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性的社会,它“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这段话,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技能的发展。同时也启示我们语文教育者:语文教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能力。在众多能力中,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
什么是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也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十大基本素质之一。它要求人各种交际活动中,不仅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还要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口语交际能力的人能很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事实证明,有些人虽才学满腹却因不谙交际而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口语交际能力如此重要,这也决定了培养此能力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新课改虽已推行了几年,语文教学形式在有些地区并未发生巨大改变,仍是以一支粉笔一本书为主;教学内容也仍是以前的老套套――以记忆、积累为主;训练模式也是以大量的题目代替具体的实践。这些不良做法导致了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落到实处,而口语交际能力更是抛之脑后。其实,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还明确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落实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立足语文课堂,营造宽松气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之一,许多知识和技能就是在课堂中学来的。因此,口语交际教学首先应立足于课堂。
很多学生跟熟人聊天,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一到了课堂,一上了讲台,就会语无伦次。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们当众讲话内心过分紧张,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羞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怕说错话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笑话。要消除学生这种心理并不难,只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度,让他们觉得课内外一样,觉得师生是平等的,从而使心情轻松、愉悦。老师也要多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使每一个同学都愿意参与,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二、创设具体情境,激发交际欲望
口语交际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就应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让教学生活化、情趣化,从而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主动地交际。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精心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比如问路、购物、访友、接电话等,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设计训练模式,加强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长时间多次训练。我们可以设计多种训练模式,加强交际训练。
1.句式模仿训练。即老师从文章中摘取一些好的句子,让学生揣摩句子的特点,用口讲述出来,并让学生注意语气、语调。
2.课前演说训练。即在每节语文课中,利用课前3-5分钟,让1-2名学生上讲台,或按规定的话题,或自拟话题,比如讲故事、说成语等,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听,听出重点、思路,进行听话训练。老师作适当点评。全班轮流进行,每人都要参与。
3.模拟会话训练。即假设一特定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进行角色间的对话,要求学生体会情境,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
4.辩论会。即让学生围绕同一话题,进行辩论。可提前布置,让他们做好准备,也可即兴辩论。
5.时事播报。即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向同学们播报国内外、校内外大事或同学们感兴趣的事,要求语言尽量生动、有趣、有吸引力。
四、拓展课外生活,提高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口语交际教学不能仅仅限于课内,还应拓展于课外,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环境中交往。因此,我们还应该积极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慰问军烈属、五保户,比如参观访问工厂,比如上街义务宣传,比如组织与名人交流等。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给学生们多听多练多说的机会,鼓励学生敢说、多说、乐说、会说,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快的提高。
总之,口语交际应在双方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老师应全身心投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