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半文盲的六旬农妇画出最质朴的斑斓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半文盲的六旬农妇画出最质朴的斑斓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妈,你知道你出了这本书赚了多少钱吗?”儿媳芮东莉问婆婆秦秀英。秦秀英摸着这本《胡麻的天空》,封面上写着秀英奶奶绘著,她真的不敢相信,自己一个只读过一年半小学的农村老太太,有一天还能出书,她笑笑:“我都没想过这辈子会出书,更不敢想还能挣钱了。”儿子吕永林也笑了:“妈,你可别小看自己,你的书不但很多人爱看,还帮你挣到了4万块钱呢!”秦秀英惊呆了,这个数字对她来说差不多是个天文数字了,这是她这辈子赚的最大一笔钱了,对于她这样一个没有退休工资,完全要靠子女养活的老太太来说,这笔钱真的意义非凡。秦秀英眼眶泛红,不是因为赚了这点钱,而是想到这4年来的点点滴滴,如果不是儿子和儿媳,她现在还是一个大字不认识几个,只会整日沉浸在过往悲苦生活回忆中的可怜老太太……

操劳大半辈子,跟儿子儿媳没有共同话题

很难想象,一个不大识字的农村老太太,开始写文章,她能写好吗?从专业角度,不能。一个不会画画的农村老太太,开始画画,她能画好吗?从专业角度说,也不能。秦秀英居然还出了书,而且不是儿子和儿媳帮她自费出书,而是出版社找上门相约出书,这样的故事不禁让人啧啧称奇。

2011年3月,秦秀英到上海的小儿子家小住。那年,秦秀英本来不打算来的,因为以前已经来过两次了。秦秀英觉得来过上海两次已经很满足了。春天的时候,小儿子吕永林打电话叫她来上海,她说不来了。儿媳芮东莉抢过电话说:“妈,你快点来吧,现在的白玉兰花开得可好看了,迟了就开罢了。”儿子和儿媳直接帮秦秀英买好了机票,秦秀英再次来到上海。

秦秀英1947年出生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大半辈子务农,是个道地的农民。儿子和儿媳都是博士,毕业后留在了上海工作。平日里,秦秀英跟他们除了说说明天吃什么,似乎很难有共同话题。秦秀英与所有前半生历尽苦难的老人一样,脾气温和、心地善良的她也爱唠叨,爱流眼泪。每次儿媳回到家,跟秦秀英相对,都没有话题可聊,儿媳很孝顺,只能做秦秀英的倾听者,听她讲以前的故事。

以前,秦秀英一家人都住在农村。儿女们大了,就一个个离开了身边。大女儿到了套海镇一家集体单位上班,而后是大儿子和二女儿去五原、临河念技校。这期间,秦秀英的丈夫在套海镇与他三哥合开了一家小小木材加工厂,生意时好时坏,人却离不开,只有地里最忙的时候,才可能回家几天。田里的活,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很辛苦的,秦秀英就这么熬过来了。

直到小儿子吕永林念高中的时候,秦秀英终于在家人的劝说下告别了农村,来到套海镇跟家人团圆。到了镇上后,秦秀英的生活没有那么辛苦了,可是对于她来说,她的天地愈加小了。她在自己家开了个小卖部,天天守着两三米长的玻璃柜台,给周围和过路人卖点日用品,赚的钱寥寥无几。

“进城”两年后,丈夫的木材加工厂倒闭了,年逾半百的丈夫,不得不天天蹬三轮车,给镇上的饭店送醋、酱油。再往后,二女儿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遭遇下岗,接着是儿媳下岗、大儿子下岗、大女婿去世……岁月悄然流逝,十几年过去,人生的悲欢离合刻下秦秀英的悲伤与衰老。

几个儿女努力改善着自己的生活,终于在临河给秦秀英买了房子。不想,2009年,秦秀英的丈夫病故了。秦秀英一个人,没有退休金,每月只有几近于无的农村养老保障金,再加上没有文化,不识字,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她的生活是黯淡无光的。

儿子早就习惯了秦秀英的絮叨,但是他不忍心母亲的后半生为悲伤的往事所掩埋。秦秀英不知道,有时儿媳芮东莉甚至有些害怕与她单独相处,因为面对善良的她,找不到任何共同话语,儿媳害怕自己无意间流露出的厌倦会刺痛她的心。

