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弈喻》讲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弈喻》讲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导语

围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又称弈,黑白分明,千变万化,玄机重重,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人们常说,人生如棋。从下棋中人们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例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生活中对于一些有决定性的细节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失败)。还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同一事物局外人往往比当事人看得更全面,更清楚)。

清代学者钱大昕也曾记述过一次从观棋到下棋的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弈喻》。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注意一下文中的生字及断句。

2.所有同学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三、文章内容赏析

第一段:

1.请一名同学来读一下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第一段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2.请一名同学把第一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作者在朋友家里看二人下棋,其中一个人连输了很多局,作者因此很轻视他。不一会儿,这个人请求和作者下棋,作者认为他一定下不过自己。可是刚开局这个人便占得先机,中盘时作者更加难以应付,而这个人仍游刃有余,最后这个人胜了作者十三个子。作者感到很羞愧,此后再看别人下棋,只是默默地坐着。

3.作者前后观棋有何不同?

前: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

后:终日默坐而已。

4.请同学用几组相反的词语来描述一下作者前后的形象变化。

前:跃跃欲试,指手画脚。

后:规规矩矩,一言不发。

5.同学们再次朗读一遍第一段,分析作者前后观棋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作者惨败给一个他很轻视的人――“甫”: 客已得先手;“局将半”: 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 ――客胜予十三子。

6.请同学谈一谈作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技不如人;二是轻敌。

7.请同学们根据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有感情地齐读一遍课文。

小结:自此之后作者看下棋只是终日“默坐”,因为他知道了,看事容易做事难,因此做人要谦虚,要多向别人学习,不要轻视他人,哪怕是那些不如自己的人。

过渡:其实作者由这件事还引发了其他的思考。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

第二段:

1.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和第一段中的作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今之学者”(不是对某方面有研究的人,指求学的人)。“今之学者”与第一段中的作者当初看下棋同样愿意看别人的缺点,认为别人不如自己,而且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2.作者在第二段中还论述了下棋和“理”之间又有何不同?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棋之高下,容易判定,但是道理究竟谁对谁错恐怕很难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所谓有得必有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如第一段中作者观棋、下棋的经历,失了一局棋,却学会了谦虚、谨慎。

3.文章最后,作者对“今之学者”提出了怎样的批判?

“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把第一段和第二段联系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4.其实文中提到的观弈者就是作者,可作者为什么不说“曾予之不若已”呢?

这正是作者批判今之学者的一个前提,作者不同于今之学者,懂得得反省自己,向别人学习,不标榜自己,只是以一个观弈者的身份,就事论事,使其论述更理性,也更有说服力。

小结:作者在第一段写完下棋之事后,有意宕开一笔,拓展开去,不仅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读者的印象,使文章的意味更为深远,而且也使得文章本身显得有波澜,有起伏。

探究:本文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文人相轻”的现象提出来的,那么今天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总结:本文以下棋为喻,通过对自己在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的叙述,联系当时学者常常喜称人过、爱吹毛求疵的行为,生动地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司空见惯却并不留意的道理,即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因此,只有“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果不管真理之所在,只是一味地“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就会导致无休止地争论,也就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本文的主旨在于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正确道理。

结束语:其实老师个人很崇拜那些会下围棋的人,最主要是佩服他们敏锐的思维、细致的思考,因为只有会思考的人,才懂得如何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是真正的智者,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真正的智者。

板书设计:

弈 喻

钱大昕

(前)观棋――嗤

下棋――赧

(后)观棋――默坐

訾古人失、称今人失

见人之失、不见己失

彼此相嗤,无有已时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责编 / 郑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