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5年2月自愿参与临床研究的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调查对象,按照临床疗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对照组行内镜高频电切术,于术后统计疾病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成功切除率高于对照组,预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疗法作用突出,可降低预后复发率,值得借鉴。

【关键词】 内镜黏膜切除术; 消化道; 无蒂息肉;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1-0036-03

doi:11.14033/ki.cfmr.2016.11.020

消化道息肉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多发性疾病,由上皮黏膜增生引发,分布于患者肠胃组织。无蒂息肉是此类病症的常见类型,临床均借助传统电切术治疗,但预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逐渐被限制性使用。近年来,通过临床对无蒂息肉病症的研究发现,内镜黏膜切除术效果显著[1]。为了进一步的观察此类术式在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本文将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100例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作为主要调查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5年2月自愿参与临床研究的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调查成员,按照临床疗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30~72岁,平均(52.2±2.2)岁;息肉直径0.5~1.9 cm,平均(1.1±0.1)cm;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1~74岁,平均(52.3±2.3)岁;息肉直径0.6~2.0 cm,平均(1.2±0.2)cm。两组患者年龄、息肉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00例患者均符合消化道系统疾病诊断,均自愿参与临床手术;排除标准:排除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药物类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手术禁忌等患者。

1.3 方法

(1)术前准备。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基础的血、尿等检查,并根据其检查结果初步判定息肉大小、性状等情况。对照组患者行高频电切术疗法,而研究组患者于术前借助美蓝水溶液行染色处理,内镜设备帮助下评估息肉类型,最后查看息肉底部是否抬起,进而确定患者是否可行内镜黏膜切除术;(2)手术操作。研究组患者在内镜设备下找寻到病变组织后,借助注射针行穿刺处理,于黏膜下方注射生理盐水(15.0 ml),便于充分隆起息肉底部,以彻底分离黏膜肌层和黏膜层,然后使用常用套圈牢靠圈住病变组织,收紧后行高频电凝切除术;若术后出现无法直接圈住的病灶组织,需立即将内镜退出,安装透明帽后重新插入,借助负压技术将病变组织吸入透明帽后停止负压,将其推出透明帽。待病变组织彻底切除后观察创伤表面,针对出血量较少患者行肾上腺素创伤表面喷洒处理,而出血量较多患者则需借助钛夹止血;对照组患者行临床高频点切除疗法,术后出血者处理方法等同研究组。此外,术后叮嘱患者卧床休养一段时间,禁食1~2 d后行常规液体补充、止血处理,并密切观察其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查看是否存在高烧、便血等现象,便于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1.4 观察指标

于术后评定患者手术情况,并分析其术后并发症,评定术后病理结果,随访复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两组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术后成功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病理结果评定

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息肉病理检查发现,增生肉、炎肉、县腺瘤肉为主要类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复况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半年随访均出现复发现象,其中,研究组患者复发1例,复发率为2.0%;对照组复发7例,复发率为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891,P=0.027)。

3 讨论

消化道无蒂息肉病症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常发病,由上皮黏膜增生引发,大多以单个形式存在,病症形态上可分为有蒂、无蒂、亚蒂息肉等,有蒂和无蒂息肉的区别为蒂息肉存在-颈状蒂,而无蒂息肉则由于黏膜组织的隆起且周围黏膜组织边界不清导致;亚蒂息肉主要表现为息肉基底不小于顶部。从组织学上来说,息肉可分为腺瘤肉、增生肉、炎肉和错构瘤肉等,腺瘤肉是良性肿瘤,由腺细胞平衡失调引发,是临床公认的癌前病变,近年病发率持续上涨,以50岁患者最为常见;增生肉则发于中老年患者直肠组织内,不易恶化;炎肉多属于继发性病症,无蒂为疾病主要特征,故而需加强该病症的观察,以预防癌变;错构瘤肉分布范围广泛,一般来说无恶化的可能。资料显示,临床上大多消化道肿瘤患者均由息肉疾病演变而成,危害患者生命健康[2]。因而,加强患者临床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息肉病灶,对于预防恶化,提高患者生存期限来说意义重大。目前,临床针对息肉病症治疗方法较多,如:微波、冷冻、高频电切等,但此类疗法的缺点是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易反复性发作,逐渐被临床限制使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是近年新兴技术,并逐渐发展成为临床治疗早期癌、癌前期病变患者的可靠疗法,操作方法:于病变组织下方注入生理盐水,促使黏膜、黏膜层彻底分开,然后借助电切术将息肉组织切除[3-7]。此类术式相对于传统切除术而言具有创伤小、临床费用少、住院时间短的临床优势,更加适用于老年患者。另外,此类临床术式还可实现增加患者病灶组织切除面积、增加切除深度的目的,在早期癌、平坦肉患者的切除中效果显著。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的研究组患者术后成功切除率、复发率等指标均优于传统切除术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傅春彬等[8]报告。此外,傅春彬等报告还显示,由于消化道无蒂息肉病症具有病灶位置深、基底广的临床优势,间接加大手术操作难度,致使诸多并发症出现,因而,临床术中需格外注意这样几点:(1)术中于黏膜下方注入一定剂量的药物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可将肾上腺素注入药物中,并确保药物剂量足够,以保证病灶组织隆起,为黏膜肌层、黏膜层的彻底分离提供可靠依据;(2)由于病灶组织分割切除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术中需反复注入生理盐水;(3)圈套收紧过程中需将病变组织提起,这样可有效预防肌层穿孔;(4)为预防术中出现穿孔现象,需借助电切设备辅助手术;(5)术后叮嘱患者卧床休养,以流食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止激烈活动等,进而提高整体效果。

综上,临床针对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疗法作用突出,可降低预后复发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肖琳,杨坚.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43-44.

[2] Zhu Xiaolei,Chen Zhitan.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a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tract lesions of the digestive tract[J].Practical Clinical Medicine Journal,2012,16(24): 40-42.

[3]王保健,顾文芬,吴剑,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4):281-282.

[4]骆泉,张周娟,蒋月芳,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1):46-48.

[5]赵瑞斌,林.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无蒂息肉52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20-21.

[6] Wang Yarui,Chen Danli.EMR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32 cases of refractory polyps in the digestive tract[J].Modern Digestion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2013,18(6):359-361.

[7]杨太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3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0,5(9):90-91.

[8]傅春彬,苏萍,孔祥民,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10):1061-1063.

(收稿日期:2015-12-07) (编辑: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