儿子和儿媳都有工作要忙。而且儿子和儿媳是丁克家庭,没有孩子。许多时候,秦秀英一个人待在家里,除了买菜做饭,就是手工缝做鞋垫、枕套、靠背以及各种小物件。儿子问她:“在家闷吗?”秦秀英说:“以前在内蒙古也差不多,习惯了。”

作为儿子,吕永林有能力让母亲吃好、喝好、住好,但是这样母亲就能真正活得开心、满足了吗?吕永林深深思考了这个问题,他很想让辛苦了一辈子,一直在为别人付出的母亲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儿媳“逼”她做自然笔记,六旬老妇开始学认字

秦秀英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她幸运的是有一个好儿子和一个好儿媳。儿媳芮东莉是国内倡导自然笔记的第一人,儿媳知道秦秀英大半辈子务农,最熟悉的就是大自然,所以就鼓励她也尝试做自然笔记。

这天,春意盎然,儿子和儿媳带着秦秀英来到离家不远的公园,一起看花、寻虫,还拍了很多照片。秦秀英在上海最喜欢的就是公园,因为在内蒙古老家,没有那么漂亮的春色。公园里的有些花鸟她是见过的,有些她见都没见过。游玩尽兴回到家,儿媳找出本子和笔,像哄小孩子一样,“诱导”秦秀英把公园里发现的有趣的自然现象画在纸上。一开始,秦秀英又是摇头,又是摆手:“我哪儿会画画呀!连个字也不会写。”儿子看到她面有难色,就想作罢,不想为难她老人家。然而,儿媳妇却不肯罢休,打开公园里拍的照片,硬“逼”秦秀英照着照片里的样子画下二月蓝的花朵。

秦秀英是个心肠很软,很好说话的人,看到儿媳兴致这么高,她不想儿子和儿媳不开心,僵持了半小时之后,秦秀英还是妥协了。她当时怎么都想不到,儿媳的这份坚持会完全改变她今后的生活。她拿起铅笔,眯着眼睛,颤颤抖抖地画了起来。秦秀英心想,等她画出来歪歪扭扭的,儿子和儿媳肯定会笑她。可他们没有笑她画得不好看,而是笑她右手写字、左手画画。秦秀英天生左撇子,小时候母亲不让她用左手拿筷子,她改不了,常挨骂。她做事都是用左手,只有念书的时候,硬是被老师逼着她学会了用右手写字,但是画画,她还是觉得左手顺手。秦秀英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她一辈子务农,只知道勤勤恳恳才会有收获,勤能补拙也是他们这辈人坚信的道理。她一笔一笔慢慢地画,小心翼翼,终于,一朵盛开的紫蓝色花朵跃然纸上。

儿子开心地欣赏着她的画作,没想到儿媳还不“满意”:“妈,上面还要写字呢,自然笔记要把观察地点、时间和天气情况写在上面的。还有植物的名字。”儿媳不是不知道秦秀英几乎不识字,但是她还是提出了这样的超高要求,她对秦秀英说:“写错别字和汉语拼音都行。”秦秀英念过一年半小学,学得最扎实的就是拼音,她没想过用拼音也能记录大自然!

儿子和儿媳让她继续画。第二天,秦秀英去家门口的公园,她捡回花瓣和叶子照着画。晚上,儿媳回来要“检查作业”。为了完成作业,秦秀英又开始查字典学认字。她还让儿子给她买了本《新华字典》,因为儿子家里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她来说,内容太多,查找起来并不方便。有很多字,她前一天写了第二天就又忘了。儿媳找了本本子,让她把常用的字一遍一遍抄写下来。一开始,她连标点符号也不知道用,一句话从头到尾连在一起。后来,她才知道有逗号、句号,以前她最多就是点上个黑点点。就这样,她认识了很多字、很多花、很多树,还认识了凤蝶和其他昆虫。以前在农村,秦秀英管蝴蝶都叫蛾蛾:大蛾蛾、小蛾蛾。有一天,她在公园看见一对凤蝶,晚上她就跟儿媳说,今天她在公园里看见一对大蛾蛾。儿媳拿起她画的画,笑着说这不是蛾子,是凤蝶,蛾子和蝴蝶不一样。

