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词语锤炼的要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词语的锤炼,是我国传统的修辞艺术,自古用之。本文所探讨的“词语的锤炼”,是指从语义的角度,对词语进行最佳的选择。本文重阐述的是要掌握“词语的锤炼”这门修辞艺术,要对词语进行最佳的选择,必须实现不同程度上的四个要求。
关键词: 词语锤炼 语义角度 四个要求
词语的锤炼,是我国传统的修辞艺术,是古人“炼字”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展。“锤”一字在古代指一种兵器,其柄上有个金属圆球。而“炼”,其本义是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因此由“锤”、“炼”二字的本义就可很好地理解“锤炼”一词的比喻义,即通过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
词语具有一定的语音和语义。据此词语的锤炼,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声音锤炼和意义锤炼。而现今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多从词的意义,即语义上着手,所以本文所探讨的“词语的锤炼”,就是根据词的语义来进行最佳的选择。基于此,本文所说的“词语的锤炼”就是指根据语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之上,再通过选择与锤炼词语,使选词准确、鲜明、生动,使表达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含蓄深厚。通俗地说,词语锤炼就是不仅要求词语用得对,而且要求词语用得好。
从语义角度进行词语锤炼,主要有以下四个不同程度的要求。
一、观察细致
这是一个首要的、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无论进行写作与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种能力,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有了对人和事物的细致、深刻的观察,才能见微知著,才能发现其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当想要用语言去表达时,才能筛选出最妥贴的词语,给以集中突出的表现。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即“王安石、坡的风波”,就能很好地说明观察细致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据说,坡任职湖州期满后赴京等候新的任命。一日,他到当朝丞相王安石府上拜访,被安排在书房等候接见时,看到一首题为《咏菊》没有完稿的诗稿,上写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他认出这是丞相的笔迹,但却心生疑惑,因为据他看来,黄花即,此花开于深秋,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寒、耐久,即使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所以“吹落黄花满地金”诗句,是不符合事理的。这么一想,坡不由兴之所发,便举笔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以后,他又觉不妥,便不待晤面地走了。后来,朝廷在丞相王安石推荐下,任命坡为黄州团练副使。在上任的那年重阳节之后几天,连日大风。一日,坡约好友陈季常一道去后花园赏,没想到只见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枝上全无一朵。这一情景使坡目瞪口呆。陈季常见而生疑,坡便坦言去年在丞相府上轻率续稿一事,并言:“却不知黄州果然落瓣!此迁到黄州,原来是使我看的。”
这个典故表现了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对于选择词语的重要性。坡之所以错,就在于他对有着一般性的观察,只能得出一般性的认识。而王安石之所以能正确,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一般性的认识上,以细致的观察来发现事物的特殊性,在描绘事物时,才能不有悖于事理,才能够选用符合事物规律性和特征的词语,来集中突出地表现。可见观察仔细是锤炼词语的首要立足之本。
二、准确缜密
用词准确必然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细致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它也是修辞的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准确,就是选用的词语要确切,分寸要合适,轻重要恰当,做到表意精确缜密。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这样说过:“我们所要表现的东西,这里只有唯一的字眼可以表现它,说明它的动作只有唯一的动词,限制它的性质的只有唯一的形容词。”这里福楼拜都强调了用词的“唯一”,即我们说的“准确缜密”。当然,词语和人一样,各有长短,各有用处,应该人尽其材,词尽其用,关键在于说话作文的人是否能够根据对象、环境和事实来选用最准确、贴切的词语,使不同的词语各得其所。
总之,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应该本着以表现人或事物的词只有一个是最准确、最妥帖的为原则,才能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力求更好地进行词语的斟酌锤炼。
例:鲁迅作品《孔乙已》中的主人公形象的描写。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一段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买酒付钱时的一段情景描写。“九文大钱”可以用“交出”、“付出”、“拿出”等动词来表现,而鲁迅先生用了“排出”这个动词。我们如果结合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本人的性格特征,可以看出这个“排出”用得准确、精彩。
首先,古制铜钱这个“孔方兄”本身样式的特点,是可将铜钱一个接一个地按次序像排队一样在从手里数出的,可以说“排出”用得非常直观、形象化。
其次,透过“排出”一词可以验证和推测出有关孔乙己更多的信息。
一是这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他不舍得一下子拿出付钱,鲁迅先生就用了表示动作慢的这个“排”字,来表现孔乙己煞有介事的神情。
