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电影缺什么?等12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电影缺什么?等12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五大腕点拨中国电影

在国际影视产业峰会上,一些国际电影界大人物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金东虎(釜山国际电影节主席):

目前中国电影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影院建设,就算有高品质的电影,没有相匹配的一流的影院条件,也是不能吸引观众的。

杰弗瑞・吉尔默(圣丹斯电影节主席):

目前中国很多导演只是在为戛纳、柏林之类电影节拍片,他们在叙述和审美上追求影展化,这对电影市场的发展没有好处,导演必须与商业挂钩。

芭芭拉(哥伦比亚三星亚洲区负责人):

中国将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生产商和发行基地。但是中国电影要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海外市场的拓展,国内市场是非常重要的。

布鲁斯・沃恩(迪斯尼影像设计公司开发与研究部副总裁):

中国电影在影像创意上需要努力。现在的数字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年轻人都对特技非常着迷,这是一个潮流,中国电影在这个潮流面前也要展开行动。

(摘自《新闻晨报》2005年6月?4日黄斌/文)

取材单一,风格个人化

对于贾樟柯指责《世界》的票房失利原因是市场不成熟、媒体不公正,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直言,不是市场拒绝了贾樟柯,而是贾樟柯拒绝了市场。他分析说,《世界》的票房其实反映的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集体尴尬。过去他们在体制外拍电影,展示的是小人物的苦难,描绘的是边缘生存的艰辛和青春期的冲动与苦闷。这些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和体验,为他们在西方电影节上争得了个人的荣誉,但这些恰恰成为他们进入主流市场的最大障碍。取材过于单一、风格过于个人化、影像过于灰暗,是《世界》票房惨淡的症结。走上地面并不意味着一脚踏上了市场的康庄大道。当年第五代导演们用了七八年时间才完成了“电影拍给谁看”的思考,现在第六代正在经历着前辈曾经经历过的阵痛。与其抱怨市场,不如脚踏实地地研究市场、研究观众,这才是避免自己被市场边缘化的正确途径。

(摘自《文汇报》2005年6月15日陈晓黎/文)

想起赵焕章

“要演农民戏,先做农民活。”这是赵焕章说过的一句话。80年代他拍的《喜迎门》红遍全国,观众达到5亿多人次,这是现在的导演想都不敢想的数字。据在赵焕章导演的《咱们的牛百岁》里成功塑造了寡妇的王馥荔介绍,为了塑造这个人物,她深入到农民家里,样样农活都学着干,在影片中俨然行家里手。而现在拍电视剧,犹如产品流水线,几个月就是几十集,哪里还有时间下生活?还有许多青年演员不肯接拍农村戏,是怕吃苦,不愿意破坏自己美丽的形象。

日前,央视“经典重温”栏目介绍电影《野山》剧组当年拍摄影片时,他们用黄土定装,拍片期间不洗头,穿农民身上的衣服,抽旱烟,吃农家饭,还要学会拉犁耕地,只要角色需要,演员都要学,从外部造型到人物内在气质,不惜到拙朴的程度。这样拍出来的电影,充满着生活气息,不仅农村里的人爱看,城里人也喜欢。

(摘自《解放日报》2005年6月20日吴为忠/文)

《记忆电影》揭秘

百年历程

为向中国电影百年献礼,上影集团最近首次挖掘出尘封几十年的珍贵影像资料,采访了100多位著名电影人,历时一年多精心制作了60集大型系列专题片《记忆电影》。

该片以独特视角讲述了银幕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有老电影人的沧桑往事,有回眸老电影的精彩片段,也有影坛趣闻的历史钩沉,从中可以看到上海电影走过的曲折和辉煌。如所记述的于伶、夏衍、沈浮、张骏祥等老艺术家多已作古,许多弥足珍贵的镜头都是第一次出现荧屏上。如著名音乐家周小燕看到张骏祥的许多访谈画面、生活场景后吃惊地说:“太珍贵了!很多骏祥的照片我也从没看到过。”《小城之春》主演李纬回忆起费穆将剧本片段写在香烟纸上不断修改的细节。秦怡动情地回忆起丈夫金焰的点滴往事,让人们了解银幕背后的影帝原来还如此多才多艺。

(摘自《文汇报》2005年6月8日傅庆萱/文)

成龙谈中国功夫电影

功夫电影为何能长盛不衰并在欧美国家拥有一席之地,曾在好莱坞“打”出一片天地的成龙颇有心得:”功夫片短、平、快,对白少,动作多,不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正是从李小龙开始,老外知道中国也有自己的电影。老外从学中国功夫开始,学中国语言,关注中国文化,这才会去看中国电影,才看得懂《霸王别姬》《红高梁》这样的文艺片。”

《英雄》《十面埋伏》的成功,证明了准确的市场定位、良好的包装和推广,可以让中国功夫电影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戒七剑》《无极》等海外发行的大片,也都以武打为招牌,但中国功夫电影是否就前途光明?成龙表示了忧虑,不仅是功夫电影的创新难,还面临着后继乏人。投资商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就盯着几个成名明星,从长远看也潜藏着危机。

(摘自《解放日报》2005年6月13日洪伟成、韩/文)

反思比封堵更重要

在上海电视节举行的“2005年电视剧题材市场研讨会”上,国内众多顶尖的电视制片人一致“炮轰”韩剧,要求有关方面减少韩剧的播出量,给国产电视剧“留点空间”。

这几年韩剧在国内电视剧市场势如破竹,对国产电视剧的冲击可想而知。但是一说起如何从韩剧嘴里抢回这块大蛋糕,第一反应就是“封堵”,这思路也太简单了一点。

韩剧为什么能够在中国成功?一言以蔽之:“用中国文化的拳头打遍中国。”就在中国电视剧一窝蜂地戏说或恶搞时,韩剧却成功地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再来感动中国观众。

在长驱直入的韩剧面前,中国电视剧制片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中国观众对于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产品、对于正在逐渐失去的传统道德体系,是那样的渴望、怀念和追求!

