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日译界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策略对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日译界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策略对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化特色词因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翻译中很难处理的部分,所以要小心谨慎对待。本文通过对中日文化特色英译策略对比,总结文化特色词的有效翻译途径,并指出就长远来看,语音借用是处理文化特色词比较理想的手段。

[关键词]文化特色词;中日比较;英译策略;语音借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3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62 [本刊网址]http:∥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不断加深,人们开始关注中国这个日益强大的经济体及其背后悠久的文化,所以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成了一个日益迫切的任务,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责无旁贷地担任了这个重任。所以现在翻译界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文化的层面上来了。王宁(2000:10)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慎重考虑并适当处理涉及到的文化因素,清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以成功实现文化交流。本文将从文化特色词这样一种鲜明的文化标签的英译人手考察中日两国译者在介绍本国文化所采取的手段及所持的态度。

二、文化与文化特色词

文化是指使用某一特定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群体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现象,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顾嘉祖:2002)。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而这种差异在词汇的层面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包惠南:2001)。这种差异,具体来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汇上面鲜明的文化特征,亦即所谓的文化特色词。这些文化特色词,因其文化的鲜明性以及在它文化的空缺,在的语文化中找不到对等物,其处理是一项重要却棘手的任务,需要小心谨慎。

一般认为,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前者主要通常包括建筑,服饰,饮食,工具等,而后者通常包括该社会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精神生活等,如传统艺术,运动项目和传统节日等。

(一)物质文化及相关词汇

由于地理位置等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物质文化。比方说,Bt是日本传统房间“和室”里铺设地面的材料,形状和大小有统一的标准,以织物或黑布料滚边,具有冬暖夏凉、消除疲劳的效果,是日本人十分喜欢的卧室器具之一。它的中文和英文分别是榻榻米和tatami,都借用了日语的读音たたみ(ta ta mi)。而中国北方的炕是应北方的酷寒天气而造的,主要用于取暖,是人们室内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译成英文时为kang或是a heatable brick bed,一个是借用汉语拼音,一个是语义翻译。另外中国南方的吊脚楼(Diaojiaolou/the Mao’s wood-en house),北京的胡同(lane),和日本的神社(じんじゃJinja),庭院(てぃぇんTeien)都是各自文化中独有的建筑。饮食方面,中国有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吃的粽子,翻译成英文时为Zongzi,a kind of rice dumpling,而刺身是日本比较有特色的传统食物,译为英文时为sasimi,借用了日语すし的读音。除了居住环境和饮食,服饰也是人们物质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旗袍(Qipao),作为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传统服饰,已经走向世界,为大家所欣赏,而日本的特色传统服饰则非和服莫属了,在翻译成英文时为Vafuku,是日语扫ゎふく的读音。

(二)精神文化及相关词汇

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为各自的民族带来了形态各异的精神文化。比方说中国的京剧(Beijing opera),二胡(erhu,atwo―stringed instrument),日本的歌舞伎(かぶきkabuk),俳句(c耋0、

三、中日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策略对比分析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在处理文化特色词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下文将继续通过更多的例子对这些翻译策略进行讨论和总结。在此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文化特色词既包含概念意义又包含文化意义,概念意义是文化意义的载体,文化意义是文化特色词与其他词汇相区别的根本特点。因此兼顾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是文化特色词翻译的最高准则。

(一)中译英

大量的实例显示,中国译界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种策略:

1.直译

直译被认为可以较为忠实地将中国文化特色词所表示的形象、意义和感彩传递给外国读者,保留词汇本身的民族特色。而且较之音译,直译更易于为外国读者理解并接受。例如将“胡同”译为“lane”,窟宅译为“bandit’s lair”,编钟译为“bell chime”,春卷译为“spring rolls”,凉粉译为“bean-starchnoodles”,筒裙译为“tubular dress”等。尽管如此,当两种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投射到两种语言的语义系统上时,就会造成原语和译语语言符号在指称,语言内部和语用等意义上的不对应和不完全对应,从而影响翻译效果。以“编钟”为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历史悠久,是钟的一种,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主要运用于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这些信息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事实贮存在中国读者的长期记忆中,遇到相对应的语境时,原型立刻被激活。而译文“bell chime”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型的形象和意义,但是由于英美读者的长期记忆中缺乏编钟的原型,只能通过译文粗略建立原型,而这种直译过来的原型远不如原文丰满,生动。因此,采用直译法翻译文化特色词值得商榷。

2.完全语音借用

此处的语音借用指的是对原语读音的借用。虽然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语系,汉语由单音节汉字组成,英语由拉丁字母组成,但由于汉语具备一套较为成熟完整的拼音系统,且拼音和英语等罗马文字体系为书同文,为语音借用提供了便利,通常这类音译词随着其使用频率的提高和读者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渐渐得到了认可并以外来语的身份融入了英语。例如将“饺子”译为“jiaozi”,旗袍译为“Qipao”,功夫译为“kongfu”馄饨译为“won ton”,炒面译为“chow mien”等。随着读者的认可,这些词可以渐渐填补英美读者长期记忆中的空缺,在丰富他们的认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特色词所具有的民族特色,虽然这种方法费时较长,并且在初期可能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不过从长远角度看,音译词一旦融入英语,即以一种稳定的译文固定下来,将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

3.语音借用加注解

一般而言,完全语音借用的词汇都具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译法并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和认可。而对于相对生僻,使用频率较低的文化特色词,音译以后在绝大多数场合下均采取加注以揭示该文化特色词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特点。例如将“二胡”翻译成“erhu,a two-stringed instrument”,将“四合院儿”翻译成“siheyuanr,a compound with houses around a squarecourtyard”,这样做有利于读者顺利理解文化特色词所传达的形象和意义,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发展,音译后的注解可以逐步取消。

