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阿甘正传》中的回归因素及精神回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阿甘正传》中的回归因素及精神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闪回、倒叙、回忆是影片常用的结构方式。通过对电影《阿甘正传》主要情节线索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剧中回归手段的作用不仅仅是照应衔接、连贯始终、幽默诙谐,而且,在深层次昭示了去伪存真,返璞归真的精神回归。

[关键词]种族冲突 种族和解 回归 家庭概念

一、前言

由派拉蒙影业公司1994年出品,汤姆・汉克斯主演,罗伯特・泽梅基斯执导的影片《阿甘正传》,1995年在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并于1998年被评为美国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一。

《阿甘正传》是20世纪90年代“反智电影”的代表作。通过对一个智商仅为75的智障者神话般成功人生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以假乱真的特技效果将纪录片中的历史人物与虚构的剧中人物完美结合在同一画面中,是透视美国光怪陆离、惊鸿一现政治社会生活的史诗般巨片。

二、影片中的回归因素精神回归

影片中的阿甘纯洁、质朴、诚实、守信、宽容、勇敢、执着,是人们心目中完美道德的化身。天性纯良,福星高照,加上天赋异禀使他先后成为美式足球明星、越战英雄、世界级乒乓球运动员和商业大亨:而女主人公珍妮则是堕落的“垮掉的一代”象征。她执拗不驯、随波逐流、自暴自弃、吸毒滥交,最后死于一种罕见的病毒――影射艾滋病毒。男女主人公迥然两异的命运结局在片中形成强烈对比。

(一)种族仇恨与种族和解

阿甘的家族从始至终与黑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阿甘的先祖内森・贝德福德・福雷斯特将军是美国内战中南方联盟的将领,战败后组织领导的3K党,鼓吹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使用私刑、绑架、集体屠杀等手段迫害黑人,是美国最早的恐怖组织之一。然而,阿甘却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冲突的调节者和终结者的角色。

大学里阿甘最先经历的就是黑人的解放运动,虽然美国最高法院1954年就做出了关于取消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的决定,黑人学生法律上拥有了进入大学同白人一块读书的权利,但是,申请入学的黑人学生却遭到白人和地方当局的反对。在联邦军队和阿拉巴马地方势力剑拔弩张的对峙中,阿甘竟上前当众帮女黑人学生拾起掉的书。缺乏判断力和甄别力的阿甘无意中、无伤大雅地充当起了弥合对立、治疗种族创伤的和平使者。

黑豹党(black panther)却是针对白人的暴力组织。在黑豹党的总部,看到珍妮被其男友殴打,阿甘怒火中烧,在众多黑豹党党徒的注视下,阿甘对这一左翼组织的负责人实行了“私刑”,只不过这次施行的对象是个白人而已。种族仇恨的历史仿佛重现。

大学毕业,阿甘奔赴越南战场。黑人布巴成了阿甘为数不多也可能是唯一的军中好友。丹中尉戏虐地称这一黑一白的组合是双胞胎。战后回到祖国,阿甘捡起巴布未竟的捕虾事业。在为自己的捕虾事业祷告时,阿甘进入当地黑人的浸礼会教堂成为唱诗班里独一无二的白色面孔。阿甘又一次起到了种族调和的作用。

在讲述巴布的家庭背景时,几个镜头的转换都是描述巴布一代又一代的先人怎么为白人服务。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得到阿甘大笔馈赠的巴布妈妈却翻天覆地般雇了白人女佣。

(二)家庭破灭与家庭重建

家庭概念在《阿甘正传》中代表迷茫之后的精神回归,代表美国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复归。珍妮和阿甘虽然都出身于单亲家庭,但不同的成长历程却在他们心灵中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家的概念。阿甘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不惜向贪婪的校长出卖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相比之下,珍妮面对的却是来自禽兽不如父亲的害。珍妮的血液里充满得是对家的无尽恐惧和愤恨。珍妮的四处漂泊流浪,可能就是源于她对原有家庭的一种逃避。多少年后,珍妮重返自己早已破败的家园,岁月依然难以抚平她心中的伤痕。在珍妮身染沉疴时,阿甘的答复是“跟我一起回家吧,珍妮,你和小福里斯特可以住在我格林堡的家中。”这是对温馨家园的一种重塑。珍妮死后,阿甘把她童年时的家夷为平地。女主人公痛苦的家庭经历到此终结。

越战中布巴的临终遗言是“我要回家”。生命将尽,方知何处是家园。阿甘在结束自己经年累月的长跑时,对他的追随者也只留下一句话:“我太累了。我想我现在该回家了”。

相比之下,丹中尉是“以国为家”,一诺千金,视死如归,“舍小家顾大家”美国式英雄主义的缩影。丹中尉出身于军人世家。影片中有其祖辈四个战死的镜头,通过着装,我们可以推断出分别是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战和二战。丹中尉的宿命也应该是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但是越南战争和他眼中的“”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阿甘把身负重伤的他从死亡线上拖了回来。失业,伤残,遭人耻笑,自暴自弃,醉生梦死,处在崩溃的边缘。所幸他遇到了阿甘,在阿甘的感染下,他终于重新站了起来,重新恢复了对生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丹中尉在被炸断双腿的时候,大骂一句:该死的越共。充满了对越南人的仇恨,而他后来出席阿甘婚礼时陪他去的未婚妻又是亚裔,极可能是越南人。她与丹的结合不仅仅暗示着与越南和解了曾经的不共戴天之仇,而且也反映着人本主义“小家”概念的形成。

(三)其他

从小学,到大学,到战后,阿甘每个时代出场的不变标志是:50年代典型的板刷头。一件蓝色格子花呢衬衫。纯朴外表下掩映的是阿甘从一而终,锲而不舍的精神。

奔跑是不善言辞的阿甘无声的语言和幸福的源泉。通过奔跑,阿甘摆脱了问题学生的欺辱,挣脱了束缚在他腿上支架。通过奔跑,阿甘顺利完成了大学,进入了全美明星队。在越南战场上的奔跑,使他一次次远离死亡,并且从死神手里夺回战友一条条生命。在思念珍妮的日子里,夜以继日的奔跑,再次成为焦点人物。影片中贯穿始终的奔跑已经升华成一种执着坚韧的精神力量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历史尘埃落定。阿甘有了儿子。阿甘虽然成功,但是他依然对他的孩子是否会重走自己的艰难历程充满疑虑。阿甘送儿子上学时,还是那辆校车,还是那个女司机。但是,校车司机却洗心革面,不再抽烟,改嚼口香糖了。当然,聪明伶俐的小阿甘也将有崭新的生活,一切都不会重演。

三、结语

影片中的阿甘总是大智若愚,遇难呈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神话。相比之下,精明善算,工于心计的芸芸众生却往往昙花一现。从这点来说,该片寓意深刻,充满喜剧、滑稽、讽刺的情节配以典型好莱坞式的大团圆,在给我们提供这道饕餮大餐的同时,也向我们昭示:在一个尔虞我诈,机关算尽,物欲横飞,道德沦丧的“现代文明”时代,我们是不是需要检点反思,幡然悔悟,实现精神的回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