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西方青春偶像电影构成形态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西方青春偶像电影构成形态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涌入中国,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之中,青春偶像电影以其独特的拍摄元素、独特的拍摄视觉、独特的观众群体在国外电影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深受许多青年朋友的喜爱。青春偶像电影作为电影构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西方之间的价值融合和文明冲突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对于它的探讨也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 青春偶像剧 情节元素 间离效应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009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其在推进全球化进程时有意识地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将其强势文化作为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化动力内化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西方国家将其文化和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向中国渗透,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青春偶像电影作为电影构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西方之间的价值融合和文明冲突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对于它的探讨也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所谓青春偶像电影(亦称青春偶像剧),是指大量采用面貌俊美的演员、符合社会流行的造型服饰、适合年轻人的偶像艺人,以细腻爱情戏为主,主要场景为现代的时装电影,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对象的电影。顾名思义,青春剧必须具有青春气息。当然,这并不是说它的受众只局限于青少年。恰恰相反,当前的后现代社会在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后,呈现出了一种非常显著的青年文化性,整个社会心态相对年轻化,充满了朝气。这都使得青春偶像剧的受众范围在不断的扩大。

青春偶像剧的主线索有三条:亲情、友情、爱情。当然,所有的情感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否则就没有了戏剧冲突,情节就会索然无味而显得干涩。众所周知,电影是创作出来,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它从不循规蹈矩,它尊重生活、服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甚至有些神化生活,它将日常生活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元素搬上银幕,同时借助人间永恒的真善美,让观众在产生距离美的同时又有了亲切感,觉得既新鲜又熟悉,既惊奇又感动。这实质上也就是德国现代戏剧家贝尔托特•布莱希特的间离效应理论在电影中的体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青春偶像剧并非只有间离效应的运用,如果仅仅于此,很容易就把青春剧演绎成一部童话,因此,在青春偶像剧中现实感是必不可少的。

譬如于2006年上映的由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拍摄的《录取通知》里,高中毕业的巴特比•盖恩斯不幸地连续被八所大学拒收,在父母及升学的压力下,他与其他几个一样没有大学肯接收的同学一起出谋划策,终于在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开办了一所“著名”的南哈蒙理工学院,简称“S.H.I.T”,并经过努力使这所“大学”得以维持下去。在这部电影里,巴特比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让人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特别是当别人问到巴特比被哪所大学录取时,巴特比父亲痛苦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地对别人说:“巴特比不好好努力,现在上不了大学了,他糟蹋了他自己的人生。”这一刻,父亲对儿子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哀伤中带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此外,斯瑞德父子在大学校门前的一番对话也很具渲染效果,斯瑞德父亲拍着儿子的肩膀告诫即将踏入象牙塔的斯瑞德:“从这里出发到功成名就还很遥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你好运,儿子。”寥寥数语,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刻画的如此深邃,仿佛触摸到人性的最深处,将那种抽象的亲情爱立体化地展现出来。

当然,故事如果以这样的姿态继续发展下去,那电影就没有什么看头了,顶多只能算是一部感人的亲情故事片。好在导演立刻推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什么?主人公巴特比竟然要自己伪造一所大学?是的。这就是情节亮点,它产生于父母亲望子成龙的理想与主人公无处上学的现实冲突之中,一切是那么的大胆却又在情理之中。这种想法与行为,人们在现实几乎是无处可寻的,因此它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激发了人们对它的好奇,使人欲罢不能,一部成功的电影也就此呼之欲出。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美国青春剧,它以亲情为主基调,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矛盾冲突,其间友情与爱情,争斗与幽默等其它因素穿插与其中,同时间离效应所产生的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感能够更好地促使观众对现实社会残酷又真实的一面进行思考,让人看后不知不觉地被男主人公的魅力与勇气所深深折服。

