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超生寄养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生寄养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超生寄养儿童是指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被安置在祖辈、亲戚、邻居等家里抚养的儿童,包括正在被寄养的和有寄养经历的儿童。早期的亲子分离给超生寄养儿童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就超生寄养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作简单的剖析,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超生寄养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超生寄养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6-0013-0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部分人固守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超生游击队”现象。好多农村家庭往往是连续生两个女孩之后还要躲出去继续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这些家庭往往将超生子女交给兄弟姐妹、亲戚等其他人代为照料,这样一个新的弱势群体――“超生寄养儿童”(为叙述方便,在本文中简称“寄养儿童”)由此诞生。

这些寄养儿童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明显存在突出问题。他们在人格上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倔强、固执,不善与人交流,缺乏同情心,且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具有攻击性。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方面。

笔者多年来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以下是两个典型案例。

蒙蒙,一个好听的女孩名字,但是,这个名字的含义和来历却让人心痛。蒙蒙是超生的,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农民,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做教师的父亲有着非常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蒙蒙出生后,盼儿心切的父亲失望至极。第二天就把她送到了离家很远的一个远房亲戚家里寄养,连名字都懒得给孩子起,还是亲戚给起的名字(蒙蒙,就是蒙骗之意,蒙骗计划生育检查人员)。于是,蒙蒙就开始了她寄人篱下的生活。有时,父母寒暑假把她接回家住几天,但是却不敢让外人看见她,因为计生人员经常到各家突击检查“黑孩”。每当检查人员突击检查时,父母就告诉她有人来抓她了,让她赶紧躲起来。小小的她那时很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要抓她?为什么不抓姐姐和弟弟?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姐姐和弟弟那样正大光明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慢慢地她才明白,原来自己是个见不得阳光的“黑孩”。在蒙蒙的概念里从来都没有“爸爸”“妈妈”这两个词,她称呼自己的爸爸妈妈为叔叔姑姑。上初中时,蒙蒙被接回了家,但这个家对她来说太陌生了,她很难融入其中,姐姐和弟弟也把蒙蒙当作外人。她心中充满怨恨,恨那个被她称为叔叔和姑姑的父母,既然不想要她,又为什么把她生下?她也嫉妒姐姐和弟弟,为什么自己不能像他们一样享受父母的爱?于是在一次和家人的激烈冲突中,她扬言要先杀死弟弟,再杀死家中的其他人。在一次争吵后,她自己吃下了老鼠药,幸亏抢救及时,才捡回一条命。

阳阳,是寄养儿童中少有的男孩,父亲是乡镇干部,同样具有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阳阳有两个姐姐,阳阳出生后父母如愿以偿,由于是超生,父亲怕被开除公职,只好把刚满月的儿子送到姥姥家藏起来。十二岁时,他才被接回家。被接回家的阳阳脾气非常暴躁。在家里,他经常无缘无故摔打什物,拒绝接纳父母。为了讨好他,父母用极大的耐心包容他,他越发变本加厉。在班级里,稍不如意,他就会大喊大叫。有一次,和别人发生争执,他竟然发狠地掐住别人的脖子大叫:“这个社会太对不起我了,我要杀死你们!”家人被迫开始对他严厉管教,而这却更激发了他的叛逆心理,从此吸烟、喝酒、逃学、打群架,甚至偷窃、勒索……他渐渐偏离了正常生活的轨道。无奈之下父母将阳阳带到我的心理咨询室。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想想这些寄养儿童,真的很令人痛心!

儿童行为问题中寄养是最危险的诱发因素之一。经过长期的调查、咨询、研究,笔者认为寄养儿童独特人格和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早期亲子分离,是寄养儿童心理问题最主要原因

首先,早期的亲子分离使儿童失去了对父母的依附,给儿童带来巨大的分离焦虑。儿童对父母有强烈的依附感,有强烈的生存和被保护的需求,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以及无归属感,从而引发恐惧和焦虑甚至是失望和痛苦等负性情绪。早期的亲子分离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而且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其次,早期的亲子分离使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归属和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从小不能和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严重的亲情饥渴使他们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当他们看到其他孩子生活在父母身边,被父母宠爱,就会产生被父母遗弃的感觉,这种感觉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自卑感,自卑又导致他们对别的孩子嫉妒和敌视、对父母怨恨甚至是仇视,以致对他人都抱着敌视和不信任的态度。所以寄养儿童一般不主动与人交往,这些不良因素又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

