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白云寺与古代稀有佛教乐器“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云寺与古代稀有佛教乐器“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古代稀有佛教乐器“筹”起源于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白云寺,是一种吹奏乐器。为使该佛教乐器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使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对“筹”的起源、构造和发音原理、音色特性、伴奏乐器、演奏技巧以及曲牌、音乐的主要特征、社会价值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研究。

关键词:音乐艺术;乐器;筹;佛教;白云寺;中国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White Cloud Temple and Singular Buddhism Musical Instrument "Chou"

MENG Qing-min

(Department of Art, Guangdong Colleg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Guangdong 525000)

一、白云寺历史沿革

白云寺座落在民权县尹店乡白云寺村。南临睢县、西壤杞县、东望商开高速公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白云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元年,原名白衣庵,据传每逢夏秋季节便有白云笼罩寺院,景色奇异,故名白云寺。1300多年来,白云寺虽历尽沧桑,兴废更替,屡经修葺,于今尚存的殿宇堂寮,仍为豫东最大的古建筑群,建筑面积达20562平方米。白云寺座北朝南,保存完整的韦驮殿、罗汉殿、大雄宝殿、玉佛殿、方丈院等共60余间,均系清代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云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民间音乐艺术的生长和传承的独特地理环境。

二、乐器“筹”的起源与延传

民权白云寺曾和嵩山的少林寺、洛阳的白马寺、开封的相国寺并称中州(河南)四大古寺。唐贞观年间,众多的善男信女到寺院烧香拜佛,寺庙音乐亦随之而起。

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代高僧昭贤大师为吸引更多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就成立了以“筹”为领奏乐器的“白云寺佛乐队”。“筹”独奏时,管、笛和之,木鱼击节,乐声庄严、肃穆、柔和、恬远,激起民众强烈的佛教信仰情绪,给白云寺平添了一层诱人的光彩,很受僧众欢迎。于是“僧众日附,信徒日增”,寺院日渐复兴。

佛事的兴旺,极大地促进了寺庙音乐的发展,白云寺数百僧皆习吹奏之乐。民权县白云寺佛教的兴盛,引领着附近庄庄村村的许多庙宇亦组建乐队,以致擅长演奏“筹”的庙宇多达数十处。后来“筹”越出佛教范围,融入民俗,在民间集市庙会、婚丧嫁娶、节日盛典中演奏,也常为清主、清神、行礼等活动吹奏举乐。从此,“筹”这门古朴典雅的佛教乐器在在民权一代盛行,并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三、乐器“筹”的艺术特色

(一)“筹”的构造及发音原理

“筹”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管状气鸣乐器。形状既像横笛又像竹箫,由一个两头透气的竹筒制成,中间无任何物体阻隔,整个筹管通气;“筹”的管长38厘米,大头直径2.1厘米,小头直径1.7厘米,形状与箫、笛相似,用膜竖吹;“筹“的正面有九孔,第一孔贴膜,第二至七孔为发音孔,第八、九孔为装饰音孔,空筒音为“5”。结构虽然简单,但吹奏难度很大,全凭嘴角吹出窄细而强劲的气流撞击筒壁振动薄膜而发音。

(二)“筹”的音色特性与伴奏乐器

“筹”既有横笛清脆、明亮的特色,又具有竹箫柔美、委婉及厚重的特质。高低音变化圆润自如,格调高雅,旋律优美。无论在音域或音色上都可与同类的单管吹奏乐器相媲美,被誉为世界之绝唱,佛家之仙乐,在民族器乐中独领。“筹”最初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管、笛、木鱼等,1949年以后加入了笙、琐呐、二胡等乐器。乐队在演奏时,吹奏者着黄色僧衣,伴奏者着蓝色居士服。

(三)“筹”的演奏技巧及曲牌

筹吹奏技巧极高,难度极大,全凭吹出窄细而强劲的气流撞击筒壁而发音,高低音的转换全靠嘴角在吹孔边沿的移动。吹奏技巧极为丰富,经常使用的有:颤音、滑音、花舌音、齿音、打音、抹音等。“筹”演奏的主要曲牌有:《抱钟台》、《胡溜》、《玉娇枝》、《油葫芦》、《凤阳歌》、《大傍台》、《小傍台》、《凡调小傍台》、《六锁南枝》、《盘头锁南枝》、《山坡羊》、《一江风》、《风入松》、《么句子》、《跌落金钱》、《胖娃歌》、《四弦曲子》等二十多个。

“筹”是一种罕见的乐器,是中原地带佛教音乐中的一个乐种,从宋崇宁年间在民权县白云寺兴起以来,到目前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大多在佛事活动中演出,演奏的音乐曲谱单调,古朴圣洁,给人以虔诚之感,具有肃穆庄重的特征,此外“筹”的音质既有横笛之清脆,又有竹箫之厚重,具有民间吹奏乐的多源性特征。

