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乳果糖辅助治疗肝硬化致消化道出血对预防肝性脑病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乳果糖辅助治疗肝硬化致消化道出血对预防肝性脑病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乳果糖辅助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预防肝性脑病的作用。方法 98例肝硬化致消化道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基础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对比两组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血氨含量、数字连接试验(NCT)检测结果。结果 经治疗, 观察组有2例发生肝性脑病, 占4.08%, 对照组有10例发生肝性脑病, 占20.41%,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2,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NCT、血氨含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乳果糖;肝性脑病;预防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 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 消化道出血是诱发该病的因素之一, 毒素会增加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并提高神经毒质的毒性效应, 从而诱发脑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氨增高是肝硬化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关键因素, 所以预防血氨增高是预防肝性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1]。对此, 本院特选取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 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8例肝硬化致消化道出血患者,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9例。男52例, 女46例, 年龄31~78岁, 平均年龄(40.5±9.0)岁。出血病因:13例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 4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5例急性胃黏膜病变, 2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 8例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多数患者有单纯黑便、单纯呕血及呕血合并黑便等临床表现。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肾、糖尿病、妊娠、心理精神系统疾病及近期服用镇静剂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消化道止血、护肝、抑酸、维持水钠电解质平衡、限制蛋白质摄入及抗感染等常规处理措施。待患者无活动性出血后在此用药基础上给予乳果糖(丹东康复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890057)10~20 ml口服, 3次/d。

1. 2. 2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基础治疗, 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1. 3 检测方法 治疗1周后, 观察患者肝功能、血氨含量、临床症状等变化。其中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白蛋白、胆红素等)及血氨[1]。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肝性脑病发生率 经治疗, 观察组2例发生肝性脑病, 其中1例肝性脑病, 1例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占4.08%, 对照组10例发生肝性脑病, 其中4例肝性脑病, 6例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占20.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2, P

2. 2 血氨含量、NCT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NCT(59.6±22.5)s, 治疗后(43.8±9.1)s, 对照组治疗前(59.3±20.1)s, 治疗后(58.2±10.4)s, 观察组治疗前血氨含量(56.4±18.6)μmol/L, 治疗后(37.2±10.6)μmol/L, 对照组治疗前(55.8±16.5)μmol/L, 治疗后(51.2±18.5)μmol/L, 两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观察组NCT、血氨含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组成, 肝脏因肝小叶结构破坏而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成肝硬化。多数肝硬化晚期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 该症状极有可能诱发肝性脑病。主要由于大量蛋白质会随着消化道出血而进入消化道, 之后蛋白质会在肠道内通过细菌分解而生成大量的氨, 部分肝硬化功能较差患者的合成尿素在此过程中不断下降, 尤其还存有门静脉-体循环分流, 导致血液中进入大量的游离氨, 逐渐循环至大脑, 使脑部物质代谢受到影响, 最终诱发肝性脑病。因此, 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时, 应及时对肠道氨的吸收进行抑制或降低血氨, 预防肝性脑病的重要环节在于促进血氨代谢, 减少腐败菌的生长和改变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患者肠道环境不仅是减少氨及毒素产生的措施之一, 同时也是减少肝性脑病发生的必要手段[2]。

乳果糖在结肠被粪肠球菌、乳酸杆菌等细菌分解为乙酸和乳酸, 降低肠道pH, 是一种合成的不吸收酸性双糖, 主要起到抑制肠道内蛋白质分解和肠道内产尿素酶的细菌生长作用。该药的渗透性腹泻作用会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时间, 从而控制氨和其他有毒物质的吸收、生成。相关药理学实验研究也充分证明, 乳果糖可为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提供丰富的营养基, 抑制蛋白质在肠道内分解, 减少氨生成。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乳果糖做辅助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肝硬化致消化道出血中加用乳果糖能起到预防肝性脑病发生的作用, 改善肝功能, 降低病死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蔡以友. 乳果糖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后诱发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西部医学, 2011, 23(6):1062-1063.

[2] 荆燕, 赵秀华. 乳果糖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山东医药, 2013, 53(9):72-73.

[收稿日期:201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