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目标月球,“玉兔”的大冒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目标月球,“玉兔”的大冒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千百年来,嫦娥奔月的传说妇孺皆知;而今,嫦娥“三姑娘”真的驾到月宫,还带着一只能走会跑的“大兔子”。

2013年12月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月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的结构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着陆器,另一个是巡视器即“玉兔号”月球车。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已成功软着陆月球虹湾地区,并于15日释放了“玉兔号”月球车,然后月球车在月面进行巡视考察,着陆器就地开展探测工作。

我们人人都见过的大月亮,到底有什么值得科学家折腾的?接下来,我们的“玉兔”要进行怎样的月球大冒险?不妨让我们追随“玉兔”的脚步,跟它一起到月球上瞧瞧吧。

“玉兔”奔月一路上挺辛苦

“玉兔”的这一路也是蛮辛苦的。

当“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升空飞行19分钟后,器箭分离,“嫦娥三号”带着“玉兔”,以约10.9千米/秒的速度,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10千米、远地点高度约36.8万千米的地-月转移轨道。接下来,经过2次中途轨道修正和4天的飞奔后,“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接下来它将要面对的,是一次关键性的轨道控制――近月制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嫦娥三号”的速度高于月球逃逸速度2.376千米/秒,如果不能有效减速制动,它将飞离月球,但是如果减速过大,它又可能会撞向月球。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分步实施近月制动不同,此次近月制动使用新研制的7 500牛变推力发动机,采用一次制动达到目标轨道的控制策略,任务风险和难度更大,对探月器的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日17时53分,“嫦娥三号”实施近月制动且取得圆满成功,进入距月面平均高度100千米的环月圆形轨道运行。

数日后,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变轨控制,从100千米高的环月圆形轨道,降至近月点约15千米、远月点约100千米的椭圆轨道。这是“嫦娥三号”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这次轨道机动是在月球背面开始实施的,其近月点是位于月球朝向地球一面的虹湾区域上空的。至此,“嫦娥三号”已顺利通过轨道修正、减速制动和绕月变轨3次大考,即将进行此次任务中最关键的落月环节。

经过4天在轨运行后,“嫦娥三号”从距离月面15千米的近月点,开始下降实施软着陆过程。这是一段崭新又充满危险的旅程,在这扣人心弦、相当刺激的十几分钟里,“玉兔”那稳重的小伙伴――着陆器是这段高风险征程的主角。落月开始前,着陆器和“玉兔”将收到地面给的指令,并牢记于心,一旦开始降落,它们将靠自己去完成登月。它们携带了一些叫作敏感器的设备,相当于眼睛和触角,实时测出下降的速度、跟月球的距离,以及月面的平坦程度,它们的“大脑”要快速运转,迅速判断并作出反应,决定是需要踩刹车,还是“给点油”。在最后几米,它们还要在敏感器帮助下,彻底关掉发动机,在月球上“自由落体”。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着陆器和“玉兔”最终安全降落到月球的虹湾区域,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苏美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着陆器的位置非常好,着陆后几乎是完全垂直的,倾角只有一两度。

多天环月飞行是为了提高落点精度

很多关注“嫦娥三号”登月的人都有个疑问,为什么“嫦娥三号”要围着月球飞行那么多天才着陆呢?

“嫦娥三号”之所以要进行8天的环月飞行,再择机实施动力下降和月面软着陆,主要是落月的时间及地点要求决定的。首先,由于在环月的过程中月球也在自转,为了使“嫦娥三号”准确降落在虹湾区域,探月器必须运行到和月球合适的相对位置才能开始下降。其次,落月时间必须要在月球白天的上午,这样才能在中午月球高温到来前完成“玉兔号”月球车与着陆器的分离。不仅如此,在环月过程中,探月器会周期性地运行到阳照区和阴影区,“嫦娥三号”必须在阳照区利用太阳能帆板即太阳翼进行充电,地面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也需要检查探月器的安全状况,确保其工作状态稳定后,才能发出落月指令。

如果让探月器在接近月球时,不进行环月飞行就实现在月表软着陆,虽然这种方式的轨道较为简单,飞行时间短,但是对轨道的测控精度要求较高,减速过载较大,对发射窗口要求极其严格,落点精度不高,故而未被采用。

“玉兔”的第一个脚印为何留在虹湾地区

“玉兔”第一次踏足“月宫”,它的第一个脚印留在了月球上最美丽的地标之一――虹湾地区。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我们眼中,月球就是一个整体,但在科学家眼中,月球被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名字。月球正面的盆地平原,大多被命名为不同称谓的海洋或湾沼。在地球上的人们用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平原,但早期天文学家以为那些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这些错误名称一直保留至今。

“嫦娥三号”着陆的虹湾地区在月球雨海的西北角,位于北纬43度、西经31度左右,南北宽约100千米,东西长约236千米,是一个半圆形的开阔湾地。虹湾两侧各有一个角,这是其最显著的地理特征。地形较为简单的虹湾,是一片没有突出的高山与沟壑的平原,地势平坦,起伏较小,障碍物少,探月器在此降落比较容易着陆。该地区处在月球正面中纬度位置,太阳光照充足,温度又不是很高,既能满足着陆器和月球车对太阳能电池发电的要求,又不会把它们烤坏了,同时还容易建立和实现测控通信链路,保证地-月之间的及时联系,以便地面飞控中心随时掌控着陆器和月球车的所处状态和工作情况。显而易见,从工程技术层面讲,这就是确定“嫦娥三号”软着陆于虹湾地区的缘由。

从科研价值角度考虑,以前苏联的月球车和美国的月球车都未去过虹湾地区,我国“玉兔号”月球车巡视虹湾,研究的对象区域不同,获得的科学数据可以同此前的资料互相补充,以取得更多的成果。

再说啦,“嫦娥二号”卫星曾于2010年10月下旬用CCD立体相机对虹湾地区完成测绘成像任务,已经为“嫦娥三号”软着陆虹湾地区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后,随即按计划开展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的各项准备工作。2013年12月14日23时45分,地面科技人员对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的实施条件,包括着陆点的环境参数、设备状况、太阳入射角度等,进行了最终的检查确认,随后向“嫦娥三号”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当时,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的屏幕上显示,着陆器静静地立在月面之上,太阳翼呈展开状态,非常漂亮,“玉兔号”月球车位于着陆器顶部,同时展开太阳翼,伸出桅杆。两者分离过程比预计的还要平稳。2013年12月15日3时10分,巡视器开始向转移机构缓慢地移动。到4时06分,转移机构正常解锁,并在着陆器与月面之间搭起了一架斜梯。随后,“玉兔号”沿着斜梯缓缓而下,并在4点35分踏上了月球虹湾区域,6轮着地,在月面上印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着陆器监视相机完整地记录下了这一过程,并及时地将照片传回了地面。当天晚上,月球车和着陆器进行了互相拍照,表明两者状态良好。

小小“玉兔”腹中“秘器”多

经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10年艰苦攻关才研制成功的“玉兔号”月球车,呈长方形箱状,重140千克,太阳翼收拢状态下长1.5米,宽1米,高1.1米,为3轴6轮结构,有6个轮子,周身金光闪闪。箱体两侧各有1个太阳翼,展开后用于将太阳能转为电能。为了方便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测任务,“玉兔号”上配置着多种宝贵仪器和相关设备,比如在箱体上面伸出一个大脑袋,装有导航相机、全景相机和定向天线,箱体尾部装有众多天线,箱体腹内装有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成像光谱仪、避障相机、机械臂等。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

从这么多的先进装备上就可看出,“玉兔”这次要完成的任务可不是那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