如果说秦秀英一开始做自然笔记还只是为了让儿子和儿媳高兴,那么后来,她是真正地爱上了这种记录自然的方式。秦秀英以前去公园只是为锻炼身体,一个人在公园里走上两三圈就回家了。公园里那么多人,也没有认识的,秦秀英不爱跟生人说话,也不知道该跟人家说些什么。自从做了自然笔记后,她就一边锻炼,一边观察什么树长什么样,什么鸟叫什么音。看见不认识的植物,就问人家这是什么,随便就跟人家聊起天来。

自从秦秀英做自然笔记后,她与儿媳有了许多的共同话题。儿媳下班回家,秦秀英就会把自己在公园里的“新见闻”讲给儿媳听:桂花树上结了个马蜂窝,上面密密麻麻爬了一层马蜂;河边有只大蜘蛛牵出来的丝足有两米长……儿子和儿媳也喜欢听秦秀英讲述记忆中的那些美好的故事:开着蓝色花朵的胡麻地,屋檐下勤劳的家燕,还有土炕上的猫咪。秦秀英这才发现,记忆里并不只有忧伤和苦楚,苦难背后还有一抹阳光,这才是生活的全部。

秦秀英爱上自然笔记的理由还有很多,她没想过一辈子没写过多少字,现在老了老了,又重新开始学文化啦!这,其实是让她有惊喜的。有一天她出门,发现小区门口的几家小店招牌上的字她居然认得了。她以前不识字,出门不认得路牌,不认得店名,只能靠记忆或是问别人,她也习惯性地不去看这些字。在农村,不识字并不影响生活,可是到了城里她发现当一个文盲真的很辛苦。她想摘了“文盲”的帽子,想学更多的字,希望有一天能自己看报纸,那该多好!

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还能出书

秦秀英很认真地每天坚持写呀、画呀。有一天,儿媳下班回来对秦秀英说:“你画的画,网友们可喜欢了,你要继续画呀,不能停,他们要转载的。”那时,秦秀英不懂什么是“转载”,也不知道“网友”是什么,也不好意思问儿媳妇。她心想,她的画在家里搁着,没人来看过呀。后来她才知道,是儿媳把她的画放到自己的博客上了。

过了一段日子,秦秀英把公园里爱的花都画过了,她想不起来再画些什么了。儿媳说,除了花,果实呀、鸟呀、虫子呀,都可以画,除了自己喜欢的,其他的植物、动物都可以画,这就是自然笔记。

不得不说,秦秀英除了勤奋、刻苦,她还是有天分的。有一次,秦秀英在公园的草坪上看见一群麻雀,就做了一篇麻雀觅食的自然笔记。过了几天,儿子买回两份一样的报纸,笑嘻嘻地说:“妈,有一件大喜事,你看看!”能有什么大喜事?秦秀英猜不到。儿子说:“妈,你给麻雀们做的自然笔记上了报纸了!”

因为这件事,儿媳高兴地教秦秀英学电脑,说她学了电脑以后就可以自己上网开博客了。秦秀英说她连电脑上的字母也不认得,哪能学会呢!儿媳说,慢慢学,肯定能学会。儿媳把大写小写的字母抄在纸上让秦秀英背。秦秀英认得拼音字母,但是从来不知道字母还分大写小写。要在电脑上打字,就得一个字、一个字念准拼音才行,秦秀英不会说普通话,就跟着电视上的人学,也跟着儿子和儿媳学。等秦秀英知道怎么打字了,儿子和儿媳又开始教她学上网。儿子把每个步骤都抄在纸上让她看着学,晚上回来又手把手教她。刚开始那几天,常常是儿子和儿媳教的时候,秦秀英觉得会了。第二天白天,儿媳打电话来问她练习得怎么样,秦秀英连电脑怎么开都忘了。晚上,儿子和儿媳回来,再继续教她。隔天,儿媳打电话问她练习得如何,她说不知道碰到哪儿了,出来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电脑连关也关不掉了。晚上,儿媳一进家门,就让她当着面操作电脑。

