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英汉词汇对比分析角度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英汉词汇对比分析角度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林纾,作为中国晚清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是中国译介西方文学作品的第一人,在当时社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虽然林纾不懂外语,他和魏易及其他翻译者合作,通过倾听口述者的口译,林纾翻译的作品多达180部。他与众不同的翻译风格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也大受赞赏。林译《黑奴吁天录》,即斯托夫人所作的《黑奴吁天录》,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部作品。众所周知,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各自包含不同的文化因素。而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林译《黑奴吁天录》的影响,以便研究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做到既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又巩固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林纾;《黑奴吁天录》;文化因素;英汉词汇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68-03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第一人,一生中翻译的文学作品多达一百八十多种。但林纾“不谙西文”,他与魏易合作,魏易口译,林纾再将其口述的中文整理为他所擅长的文言文,而其译文的改译现象较为突出,其中增添了许多林纾的主观思想,是林纾在自身文化意识下对原作的再创作。虽然,对于林纾的这种改译现象争议很大,虽然也听到些许批评声,但主流思潮是人们非常赞许林纾的这一做法,他的译作深受读者喜爱,甚至一时间造成了洛阳纸贵的现象。而《黑奴吁天录》是林纾在翻译事业巅峰时期所译的一部经典作品,备受后人关注。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它包含了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一系列的社会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呈现出较大差异,而这些因素也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单位,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彩的褒义和贬义等。它在中英翻译中的微妙变化更是与其中所隐藏的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本文将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林译《黑奴吁天录》的影响,以便研究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做到既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又巩固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一、称谓词语的翻译

称谓词语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根据交流双方的年龄,社会地位,职位,亲疏关系等所采用的称呼。称谓词语毫无疑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语言现象。从林译《黑奴吁天录》的某些称谓词语中,我们在惊叹林纾语言丰富表达力和大胆创作的同时,更体会到了林纾选词的恰到好处和其中所蕴含的细腻情感,而这正是微妙的社会文化关系影响的,例如:

The woman looked up at Mrs.Bird,with a keen,scrutinizingglance,and it did not escape her that she was dressed in deepmourning.

“Ma'am,”she said,suddenly,“have you ever lost a child?”(Stowe:79)

意里赛乃拭其目,详视马利亚,见冠丧冠,曰:“夫人服此,岂近丧其琼枝乎?(Lin Shu&Wei Yi:38)

其中,“a child”翻译成了具有中国特殊文化意象的“琼枝”,意为皇族后代。而皇族在林纾所处的封建社会来说尊贵无比,地位显赫。林纾为何夸张地称呼马利亚丧子为“琼枝”呢?林纾意在表现意里赛对马利亚危难之时,施以援手的敬佩感激之情,对她孩子的喜爱之情以及得知其夭折后哀婉同情的情感。

“This child's husband is in the settlement.and will be here to-night,”said Simeon.(Stowe:135)

西门日:“今夜彼良人至矣。”(Lin Shu&Wei Yi:64)

林纾将“This child's husband”翻译成“彼良人”。古时夫妻互称“良人”,后多指清白人家的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而且这种家庭必须是非奴婢的平民百姓(区别于奴、婢),这才是林纾译为“良人”的关键意义所在。因为意里赛在书中是一个逃奴,日夜担心自己和孩子被抓,而林纾这样译,表明在西门这些帮助奴隶的教友会成员眼里,意里赛根本不是一个奴隶,而是一个和他们一样应当尊重的自由人。林纾对称谓词语恰到好处的翻译正如实地反映了西门仇视奴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的情感。

And she gently pushed her to the door which closed after her;and then,turning round,she caught little Harry in her arms,andbegan kissing him.

“Thee'll see thy father,little one.Does thee know it?Thy fa-ther is coming,”she said,over and over again,as the boy lookedwonderingly at her.(Stowe:135)

既入,即阖其扉,拥抱小海雷曰:“儿大好,今夜见阿翁矣。”小海雷愕视,不省何语。(Lin Shu&Wei Yi:65)

“阿翁”是中国古文言文中用以对祖父、父亲、丈夫的父亲或老年男子的尊称和敬称,林纾将“Thy father”翻译成“阿翁”,不仅将读者置身于中国的社会关系之中,显得亲切可人,更让读者体会到勒斯对小海雷的疼爱之情以及对其父亲的敬重之情。

二、宗教思想的改译

斯托夫人所作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自始至终充斥着基督教思想这部小说既是一部反奴隶制小说,也是一部弘扬基督教思想文化的小说。林纾翻译该部小说时,清朝政府昏聩无能,军备废弛,吏治腐败,危机重重,西方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大肆传播基督思想,把基督教看作同化外族的先锋军,文化渗透的武器。林纾作为一名爱国者,与许多其他仁人志士一样,渴望救民族于水火之中,他在译作的《跋》中就这样写道:“余与魏公(易)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他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国人能从美国黑人废奴运动中汲取力量,抵抗外辱,宣扬基督教似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了,同时这也违背了林纾的初衷。因而,在对该部小说中涉及基督思想文化的部分,能删则删,这其中包括斯托夫人为原著写的前言,而不能删去的部分则做了相应的改译,这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抵抗外敌,保卫中华。例如:

“There'll be the same God there,Chloe,that there is here.”(Stowe:92)

汤姆曰:“此地有天,南中亦有天,天理断无岐异。”(LinShu&Wei Yi:42)