(摘自《华夏时报》2005年6月15日肖春飞/文)

上海推出露天电影进

社区活动

今年,上海市推出“电影百年华诞、百部影片展映、千万观众观片”系列活动,其中将举办“社区电影节”,在167个社区放映点放映2000场露天电影,让市民在家门口看到100部近期发行的优秀国产片。活动由政府、影院、企业三方联手促成。上海的杨浦、静安、徐汇、黄浦等各区政府拨出专款,支持降低票价和露天电影播放;很多企业纷纷解囊,提供资助;影院利用片源优势,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制定了一系列主题活动。与此同时,上海将采取发行“阳光卡”的方式,把电影送到社区、企业、学校。每张卡面值100元,可以在每天上午8时至下午1时到指定影院观看阳光专场电影。通过这一系列活动,预计将有超过1800万人次的上海市民得以享受电影文化的实

惠和魅力。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6月13日姜泓冰/文)

中国动漫亟需

“灵丹妙药”

在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来自海内外的动漫专家为中国动漫的原创、人才、产业等方面把脉问诊。

病症一:原创“后天缺钙”

“中国动漫需要原创”,这已经是中国动漫人在任何场合都大声疾呼的一句话。国华星辰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董玉来说“我们的民族特色如果不用国际语言来描述,就只能给中国人看。民族的题材加上国际化的语言,才能把中国的动漫推向世界的舞台。”

病症二:人才“严重贫血”

目前,中国动漫产业人才不到1万人,平均学历为大专。实际影视动画人才需要量高达15万人,游戏动画人才需求也在10万人左右,尤其是原创人员如编剧、导演、制作极其缺乏。

病症三:市场“发育畸形”

一年内,9个首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落户,同时4个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诞生,这种大举措引来专业人士的质疑,目前日本也不过只有一个动画基地。

病症四:盗版“病毒入侵”

(摘自《新闻午报》2005年6月8日王健慧/文

新生代影像传播出路何在

新生代的电影是以某种“看不见”的方式在一些非主流渠道里流通和传播。

就目前盗版、网络下载等无法消除以及进入主流院线屡屡受挫的情形之下,如何借助网络影像消费支付系统与著作权保护系统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从而形成国际电影节、主流院线与SMHM流通模式多元互动的产业链,对新生代电影未来的发展来说,或许也是一条现实可行的出路。

新生代电影坚守的“作者电影”观念与大众审美趣味的不可通约性,严重影响了影片的推广和票房市场。如何在个人艺术追求和票房市场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就成为新生代电影转型过程中的新课题。

(摘自《中国艺术报》2005年6月17日聂伟/文)

“电影皇后”会念生意经

纪录片《百年商海》首度揭秘,当年的“电影皇后”胡蝶竟然还是冠生园的股东之一,是个颇懂生意经的女演员。

1934年中秋前夕,在冠生园的股东之一、著名电影导演郑正秋的策划安排下,冠生园在上海大世界举办了一次月饼展销会,时任“电影皇后”的胡蝶担任剪彩嘉宾,并与月饼合影制成海报,上题:“唯中国有此明星,唯冠生园有此月饼”。

当时,胡蝶因《姊妹花》正大红大紫,是什么原因促使她为月饼做广告代言人呢?《百年商海》的编导们在走访了郑正秋的孙辈时获悉,原来冠生园的创办者冼冠生和胡蝶都是广东鹤山人;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此之前,胡蝶以500大洋正式八股了冠生园。既然是股东之一了,为此卖力宣传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自《新闻晚报》2005年6月23日张建群/文)

艺术电影创作也要

“营销先导”

首先,在创作电影时,应该批准目标受众,确定影片是拍给谁看的,谁会对影片感兴趣,才有可能拍出一部具有市场潜力的片子。

其次,要有步骤地进行创作。在制作电影之初就应该制定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并且从影片开始制作的时候就要针对目标受众进行宣传。除了营销先导观念,进行电影创作的时候,要有明确的营销点和独特的营销视角。

再次,树立创作只为市场服务的观念。艺术电影只是电影的一个分支,随着电影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其走向市场是必然的而且是唯一的出路。

(摘自《中国电影报》2005年6月9日尚光月/文)

中国电影缺什么?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说:中国电影与日、韩电影有很大的差距。日、韩导演90%的人拍商业片,10%拍艺术片;中国导演正好反过来,90%的人拍艺术片,10%拍商业片。这种现状怎么能和日、韩等国家的电影生产抗衡?

印度电影人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没有忘记吸取、借鉴好莱坞的成功经验,对电影艺术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挖掘、剖析和创新,终于形成了全新的艺术风格。宝莱坞在国际影坛的地位也蒸蒸日上,不仅深受第三世界人民的欢迎,也愈来愈受到西方观众的青睐,而印度人在电影方面的天赋也逐渐被西方制片商认可。

(摘自《周末》2005年6月2日陈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