有一天,秦秀英怎么也学不会,儿媳来气了,说:“今天学不会,不许吃饭。”儿子听见恼了,把儿媳说了一顿:“学不会就算了,还能不让吃饭了?”到了第二天,轮到儿子教秦秀英。她刚开始会了,过了一会儿又忘了,这下儿子也急了,说:“今天学不会,不许睡觉!”儿媳听了,笑得不行。

儿子见秦秀英老是记不住,怕她太辛苦,就说:“要不算了,不学了。”儿媳说:“不学可惜了,让妈自己拿主意。”其实,秦秀英也想学了,只恨自己没文化,学得慢。她说:“我学呀,只要你们不嫌教得麻烦,我就学,老古人也说了,‘扭头不懒,多费两炉柴炭’。只要天天学,我不信学不会。”儿子和儿媳一下班就教她,终于她学会用电脑了,还开了自己的博客。儿媳帮秦秀英起了个网名叫“好学婆婆”。

12月份,上海冷了,秦秀英不习惯,要回内蒙古了。儿子和儿媳怕她一回家就不学电脑 ,不做自然笔记了,就专门买了一台红色笔记本电脑给她带回家。秦秀英知道,儿子和儿媳是让她多动动脑子,多学习。回到内蒙古,外孙成了她的老师。

秦秀英坚持做着自然笔记,也坚持着学认字,她还把这些自然笔记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她想不到有很多网友喜欢她写的东西和画的画。她说的和画的都无比质朴和简单。她的自然笔记里有客观的记录,有情感的流露,还有对一些生活哲理的记忆。比如:吃米不如吃面,走亲戚不如住店。这些俗语和顺口溜,二十多岁时听,也就是俗语和顺口溜;如果五十岁以后再听,它们却饱含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智慧。她画的画,不管是植物或是动物,还是人,初看有些平面和呆板,甚至有失比例,色彩也有些单调,但比这些重要的是画中的这蝴蝶和麻雀,这猫或狗,这骆驼和骑骆驼的人,都与她的生命有过交集,让看的人也会被这浓重的生活气息感染。

这几年里,秦秀英在子女的陪伴下去了很多地方。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昆明、厦门,她都去过了。除了拍照片给自己留个纪念,她还把公园里看到的植物、昆虫和鸟,用自然笔记的方式画下来、写下来。以前,她看过了也不在意,现在她不但记住了,还知道了它们的名字和习性。

让秦秀英想不到的是,儿媳说有出版社要为她的自然笔记出书。写博客和出书完全是两个概念,秦秀英起初担心做不好,但是儿子和儿媳成了她强有力的后盾,答应帮她整理、修正她的文稿。

尽管文图的数量并不算多,但整理工作还是陆陆续续进行了好几个月。在这些日子里,儿媳和秦秀英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儿媳逐字逐句进行整理,最后由儿子改定完成。这个过程尽管不无辛苦,但是儿子和儿媳看到秦秀英的几年来的成果,内心充满喜悦。

整理工作刚开始的时候,秦秀英还没办法正确操作网络聊天工具,儿媳打长途电话“遥控指挥”她。现在,秦秀英已经对这种网络聊天工具驾轻就熟了。

书中收录了不少秦秀英2011年的自然笔记作品。那时,秦秀英认识的字很少,笔记中常有大量的错别字,作为正式出版物,儿媳不得不想办法更正秦秀英的这些文字差错。儿媳在整理中,有的地方不得不用刀片轻轻把错别字刮去,有的地方还得用涂改液将错别字进行覆盖。儿媳改着改着发现,2013年、2014年的自然笔记和图画里,几乎已经不需要再去涂抹和修改。就连儿媳这个“师傅”都有些不敢相信,年近七十的婆婆,居然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扫盲”,而且走在许多同龄老年朋友的前面,因为她同时完成了电脑操作的扫盲。

今年春天,秦秀英再次来到上海,她依旧坚持着每天学习、做记录。正是她的坚韧、顽强、勇敢和超乎寻常的努力,这些可贵的品质,让我们今天能够读到这本《胡麻的天空》和这个让人啧啧称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