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调二黄 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调二黄 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现所知有传统剧目抄录存本达九百三十七个整体戏和折子戏,取材范围从上古传说到明清故事,活像是一部“中国通史演义”。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汉调的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与京剧接近。其二黄由来,在陕西省有各种说法,皆与湖北“黄岗”说、江西“宜黄”说、安徽“石牌”说不合。据安康汉调艺人世代流传,都说二黄是在本地土调“黄腔”基础上受南北曲与兄弟剧种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成。

特点与艺术表现

汉调二黄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洛、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

汉调二黄的行当,分为十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嗓音运用上,四旦、八贴用假音(小嗓),其余各角用本嗓,即一末、九老用“苍音”,二净、六外用“虎音”,三生、十杂用正音,五丑、七小用尖音(细音)。舞台表演,向以细腻精到、认真传神为观众所赞赏。它讲究创造角色,要求把握人物性格与身份、情态,做到含情入理。其次,讲求按照所写地理环境与人物籍贯,准确使用方言、土音,往往一个名角须习数省口音,借此以增强故事的地方色彩或人物的某些特征。再者,讲求分析角色,猜度心理,注重在表演动作中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面貌。

在脸谱勾画上,二黄各路亦别具特色。安康派讲求笔调细致大方,敷色匀称、鲜明;洛镇派讲求“直线要直,圆线得圆,白的一大片,黑的一条线”。原存脸谱有名有姓,一人一戏者,约计四百幅。类型大致有三块瓦、十字脸、吊膛脸、麦子脸、旋转脸、豹子脸、阴阳脸等十余种。许多脸谱勾有动物、植物、星辰、兵器、文字、图案以及宗教标志。剧中人物随着年龄、时间、环境与遭遇的不同,在脸谱勾法上也相应有各种变化。即使同一人物在不同戏中,亦按其特定情景构图、敷色诸方面各有讲究。可见其细致、传神。

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在艺人中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除了衰落期间大量遗失以外,仅现所知有传统剧目一千四五百本之多。其中抄录存本者达九百三十七个整体戏和折子戏。取材范围从上古传说到明清故事,活像是一部“中国通史演义”。对于如此浩繁的剧目,艺人习惯谦称“三本半戏”,即“封神”、“列国”(八十余本)“一本”,秦、汉、三国(约一百二十多本)“一本”,隋唐至明清“一本”(包括四百多个本、折)。艺术风格上,喜剧与悲剧兼备,文戏与武戏并重,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为主,整本与连台颇多。尤以文戏的唱词繁、本头大、行当全为其特色。从声腔着眼,陕西的西皮剧目要比武汉地区所占比例更重。

汉调二黄向以木偶、皮影与人演大戏三种形式在民间流传。流行区域,以秦地为主,延至甘、鄂、豫、川等省。按其区域,可分四路:一、商、镇一路,以商县、龙驹寨、山阳、镇安为中心,流行于洛南、商南及豫西、陕东部分县域;二、安康一路,以安康、紫阳为中心,流行于旬阳、白河、石泉、汉阴、宁陕、佛坪、镇坪、岚皋等县域;三、汉中一路,以西乡、南郑、镇巴、汉中为中心,流行于城固、勉县及甘南、川北一带;四、关中一路,以西安、三原、泾阳为中心,流行于富平、咸阳、凤翔、户县、临潼、蓝田一带。二黄戏的这些活动据点,多属当时的水陆码头或商业重镇。

历史发展及现状

随着商业贸易的兴衰变化,二黄戏也因之呈现出荣枯更替的状况。

汉调二黄在陕西的班社遗迹,因明、清两代战争破坏,已难查寻。但可以肯定的是,民间班社和名艺人,对汉调二黄的发展和延续起过重要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前后,汉调二黄一度衰落。建国后,党和政府组织失散艺人,在各地设立一批专业剧团,在安康、汉中、商洛三地陆续恢复了一批专业剧团,使汉调二黄重现复兴景象。

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业的冲击,古老的汉剧艺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入低谷,面临失传的危险。近年来,在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下,完成了一些抢救性保护工作,恢复一批专业剧团和剧目的同时,安康、汉中、商洛、西安等地相继出现了专业或业余的研究团体。

2003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安康市汉滨区“陕西汉剧(汉调二黄)之乡”称号,2006年,汉剧(汉调二黄)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