外科方面原始的医疗工具,也是我国针灸术的萌芽。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极低,人们对于诸如风、雨、雷、旱、冻、分娩、疾病、死亡等复杂的自然生理现象无法解释。为了祈福禳祸,产生了天地之外另一种“力量”在主宰一切的迷信思想,从而出现了“巫术”活动。百姓治病不施药,“武丁疾身,御祭妣己及妣庚”。想通过祭祀祖先来解除疾病。后来发现光是祷祝治不了病,便同时施以药物,产生了“巫医”。但巫医治病依然只在“索隐行怪”上下工夫。明明是用药治愈了病,他们不承认是药物的功效,而认为是法术的效验。随后,人们对巫医的信仰开始动摇,巫和医从此分道扬镳。

发展:逐代更迭

专治骨折的医生,周代就已出现。《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晋代《肘后备急方》中首次介绍了用牵引等手法正复关节脱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下颌复位手法至今还用于临床;《理伤续断方》中记载的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和肩、髋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圣济总录》进一步总结了正骨推拿和用药封裹、膏摩等骨伤层面的综合治疗方法。元代豪族出现了正骨兼金镞科。明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论述颈椎、肩、肘、髋、膝、踝等关节及髌骨脱位之正复与固定方法已相当先进。明代薛己的《正体类要》中所记述的正骨手法19条简明实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也记载了许多正复骨折的方法。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手法的经验,概括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种手法。

1949年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正骨八法进行了科学研究,又有所改进及创新,充实和提高了正骨推拿的内容和水平。

手摸心会

骨折整复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结合X线摄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在头脑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拔伸牵引

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淼奈恢茫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力量轻重适宜,持续稳妥。一般而言,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拔伸牵引力应较大;相反,老幼及女性患者,所需牵引力不宜太大。

旋转屈伸

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患者手握其远段,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提按端挤

医者以掌、指分别置于骨折断端的前后或左右,用力夹挤,迫使骨折复位。要求实施手法时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医者手指与患者皮肤紧密接触,避免在皮肤上来回摩擦而引起损伤。

摇摆触碰

主要适用于横断型及锯齿型骨折。经过上述手法后,骨折一般即可基本复位,但是横断、锯齿型骨折其断端间可能仍有间隙。为了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医者可用双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稳定地维持牵引下左右或前后方向轻轻摇摆骨折远段,直到骨折断端间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

夹挤分骨

此手法适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的侧方移位。整复骨折时,医者以双手拇指及食、中、无名三指分别由骨折部的掌背侧或前后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双骨折就像“单”骨折一样进行整复。

折顶回旋

肌肉发达的患者发生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后,单靠牵引力量常不能完全矫正其重叠移位,可实施折顶法。操作时,患者双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t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牵引下双手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骨折成角畸形,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端骨皮质已经相抵时,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则持续向下压迫突出的骨折端,这样较容易矫正重叠移位畸形。

按摩推拿

本手法适用于骨折复位后,起到调理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作用,可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这对关节附近的骨折尤为重要。操作时,手法要轻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顺骨捋筋,达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摸诊:手、心合力

历史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文化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沉淀。每一项传统技艺都是先祖留给世人最珍贵的遗产,传承这些遗产的人们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守望人。中医正骨疗法也不例外,需要一代代承前启后,不断将其发扬光大。中医正骨医生应当努力钻研医术,真正掌握其精妙医技,用疗效服人。

掌握正骨手法,必须具有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知识,方能“手摸心会”“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现在都是采用两种方法学习。一是在正常人和伤员身体上摸诊,先是徒弟与师傅互摸,找感觉,后由徒弟在伤员身上摸诊,听骨擦声,看病人反应,初步辨认骨伤,再用手指的力度和感觉,分析判断是骨折、骨碎、骨歪、脱位,还是软组织挫伤。然后师傅再摸,如摸诊结果有异,师傅立即讲解、纠正,责令徒弟再摸;二是找尸体看骨架,直观人体骨骼的位置、形状、相互构成方式等。

疗法:独特丰富

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其简便实用且成本低的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不断传承发展。其中有些有文献记载,有些只在民间经口耳相传得以延续。

正骨术是传统中医的招牌动作,通过中医正骨手段,应用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符合现代中医“简、便、廉、验”的治疗特点,又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其手法主要有按、摩、推、拿、揉、捏、掐、点、叩、颤、拍、击、啄、提、压、抚、捻、分、合、抖、扳、摇、震、擦、梳,等等。通过这些手法,改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此来治疗患者患部疼痛、错位、突出等颈椎病、腰椎病问题,使其免受手术之苦,尤其是老人和小儿一类耐受力较差的骨折、关节脱臼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骨折可以不损伤骨膜,骨折愈合有效血运来自骨膜,这就加快了骨折愈合时间,一次复位成功,可避免二次手术;较之内固定手术省时、省钱、少痛苦。尤其是现在中医正骨手法整复是在高精尖设备下完成,可视操作,复位准确,成功率高,断端实行高强度化夹板固定,稳定牢靠,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手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与西医骨伤科相比,中医骨伤科在理念上主张“动静结合”,而西医强调绝对的“静”。无论是闭合性骨折、陈旧性骨折,还是开放性骨折,西医采用在麻醉下进行手术清创、复位,再用钢钉固定,缝合皮肤,继用石膏固定等方法。待骨痂愈合后,再次手术取出钢钉。如属胸、腰部或下肢骨折,要绝对卧床。经X线摄片证实,骨对位对线准确,愈合良好,但伸屈功能大受影响,且要经受两次以上手术的痛苦。有些复杂骨折或脱位的情况需用X线摄片指导手法复位并检验整复治疗效果。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则采用手术清创与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固定与骨性牵引结合,较单独中医或单独西医治疗疗程短,效果好。

传承:任重道远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正骨”两字在医学界已被逐渐遗忘,甚至越来越远离当今社会,对不少年轻医生而言也很是陌生。

目前基本放弃了这一疗法的医院甚至中医院不在少数,正宗的正骨术只在北派、南派的不到10家医院传承着。因此,专家们呼吁,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中医正骨疗法的传承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为继承这一中华传统医术,在今后持久而长远的医学实践中,我们理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并积极开展相关学术与政策研究,以促进正骨医术的有效传承和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