这是克洛大婶在表达对汤姆去南方庄园可能遭受虐待的担心后,汤姆宽慰其妻的话。原文中的“God”被改为“天理”,林纾将基督教思想改为中国传统的南宋思想家朱熹,程颢,程颐等人提出的理学思想,即,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天理后有万物,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相关。而译作在涉及“God”(上帝)的翻译中,多次改译为“天理”。

After all,and last of all,he comes between me and my wife,and says I shall give her up,and live with another woman.And allthis your laws give him power to do.in spite of God or man.(Stowe;106)

迨凶焰恣肆之极,竟欲令吾更娶一妇,休其前妻,似君国家中立法,许如是残暴者!天理人心,至是澌灭垂尽。(Lin Shu&Wei Yi:52)

林纾将“God”,“man”改译为“天理”,“人心”,他弱化了基督教文化,而替换为国人熟知的中国传统思想。这种改译不仅有利于国人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意思,更让国人对原译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谓是一箭双雕。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改译防止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弘扬和巩固了中国传统文化,而这正是林译小说的优点所在。

“Well;but is it true that they have been passing a law forbid-ding people to give meat and drink to those poor colored folks thatcome along?I heard they were talking of some such law.but I didn't think any Christian legislature would pass it!”(Stowe:76)

马利亚曰:“吾闻院中得新规约,凡黑奴逸出,投奔人家者,例不得假以须臾之息,当立遣之,此意确否?吾思文明之国,法当不如此。”(Lin Shu&Wei Yi:35)

其中,“any Christian legislature”,即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立法机构,改译为“文明之国”。实际上,林纾的这种改译也与其自身的中西方文化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林纾自小饱读四书五经,深受中华思想文化的熏陶,他认为中华思想文化浑厚,明显优于西方的任何一种文化,因此林纾不可能将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文化全盘接受,更不用说翻译传播了。林纾在介绍西方文学作品时,尝试扩展国人的视野,启蒙国人的思维,但与当时的许多士大夫阶层一样有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即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增强自身的实力,抵御外敌,因此林纾对于宗教思想的改译也是确定无疑的了。

三、本土文化词语的植入

林纾在翻译原作时植入了相当多的本土文化词语,特别是能够代表儒家思想的文化词语。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的晚清社会,儒学普遍得为世人所接受。这样的译法,不仅符合了中国读者的审美兴趣和阅读期待,也在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时,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正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作用的翻译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例:

“Why,it makes so many more round you to love,you know,”said Eva,looking up earnestly.(Stowe:183)

夜娃曰:“吾家群奴,吾可以出其爱力挽之为善。”(Lin Shu&Wei Yi:86)

“挽之为善”是林纾的增译,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系统地提出性善论的思想,指出四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的原初形态本就源于人的天性。这种“善”的思想毫无疑问会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成功塑造人们的人格,对于处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Thee uses thyself Only to learn how to love thy neighbor,Ruth,”said Simeon,looking,with a beaming face,on Ruth.(Stowe:135)

西门曰:“尔可云仁爱,能曲体人心。”(Lin Shu&Wei Yi:641

林纾将“love”翻译成“仁爱”,而“仁”,即恻隐之心,是孟子“向善论”的四端之一,是孟子完美道德人格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林纾能将原作某些词汇的翻译与本土文化紧紧相连,肯定和弘扬其中的优秀部分,这对抵御西方的文化入侵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仁”的思想一脉传承,对于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Have courage,child,”said Rachel,laying her hand 0n herhead.”He is among friends,who will bring him here tonight.(Stowe:135)

雷姑儿曰:“君且壮其胆,海雷君与大侠同来,可安抵吾地。”(Lin Shu&Wei Yi:65)

“friends”改译为“大侠”,教友会成员帮助逃奴转移到更为安全地方的行为,确与中国自古就有的侠义精神颇为相似。这里的侠义指有原则的侠义精神,惩恶扬善,扶贫济困,见义勇为,机智勇敢,而这正能呼唤起当时人们内心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加入到反抗帝国主义,挽救晚清社会的历史洪流中去。

“Why not?”said St.Clare.

“Why,I don't know,it seems so dreadful!”(Stowe:176)

圣格来曰:“此何关轻重?”

亚妃立曰:“听娃子与奴戏,将来岂复以礼自律。”(Lin Shu&Wei Yi:83)

“礼,即恭敬之心,也是儒家思想“善”的四端之一。林纾在翻译中,自然而然地输入了中国“礼”的思想。毋庸置疑,人无礼,无以立,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最核心因素,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益无害。

Why not?You need it.and I don't.Mamma always uses it forheadache,and it'll make you feel better.No,you shall take it,toplease me,now.”(Stowe:179)

夜娃曰:“人等耳,何为不可!且物贵适人之用,吾不适吾用,尔既适之,又何为不可。且吾母头患作时,亦需此药,试之立验。尔苟念我者,则必受此药。”(Lin Shu&Wei Yi:84)

林纾在翻译中输入了“人等”的思想,林纾作为一名国人的启蒙家,思想观念文化观念相当进步,提倡人人平等。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就曾发出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声。林纾这种只要努力拼搏。就会有所建树的思想将极大地增加民族自信心,唤起有志之士力挽狂澜,自强不息,自觉地抵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外敌入侵,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四、结语

林纾的翻译与自己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密不可分,是自身文化意识下对原作的再创造。这不仅有利于在介绍西方文学作品时,抵御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更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因此,林译《黑奴吁天录》堪称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