我们知道,一部好的电影,一部成功的电影不能仅仅只有一种情节元素。如果想要让一部电影的情节引人入胜,则必须使电影体系更加丰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增加电影构成的符号元素,使电影情节复杂曲折。上文提到的亲情元素是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在青春偶像剧中,当一群少男少女还处于性朦胧的阶段时,爱情元素则显得尤为重要了。青春偶像剧由于其拍摄主体的客观性,此时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尚处于纯洁阶段,不太可能呈现出过于复杂的变化,因此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更像是美丽的童话。从横向方面来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故事,譬如《魔法灰姑娘》(2004年上映);以及“白雪公主”与“乞丐王子”的爱情故事,譬如《公主日记》(2001年上映);二是才子与佳人、俊男与美女的绝配,这类爱情片占了青春剧的主要部分,毕竟这类爱情片男女主人公身份可以不受限制,只要相貌好有气质有才华就行,因此这类电影得到大量繁殖,代表作有《青春吻》(2008年上映)、《足球尤物》(2006年上映)、《贱女孩》(2004年上映)、《歌舞青春系列》等等。从纵向方面看,也就是爱情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爱情发芽阶段爱情成长阶段爱情结果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发芽阶段和结果阶段所占的篇幅比例是比较小的。在爱情初期,男女主人公之间情愫的产生大多数是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当然这类情形只是主要形式并非全部)。譬如在2008年由顾伦德•查达哈指导的影片《青春吻》中,当男主人公、被誉为“sex gods”的罗比和汤姆在音乐的伴奏下缓缓出场时,“精英少女组”的四位少女立即被其英俊的相貌所深深地吸引,并由此带动了往后整个剧情的发展。类似的剧情还有2004年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出品的《贱女孩》,在影片中凯特与亚伦之间深情对望而产生火花,为剧中爱情和友情这两条线索的摩擦碰撞埋下了伏笔。而在剧情结尾处,所有青春剧都毫无例外地渲染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人间真爱的内涵,似乎昭示着人世间爱情的力量与伟大,毫无疑问这当然是有悖于实际的,社会间的尔虞我诈早已使得爱情变得复杂,但是这种美好单纯的情感却满足了观众最朴素的期待视野和最原初的审美欲望,契合了后现代社会人们那种返璞归真的心理。正因此,我们往往能够在电影结尾看到男女主人公深情拥吻的场面,这也符合青年朋友对于爱情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对自身美好爱情的遐思。

至于爱情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整个爱情戏份里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也是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我们可以从无数青春电影中总结出一个规律:结局总是美好的,但道路总是曲折的。而这个曲折度也决定了整个电影的精彩度和观众数。正因如此,导演为了能够拍摄出最精彩的电影,往往会将其中的爱情过程设计得十分复杂,情节设计得十分曲折,以期能将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而导演采用的惯用方法往往是将爱情线与另外一条感情线交织起来,共同编织成一张饱满的情感网,这条感情线就是友情。

友情是青春偶像剧中永远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几乎在所有的青春偶像电影中,友情都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而存在的,它似乎更像是一部电影的配角,默默地为这部电影的情节发展服务。至于导演所要做的,是考虑如何更好地将爱情与友情融合在一起而不显得生硬。在这方面中,青春偶像剧导演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以下两种:(1)三角恋关系。这类电影大致是讲原本要好的两个朋友因为同时喜欢上了同一个异性而展开竞争,剧情就此展开,期间的争斗、友情、爱情交织其中,剧情此起彼伏,代表电影《贱女孩》等;(2)友情升华为爱情。此类电影是讲述男女主人公的友谊在经历了坎坷波折后被对方气质所吸引,日久生情慢慢转化为爱情的故事,代表电影《足球尤物》、《魔法灰姑娘》等。几乎在在所有的青春偶像剧中,戏剧冲突都产生于友情与爱情这两条线之间的摩擦与碰撞,而这种碰撞力度将最终决定整个情节的复杂度和紧张度。

西方青春偶像剧目前存在着的一些不足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1)影片选材单一化。目前的青春偶像剧在表现人物的青春遭遇和青春激情的时候,大都局限于从爱情和友情这两个角度出发。题材的单一必然导致偶像类型的单一,而凸显偶像恰恰是青春偶像剧的落脚点和终极所指。在当前后现代语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青春偶像剧,我们更应该使偶像的类型丰富化、多元化。(2)在不影响大众娱乐心理的前提下,结合大众的现实生活,进一步挖掘偶像的人格魅力和人性魅力,使大众人格层次中的“超我”得到很好的镜像式地投射和满足。(3)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必须对人物的行为动机作有力的铺垫,只有这样,故事的发展才会水到渠成、流畅自然。(4)很多青春偶像剧为了使故事“有戏”,故意设置了复杂的人物关系。这既损害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也影响了青春偶像剧特有的单纯和明快。因此,人物关系不宜太复杂。(5)目前的青春偶像剧大都通过营造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来表现情感的真挚、痛楚和无奈,这种手法对于情感的强度和深度无疑具有强大的表现力,但这种手法用得过多的话也会使观众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现在西方青春偶像剧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固定的模板,固定的感情元素,固定的戏剧冲突形式。因此,很多人都会有种感觉,即看了多部青春电影之后就会觉得有些索然无味,对情节的老套感到厌烦。而如何不落俗套进行故事的创新,则是青春剧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毕竟,当人们都能预测出故事情节总是向美好方向发展时,那么剧情本身就没有多大吸引力了。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等:《文化产业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刘颖: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及其“陌生化效果”,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4)

[3]易晓莉:青春偶像剧透视,电影评介,2009(5)

作者简介

陈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