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程设置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关键,伴随着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14-02

一、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呈现出高层次和多样化的合作办学趋势[1]。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约有600所。作为农业大国,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院校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国际知名度。但是,近年来,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出现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关键[2],其设置不科学将严重影响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效果。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从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二、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农学专业课程比重较少。我国农业院校有着特色学科和专业,与其他综合性院校有着本质区别,农业院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发展为多学科的综合型院校。因此,农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包含有农业学科的合作项目,还有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工学、法学和文学方向的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着农学特色学科课程较少的问题。研究表明,农学类学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占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3]。而且,在学习国外专业课程前,学生一般需开展语言课程的学习,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语言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进一步导致了专业课程比重的下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中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应加强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专业课程重复建设的现象,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显示,仅管理学方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多达10余个。地方农业院校在引进国外高校优质特色农学专业项目的力度有待提高。

2.课程设计落后且难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可能更加需要的是新颖的题议,课堂的气氛以及教师所发出的正确的指导信息,更加能挑起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但此过程中会缺乏一些有效的监督与监管以及我国传统教学思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沟通不畅等方面的影响,事先准备好的课程设计往往难以落实和顺利实施。另外,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审批以及实际执行上需要较长的年限,在申报合作办学项目时的课程设计难以满足多年后的实际教学需求。信息时代下科技发展迅速、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能够适合学生们既快又好吸收的课程信息也不断在转变提速的更新,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开发不足,没有系统地为中外合作办学开发配备有针对性的教材,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性教材、课程设计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直接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3.课程对接不畅。课程对接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外双方课程对接不畅,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提出了两个三分之一的底线,即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国外的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需达到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教所授课学时不低于所有学时的三分之一,而且部分专业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实际执行中,各农业院校制定了高于此要求的标准,这就要求学生对外语的熟练程度较高,特别是对专业英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语言课程的学习,容易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时,而外方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学时又较注重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上产生脱节,另外,外方教师由于出国期限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经常出现突击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缺乏课程之间的衔接,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二是国外专业课程与我国国情对接不畅,通常表现在中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在处理专业课程的方式上也有着一些明显区别。再有站在我国农业的角度来说仍具有区别于国外的特点,适用于国外的专业课程不一定适合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若在课程衔接上不通畅,双方的合作课程将得不到完美的落实。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方面存在着对接不畅的问题。

4.引进的优质特色课程较少。虽然我国有大批211、985、省部级重点和省属高等农业院校引进了国外高等教育项目,但是引进项目的含金量还不高、合作层次较低。在外方合作高校方面,与世界领先的农业院校的合作项目较少,引进的课程多是低水平、实用性不强的课程,而引进的优质特色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在合作层次方面,多是本科生合作办学项目,没有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合作项目。

三、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的对策与建议

1.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办学的管理和引导。部分地方农业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质,重视中外合作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在中外合作项目的管理和执行方面则重视不够,缺乏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长远的规划,而且各个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缺少沟通和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在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审批时,应对合作外方高等院校的资质、能力和相关课程的设置等进行全面的审查,根据各农业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对全国农业院校的中外办学项目进行宏观调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另外,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相关部门可建立农业专业人才预警机制,根据我国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以及国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引导和规范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为农业院校中外办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宏观信息咨询。

2.建立和完善具有地方农业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应以各自的特色学科专业为基础,建立具有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地方农业院校要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理念,遵循总体协调发展的思路,优先开展优势特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优化学科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课程建设目标,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经验与模式,针对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和出国留学等不同需求,设置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多元化[4]。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选择办学条件好、发展前景好、教学质量高、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专业开展合作办学,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方面融入特色优势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立切实可行的优势特色课程体系,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业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学科,丰富专业课程相关理论,形成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利用优势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带动农业院校整体教学建设的进步,提高农业院校国际化水平。

3.加强中外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地方农业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建设上应该加强中外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以从点到面视角,发展好、建设好地方院校的管理体系,在面向国际化的同时也要立足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对引进的课程进行消化、吸收,使其适用本土化教学,课程设置应适应我国地方农业发展需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建设与国际化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学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学习方法要体现自主性,教学过程要富有实践性的特点,这样才能提高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能力,带动农业院校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完善与进步,保障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4.科学合理引进国外专业课程。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来安排,课程建设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同时要积极开设有特色的专业课程。通常情况下,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选修课是农业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但三项课程比例的设置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是根据中外双方的教学特点和要求来确定。农业高等院校应该重新审视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一致,课程的名称、性质、学分、课时设置是否合理,并充分调动中外双方积极性,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课程门数,增加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王亚楠,马秀利,丁军海,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2,(35):17-18.

[2]熊静漪.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18-21.

[3]崔春.高等农林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黄雁鸿,吴倩,吴广平.西部地方农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