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评价落地 提升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评价落地 提升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选修课有着美好的愿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但是现实却与之形成巨大反差――选修课被轻视,从而效果甚差。究其原因,是因为高考的指挥棒让语文选修课有效性的缺乏――评价与测试落空。从现实出发,必须改革高考这根指挥棒来达成对语文选修课的有效性的测评,促进语文选修课的良性发展:1. 强化高考语文试题对选修课各方面内容有效性的评价的引导;2. 强化高考分数构成中对选修课学习过程有效性评价的引导。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性;评价与测试

【作者简介】 瞿晓周,中学高级教师,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长。2015年1月接受《现代教育报》“智慧阅读”栏目专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下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课程结构为:必修课程――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选修课程――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系列5,并要求“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而从近几年各地高中语文课程开展的情况看,选修课程流于形式或者完全服务于高考,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基本不涉及选修课程,因此与高考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未开展。究其原因还是对选修课程的有效性的评价与测试未能落实好。本文试图思考与探究。

一、选修课有效性的缺乏――《课标》美好愿景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1. 《课标》关于选修课的美好愿景

《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选修,意在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并且指出要按照模块来组织教学内容,实行学分制的模式,每个模块计2学分。

《课标》在设计思路(七)中:“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选修课最高学分为14分)

学生修完所有高中语文课程,最高可以获得24学分,而其中必修课才10个学分,这10个学分就达到了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语文学科的结业。换言之,从学生的发展来看,选修课更为重要,也被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种以学分来测评的模式应该是很科学的,正体现出了《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美好愿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2. 现实中选修课的失落

现实中高中语文课程的事实与这一美好愿景却形成了巨大反差。我们从最能影响评价与测试的因素――高考指挥棒和《课标》入手探究。实际的情况是:必修课程成为了学生毕业的教材,更成为了学生参加高考的重要教材之一,而选修课的内容,从高考所涉及的知识版块来讲,大多在必修教材中都能获得,教师们在完成常规的教材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会全力以赴奔向高考,因此选修教材中能够为高考服务的――比如“语言文字应用”――就作为了必选内容,不能为高考服务的,就直接丢弃了。

二、选修课的有效性的缺乏原因――评价与测试落空

《课标》不仅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还对评价的原则、对象、功能、主体、方式都做出了规定和说明。这些评价的原则从理论上讲是很科学的,也是比较完善的,可是在实际中还是不能落实。 《课标》专门对选修课的评价做了分系列(模块)的规定,虽然对每一个模块评价都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和要求,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指向评价的内容,对于评价的形式依然缺少可控性和科学的操作性。换言之,评价与测试落空了。选修课现行评价方式单一而无操作性,呈现为:

1. 课程选择的地方化,评价缺乏系统性,评价方式形式化;

2. 教学目标功利而单一 ,过于关注结果,评价方式单一,与必修课缺乏区分度。

比如,《课标》中设计的学分制本来最能体现学习过程的测评,也能够很好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个性特长,可是在实际中呢,几乎没有体现。

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语文选修课开设的目的也就是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可是,这么多年了,素质教育还是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畸形的存在着。《课标》规定的“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有什么样的评价与测试,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教学,但前提条件是评价与测试要落实要有效。而目前普通高中基本上受制于高考的指挥棒,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舆论对学校甚至学科的终极评价还是高考分数。基于此,高考的指挥棒决定了高考分数才是评价一切的核心要素,这就决定了《课标》规定关于语文选修课程的评价落空,也就导致了选修课的效果无从真正评价。

三、选修课实效性探究――评价与测试的思考

再好的评价与测试,如果无法落到实处,都失去了价值或者形同虚设。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落实这个评价与测试呢?

1. 强化高考语文试题对选修课各方面内容有效性评价的引导

《课标》指出:在学生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后,“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这里的未来学业应该指向大学。学生唯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才能进入未来学业。

既然语文教学不能绕开高考来探究、发展,对语文课的评价与测试也不能绕开高考来进行,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这儿出发,充分利用好高考这根指挥棒对语文尤其对语文选修课的实效性进行引导。

事实上,高考语文试题对选修课内容有一些关注,请看下列示例:

例1 【2013四川卷语言运用题(20分)】

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6分)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

例2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选考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重来《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这两道题目涉及到必修教材的名著导读和选修教材《中外名人传记作品选》和《语言文字应用》。从近年高考试题对选修课的关注来看,选修课高考评价呈现如下特点:年年考察,主要在语言运用题中直接考查;题型较新,难度不大。这些考查直接引导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方向。

既然高考是必然要听从的指挥棒,为何不充分而科学地利用好这个指挥棒来引导选修课实效性的落实呢?建议高考命题能够将语文选修课的内容尽可能多一点考虑进去,在试题取材、题型上尽量做到有利于语文教学重视所有的选修课,能够引导对选修课的实效性的科学评价。

2. 强化高考分数构成中对选修课学习过程有效性评价的引导

《课标》中的学分制,就是重视过程评价的评价制度,但是这个制度目前形同虚设。高中毕业还是依据“学业水平测试”的分数,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缺乏,而且这个测评与学生高考没有丝毫关系,“学业水平测试”实际上已经失去应有的价值。唯有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纳入高考分数的范畴,才能真正落实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与测试。

一是建立学生语文选修课学习过程档案,对学生语文选修课的过程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个过程档案,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的学习状况、作业情况、实践与活动的情况,分项列出并赋予适当的分值。

二是严格落实学分制,将学生获得的学分作为毕业(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参数和高考分数的重要参数。

三是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学生的自评、互评,班级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综合个层面各主体评价结果成为对学生语文选修课程学习的评价。

四是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结果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有过程监控,有结果测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有学习态度、方法的的定性评价,有试卷等形式的定量测试;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有对课程知识的测试,有对学习实践的评价――读书报告、文章(含论文)等。

当我们将语文选修课与高考整合,当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不敢忽视或者轻视语文选修课的时候,语文选修课才能真正有效, 《课标》设想关于选修课的一切美好愿景才能真正贴近地面而逐渐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