4.语音借用加类别词

这种翻译策略与前文所提到的语音借用加注解类似,加类别词是为了帮助读者在初期正确理解该音译词的确切归属,随着使用频率和目的语读者认可程度的提高,类别词可以逐步取消。例如“昆剧”译为“kunqu opera”,将“芙蓉蛋”译为“egg fooyong”,将“腊八粥”译为“laba porridge”等等。

5.解释

邱懋如(1998:21)指出,有时在翻译文化特色词时,由于的语中没有对等的表达方式,因此只能做解释性的说明。例如将“月琴”译为“a four-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with a full-moon shaped sound box”,将“评弹”译为“storytelling and balladsinging in Suzhou dialect a pavilion or house on a terrace”等,但是采用这种翻译策略会导致同一原语文化特色词对应多个译文,缺乏统一而且简洁的译文,从长远看将影响跨文化交流,并且给后来的译者造成不便,特别是给回译造成了很大困难。

(二)日译英

与中国各种文化特色词翻译策略并存的状况相比,反观日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策略则较为统一简洁,很多都作为外来语被英语接受,认可。日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类似前文所提到的音译策略,本文将其称为语音借用,这跟日语语言体系的构成是分不开的。日语的书写属于较复杂的一类,即汉字与假名混合文字书写。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初学者掌握日语的普通写法和读法,制定了相应的罗马字拼写作为一种有效辅助手段,直至初学者完全掌握了平假名为止。用罗马字拼写日语有几种不同体系。其中训令式(“官方体系”)可以认为是最完备的,而黑本(Hepburn)式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日语则较为容易应用(君方:1978),利用黑本式能较容易地从英语语音体系转换成日语语音体系,反之亦然。在借用黑本式的情况下,日本译者在英译本国文化词的时候主要采取的是语音借用。主要表现如下:

1.完全语音借用

这种较为统一的转换拼写的译法在跨文化交际中,极大地保留了日本民族特色。虽然该方法有可能在初期造成读者理解困难,负担加重,但由于英语是一个非常开放,具有强大容纳力的语言体系,随着英美读者知识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文化特色词使用频率加大,跨文化交流日益紧密,这些通过转化拼写后的文化特色词会渐渐以外来语的身份融入英语,既丰富了英语本身的词汇,拓宽了目的语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体验感知能力,填补了长期记忆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空白,进而达到了既保留民族特色,又促成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原因及影响

从以上例析,我们可以看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在英译文化词的时候其实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中国在和外界交流的初期,照顾到译入语的读者,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化词,尽量采取语义翻译或是寻求译入语中的“对等物”(郭建中:2003),但是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文化特色的损失以及错误的联想意义。如饺子一开始被翻译成dumpling,其实就是在英语文化中寻求“对等物”的做法,殊不知饺子和dumphng非但不是对等物,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的食物,不管从材料还是从做法来说都有太大的区别,这样一来,饺子的中国特色没有传达到英语文化中去,还可能由此产生错误的联想意义,让人认为中国的饺子跟英语国家的dumpling没有什么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意识到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开始用音译加解释的办法,把饺子翻译成jiaozi,a kind of dumphngwith vegetable and meat stuffing,再后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索性直接把饺子的拼音jiaozi借用到英语中去。

而日本从一开始就本着介绍本国文化的目的采取了语音借用的方法,当然也辅助了一些其他的手段,这样带来的积极影响就是让日本的文化更快更深入地被的语文化所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清酒原本是由中国传人的米酒,经过改良发展而成,在输出的时候,用语音借用的手法译入英语,即sake(日语さけ的音),并为英语文化所接受,流传开来,而中国的米酒因为直接翻译成了rice wine,没有被英语文化保存下来。再比方说,围棋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由于初期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原因,没能在英语中保存下来,相反,经由日语的暮(こ)译为英语go(日语的音读)而被广泛流传,以至于很多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提到中国的围棋时用的是Chinese go.虽然现在很多人主张用weiqi,但是在英语国家go还是更为人所熟知。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禅,也是经过日语的读音借用到英语中成为大家熟悉的zen.所有这些都说明音译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而直译(字面意思的对译)不利于文化特色的保存。除此之外,汉语的拼音和使用罗马文字的语言属于书同文,更具有直接借用的便利。这为汉语文化特色词的外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四、小结

综上所述,针对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策略,通过与第三语言日语进行对比,本文认为,长远看来,采用音译为主、辅之以合适的注释和类别词的翻译策略更具有可行性。这是因为,解释,直译,以及用的语文化特色词取代原语文化特色词等翻译策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考虑,都未能较为理想地在英美读者的长期记忆中建立起原语文化特色词的原型,也就未能保持文化特色词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意义,不能算是理想的译文。虽然以音译为主,辅之以合适的注释和类别词的翻译策略也会遭到质疑,特别是在正确传达文化特色词概念意义,加重读者阅读负担等方面一直颇受争议。但由于英语是一种极为开放且包容性很强的语言,号称具有“世界性词汇”(胡兆云:2001),在上百万的英语词汇中,有一半以上来源于外来词,而英语借用外来词语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文化借用”,即通过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借用吸收其他民族的语言成分。那么,汉语文化特色词完全有可能通过语音借用,凭借汉语拼音与英语书同文的优势以及英语的开放性体系,随着国际间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作为外来语融入英语,而英美读者在客观文化接触中所建立的文化特色词原型可以填补他们长期记忆中的空白,进而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而这些音译的文化特色词就如同一个个中国文化符号,存在于英语这个具有“世界性词汇”的语言中,将有利于未来的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处理这种文化特色词时,语音借用将成为一种趋势,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