再次,长期的亲子分离,导致亲子沟通和交流的缺乏,严重影响亲子关系。有关亲子关系对儿童影响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影响儿童的能力、学业成绩和人格发展,而且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还对儿童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产生作用。寄养儿童亲子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些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最后,长期的亲子分离,造成了亲子教育的缺失。生活在亲戚家中的寄养儿童从小远离父母,使得父母对他们的教育鞭长莫及,很多抚养人由于碍于情面,对寄养儿童的教育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态度,其主要原因是孩子毕竟不属亲生,在管教上多有顾忌,很难把握管教的尺度,担心如果管得太多太严了,孩子把事情告诉亲生父母,反而不利于亲戚关系的维持,吃力不讨好。而这种教养方式极易形成孩子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或是孩子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心理特征。当然也有些寄养儿童的抚养者对寄养儿童非常关心,但是他们的关心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关注相对较少。还有一部分寄养儿童生活在祖父母家中,祖辈的教养方式一般为溺爱,他们怕孩子受委屈,往往满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从而使孩子出现“小皇帝”的言行。孩子也容易形成偏执和自我中心的性格。

二、寄养儿童东躲,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

马斯洛认为,安全需要包括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惊吓、焦躁和混乱折磨的需要;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对于保护者的实力要求等。马斯洛指出,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威胁感和恐惧感。当人处于恐惧状态时,尤其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时,很可能就会引发一些极端的行为,严重时出现激动不安,思维和行为失去控制,甚至休克。儿童需要安全的环境――不仅是物理环境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心理环境的安全。

寄养儿童从小就离开父母的怀抱,远离父母的庇护,再加上为躲避计生人员的检查,东躲,安全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光明正大地学习生活,长期的躲躲藏藏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所以父母为儿童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更多的是心理安全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三、寄养儿童“黑孩”身份,备受社会歧视

有的寄养儿童没有合法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他们会产生被家人抛弃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不少超生的孩子还长期受到社会歧视。这些不良因素给他们的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给其心理留下阴影。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很难理解寄养儿童对于亲生父母的思念,很难理解寄养儿童在生活上、精神上遇到的各种困惑,也很难理解寄养儿童心中被遗弃的痛苦和因此而产生的对父母的仇恨。有的寄养儿童不仅仇视父母,而且仇视社会,形成人格。

四、寄养儿童遭受的冷落和忽视,导致产生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很多抚养人自己本身就有孩子需要照看,对于寄养儿童可能会照顾不周到,尤其是忽略了寄养儿童心理上的需求,这就导致寄养儿童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形成胆小畏缩的性格。

寄养儿童生活在缺少被关注的阴暗角落里,他们是一群失去家园,远离亲情,甚至很多人是在户口本上都没有登记或没有明确身份的“黑孩子”。寄养儿童长期东躲,寄人篱下,他们严重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再加上亲情的饥渴、社会的歧视,导致他们心理问题较多。而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寄养儿童还不能像留守儿童、失学儿童那样受社会关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目前,农村超生现象仍非常普遍,并且将会是一个长时期的社会现象,所以“超生寄养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将会长期存在。和留守儿童相比,寄养儿童是更为弱势的群体,因为他们是生活在被遗忘中的孩子,他们更需要亲情和关爱。同时,寄养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寄养儿童大都是女孩子,她们长大后要成为母亲,她们的素质直接会影响未来人口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国芬,邓喜芬. 农村初中寄养子女寄养情况调查报告[J]. 当代青年研究,2002,(3):21~25.

[2]罗国芬,邓喜芬. 寄养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比较视角中的图像[J]. 青年探索,2003,(1):20~23.

[3]罗国芬. 走向“问题化”的儿童寄养[J].青年探索,2004,(4):45~48.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高等师范学校。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