二是大钱少,如果多的话,孔乙己根本没必要一个个排出钱,而会一把就数出来,这就可以推测出他当时的生活境况并不好。
三是这个“排”字也写出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知识分子的迂腐和拘谨,但是又让人感觉到他的善良和朴实。因为他即使钱少,也不赊钱买酒喝。
从以上分析中,的确可以看出只有这个“排出”一词既准确又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神情。
以上是我们对既定的文本进行的分析,体会鲁迅先生用笔的准确、精彩。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鲁迅先生用词如此准确、妥帖的原因,这就涉及词语锤炼的要求了。正是由于对生活当中这类孔乙己式的知识分子的细致观察,了解深刻,掌握其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在表现他们时,鲁迅先生才能在繁多的动词当中,经过对词语的筛选、锤炼,得到一个最准确的词来给以有力的表达。
三、生动形象
所谓生动,就是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感染人。生动是以准确为前提的,是词语锤炼的更高要求。作为词语锤炼的更高要求,要想达到,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注意的是,在词语的运用中不能撇开,片面地去追求生动,生动也不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艺术辞藻,那样反而收不到生动的效果,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生动应该是创新地运用词语,力求形象、具体、深刻,使之出现新的意境、新的情趣和新的色调,从而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笑时,并不只是描写单一人物的笑,他更注重群笑形象的塑造,而且塑造得非常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如第四十回中,凤姐、鸳鸯一手导演,让刘姥姥装猪逗乐,通过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的这一席话和她“鼓腮不语”的神情,使众人发笑,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各具情态的“群笑图”。在“群笑图”中的史湘云,曹雪芹用了一个“撑”字。史大姑娘一向大说大笑,大大咧咧地,所以这个“撑”字很能表现出史湘云豪爽、豁达,较为超脱,颇有名士风度的女孩子形象。在表现林黛玉的笑时,作者用了“岔”字,使得其弱不禁风的体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而描写贾宝玉这个人物时,作者用了一个“滚”字,这字就生动地表现了贾宝玉撒娇的神态,在贾府中的地位和他受到贾母的宠爱。此外,对于作为贾府的实权派王夫人,曹雪芹选用了“指”字,这个“指”字突出地表现了王夫人封建家长制的威严。王夫人是“金陵王”的女儿,她年势已高,就把大权交给自己的侄女王熙凤,但一些大事凤姐仍需向她请示汇报。对于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作者用的是“撑”字。薛姨妈是一个笑不露齿的贵夫人,她都“撑”不住了,“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更加衬托出刘姥姥滑稽的话语和神态来。文中接下来用一个“合”字,生动地表现了探春和迎春姐妹俩亲昵地坐在一起时的笑姿。曹雪芹描写四小姐惜春时,用的是“离”字,这个“离”字形象地表现出惜春年龄小,活泼好动的性格。细细品味文中的“鼓”、“撑”、“岔”、“滚”、“指”、“撑”、“合”、“离”这八个字,真可谓历历如绘,栩栩如生,传神摹影,淋漓尽致,精彩至极。不仅各种笑姿被形容殆尽,而且每人的笑都是那样贴切地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由此可见,用词“生动形象”能使人读后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因而“生动形象”这个作为词语锤炼的更高要求是我们运用语言的更高境界。
四、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就是简练,也即运用词语力求简洁,做到词语少而含意多,用最少的词语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是词语锤炼的更高境界。言简意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选用的词语要有丰富的含义,要有弦外之音,以少胜多;二是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词语和重复词语。郑板桥画竹时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所以他画的就是闻名于世的瘦竹。
如茅盾的小说《春蚕》中的一句:“那时,他家正在‘发’,他的父亲像一头牛似的,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一个“发”字就使人想到发达、发家、发迹、发展、发扬广大等之意,耐人寻味。在描绘客观事物或表达主观情感时,选词越简练,可能会造成语义上的模糊性,但同时这种模糊性则也会带来意义上的准确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选词越模糊则越准确,比如上述分析的一“发”字,茅盾先生并未明确,实为有意为之,使得言简而意丰,极大地增强了表现力。另外要做到选词的简炼,还要适当使用成语,这自然与成语本身的寓意丰富性和其言简意赅的特性有关,这也在我们平时的运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以上就是锤炼词语时不同程度的四个要求。词语的锤炼正是通过反复推敲,选取一个最恰当的词,使词语用得对,又用得好。实质上,把词用得既对又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长期锻炼、反复推敲才能实现。因此,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就能够达到词语锤炼的要求,就能够更好地说话与作文。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2]宋庆山主编.应用汉语.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8.
[3]姚殿芳.实用汉语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