四、乐器“筹”的社会价值及影响

“筹”作为一种罕见的民族稀有乐器凝聚了民间乐器的精华,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从文化上来说,发掘保护“筹”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填补中国音乐史民族乐器的空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一定的推动作用。2.从学术研究上来看,对中国佛教寺庙音乐的形成、发展、生存及发展脉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从视听欣赏上来说,“筹”音质别具一格,音调赏心悦耳,有较强的视听性,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筹”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广泛,音色独特,所以“筹”在社会上具有巨大的影响。1957年2月,白云寺佛乐队龙江吹奏的筹乐《胡溜》、《抱钟台》在河南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获一等奖;同年三月,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大赛,获二等奖,1985年春,民权县白云寺佛乐队参加河南省民间音乐汇演,“筹”获特等奖;1988年5月,参加商丘地区艺术节,“筹”获一等奖;1999年9月,在商丘市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筹”获特别奖;2002年5月18日,民权白云寺僧人孙洪德应嵩山少林寺之邀,为中外贵宾演出的“筹”独奏被德国国家电视台制成光盘发行;2006年4月23日,在中国民权第二届国际庄子文化节联谊会上,龙江为3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国际友人演出的“筹”乐曲《抱钟台》亦广受好评。

五、乐器“筹”的传承与思考

“筹”这种古老的乐器传授的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代代相传。期间,《白云寺庙志》被焚,传承谱系断代,故这里无法把每个时代的传承人进行举述。现白云寺代表性传承僧人是释龙江,1923年8月生,原名孙洪德(民权县尹店乡白云寺村人)。1934年,10岁的孙洪德被送到白云寺,皈依释月波为徒,法号释龙江,1938年开始学习吹筹技艺。由于他勤学苦练,技艺日渐精湛,成为佛乐队里一名主奏僧人。目前,释龙江已87岁,体力下降,演奏时渐感气力不足。该乐器吹奏难度又较大,使很多爱好者望而生畏或半途而废,故至今“筹”后继乏人,不由使人对这门全国稀有的古老乐器“筹”的传承问题充满了忧虑。可想而知,如不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这门全国稀有的古老乐器“筹”将在民间失传。

当地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筹”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多方挖掘和抢救,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以下几点难以解决的问题:1.据载,白云寺原占地100多亩,建筑规模宏大,僧人居多,佛事活动频繁,很多寺僧都习乐吹奏,佛乐兴盛。但由于多年的历史变革和十年“”的动乱使白云寺大量房屋被毁,寺庙遭到破坏,白云寺现存面积仅20562平方米,房屋60余间,由于经费短缺,无法恢复重建,所以很难再现昔日的辉煌,佛教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2.社会的高度发展与繁荣,传媒和网络的讯速传播,青少年一代更愿意选择现代流行音乐,以致民间的一些庙会活动、节日庆典,也由原来的以佛乐“筹”为主奏乐器的乐队演奏,被以民间乐器琐呐为主奏乐器的乐队所取;3.现代社会的环境使一些传统民俗节日渐淡化,大大减少了“筹”在民间习俗中的展示机会;4.目前,“筹”的演奏艺人仅有孙洪德(法号释龙江)一人,孙洪德年事已高,体力下降,缺乏传承人,这种人才断后的现象,使“筹”这个古老的乐器已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六、对乐器“筹”所采取的保护计划与措施

“筹”是中国民族乐器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和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它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弘扬及中国佛教音乐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当地政府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佛教乐器“筹”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高度重视,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和保障措施,保护内容主要为两个方面:1.静态保护,就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民间音乐“筹”的发生、发展和历史沿革;2.动态保护,成立培训机构,在喜欢民族乐器的年青人中挑选一批好苗子,学习“筹”的吹奏技艺,全面掌握吹奏技巧,熟练筹奏乐曲,培养传承人,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乐器”筹的传承问题。

现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有:1.1987年3月,当地文化行政部门民权县文化局组织抽调专职业务人员对“筹”进行挖掘整理,并编入十大集成《民间器乐》一书中。2.2004年3月10日,民权县文化局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2007年3月,成立了以民权县文化馆馆长金德义为主任的“民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2006年4月,民权县人民政府牵头,成立了“白云寺保护办公室”,编制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办公室主任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担任;在保护白云寺的同时,对“筹”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保障机制的逐渐完善、保护计划逐步实施,“筹”这门罕见稀有的古老乐器一定会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炫丽灿烂,奏出更加动人美妙的乐章。(责任编辑:帅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