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心相通需要“小语种”的支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心相通需要“小语种”的支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在该倡议的框架下,中国已经和沿线国家开展了深入合作,建设规模由小到大、范围由点到面、领域由浅入深。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重要项目合作稳步实施,取得一批重要早期收获。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机构在实践中也愈发认识到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意义,没有民心相通作为保证,其他四个“相通”往往很难推进,深化区域合作会遇到重重困难。

如何实现民心相通?文化“走出去”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只有让以“和合”为精髓的中华文化、以“承认与尊重、凝聚与合作”为核心的中国理念真正“走出去”并“走进去”,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真正做到“民相亲”。主席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2016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再次强调了要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已经成为国内各界的共识,将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理念的优秀文化产品传播出去,对“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品日益丰富

近两年来,国内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工作,制定、实施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例如,文化部在今年年初正式通过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文化交流品牌建设等重点任务做了具体规划。实际上,文化部近年来已经启动了多个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项目,例如于去年10月正式启动的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以及中卡(卡塔尔)文化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等,都受到了各国民众的热烈欢迎,掀起了中国文化热。

主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著作权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包括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标志性工程已经初见成效,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媒介。

丝路书香工程是被列入“一б宦贰闭铰缘闹卮笙钅浚于2014年12月5日正式获得批准立项,涵盖了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丝路国家图书互译项目、汉语教材推广项目、境外参展项目、出版物数据库推广项目等五大项八类,重点对丝路文化精品图书、中国主题图书、传统文化图书、优秀文学图书和原创少儿图书的翻译推广给予资助。该项目吸引了各类文化、出版企业的广泛参与,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图书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五洲传播出版社为例,截至2016年9月,该社124个项目、137种图书入选了“丝路书香工程”,涵盖俄、阿、土、波斯、越南、希伯来、乌尔都、僧伽罗、塞尔维亚、亚美尼亚等十几个语种 。其中,《中国震撼》《中国道路》《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中国伊斯兰教史》等53种图书已经完成,并通过埃及、俄罗斯、塞尔维亚、土耳其等国的主流出版发行机构推广到对象国,为对象国民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图书外,影视作品因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旨在推广反映中国现实生活和优秀文化与主流价值的广播影视作品,译配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语言在对象国播出,成为丝路国家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2016年9月,“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成果展”作为第八届西部文博会特设单元在西安展出,从展览中可以看出,该工程自2014年3月启动以来,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将《北京青年》《辣妈正传》《舌尖上的中国》等近60部中国优秀影视作品推广到了俄罗斯、约旦、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印度、越南等25个丝路国家。除此之外,在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的框架下,国内相关机构与丝路沿线国家合作了多个影视项目,例如今年年初热映的由成龙主演的功夫喜剧电影《功夫瑜伽》便由中印两国合拍,相关影视机构还与丝路沿线国家合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多部纪录片。

除了中央层面对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各项安排外,部分省市的地方政府也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纷纷致力于文化产品的输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优势条件制定了行动计划并推出了相应的举措。新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已经陆续和蒙古、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开展了“出版发展与合作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凭借中阿博览会等平台,与沙特、突尼斯、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的出版机构开展长期合作,在版权输出、翻译出版、合作发行、数字出版、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地处西南的云南省则在“一带一路”沿线西南方向的八个国家分别建立了八个华文书店和中国文化贸易中心 。

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在逐步提升,以文促政、以文促经的局面正在形成。

“小语种”高级翻译人才短缺影响文化“走出去”效果

目前,在国家的推动下,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文化项目呈遍地开花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便是“小语种”高级翻译人才的短缺。

“小语种”是我国教育界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与“非通用语”含义不同。所谓“小”,并不是依该外语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人数多少而定,而主要看其在我国的教学规模、教学层次和学习人数。按照这一标准,即便是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在我国也属于小语种,其他亚非拉语言更是如此。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共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40多个“小语种”,而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只能覆盖到其中的20余个语种,尚有近一半处于空白状态,而且即便是已经覆盖的20多个语种,其规模、水平等与英语、俄语、法语、日语等较成熟的语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小语种”教育,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各外语高校加速建设“小语种”。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将在2020年开设100多种外国语课程,覆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小语种”课程建设不能等同于“小语种”人才产出,“小语种”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并进而实现“民心相通”所需要的不是一般的翻译人才,而是精通对象国语言和文化、融通中外的高级翻译人才,这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