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常的莎翁纪念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常的莎翁纪念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威廉・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卒于1616年,稀奇的是莎翁生日祭日同在一天,出生和去世无缝对接,都选择了4月23号,让人觉得人生似乎就是个起承转合的圆圈。所以每到这个日子前后,莎翁的故里――斯特拉福德小镇总有一番纪念活动,不是纪念诞辰就是悼念逝世,让人们有充分的理由世世代代记住这个文学巨匠。2013年是莎翁诞辰449周年,莎翁故里要举行生日游行,作为铁杆“莎迷”本人当然毫不犹豫决定再去一趟莎翁故里。

游行上午十点才开始,我九点就到了斯特拉福德。停车场上已是遍地小车,还有一排旅游大巴,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往日带几分慵懒的英国小镇,今日也早早就醒了。阳光洒满了每一条街道,莎翁故居大门虚掩着。有人在门前分发黄色和印有莎翁头像的小旗子。三三两两的人群或窃窃私语或匆匆走过,空气中弥漫着某种忙碌和期待。

十点钟敲响,故居木门“吱扭”一声徐徐打开,一个装扮成莎士比亚模样的老人走了出来,把一支鹅毛笔交给了一个学生娃。这就是传说中的莎翁授笔仪式!人们欢呼了,平凡的举动却似乎有一股魔力,象征了伟人才华的传承,也标志着游行庆典正式开始。有人说那个学生来自莎翁的母校――爱德华六世国王学校。这时候我才发现,游行队伍中其实有很多学生,从校服可以看出他们来自不同的中小学――他们是莎翁纪念活动最多的参与者。组织者挺聪明,接力棒只有传给这些年轻的学子,事业才是真正的后继有人。

莎翁生日庆典是由莎翁故里基金会组织的。2013年的庆典活动为期两天。活动内容包括街道游行、参与国展旗仪式、普莱阁诺(莎士比亚贡献奖)颁奖典礼、乐队演奏等。游行队伍从莎翁出生的小屋一直走到圣三一教堂。应基金会邀请,这一天中国驻英使馆也派代表出席了活动,参与了队伍游行和展旗仪式。另外,孟加拉国专署、冰岛使馆、日本使馆、美国使馆、加拿大高专署和印度国专署的署长等高级外交官也都应邀出席此次活动。

不过,说实话,莎翁的生日游行并无心理预期中的庄严和隆重,甚至让人觉得有些随意。虽然所有的人都手捧鲜花,但游行队伍很像一群散兵游勇,并无严谨的方阵,走走停停、不紧不慢,而且一路谈笑风生。

这种随意和轻松还表现在:游行队伍中有不少婴儿手推车,一路不断咿咿呀呀的童声,仿佛这不是莎翁的纪念日而是亲子聚会。实在难以理解家长们为何要不辞辛苦带着如此幼小的孩子来参加游行。我禁不住问了一位年轻的妈妈,没想到人家说,“哦,我们都爱莎士比亚!不,不!我不可以把他扔在家里,我很高兴带他一起来,我也希望将来我老了他能带我来。能看到这么多人,这么鲜艳的花,这么好看的舞蹈,你看他好开心啊!”妈妈说着哈哈大笑,娃娃似乎也听懂了,躺着手舞足蹈,张着无牙的肉嘴咯咯笑个不停。

有很多志愿者、慈善组织工作人员以及一些演员在游行中表演各种节目。其中一支乐队反复演奏着《祝你生日快乐》,而十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则跳起了英国传统的莫里斯舞。说到老人,在游行队伍中也占了相当数量,皓首穷经的样子让人觉得他们可能都是资深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老先生们西装革履、拄着文明棍的样子实在是帅!还有几位老者由晚辈推着轮椅在队伍中行进。游行队伍中还不时看到残疾人的身影。不知是哪个代表队的引导员就是一名残疾青年,阳光中他满面笑容,高举着旗子,一跛一跛地带着一群人前行。

最活跃也最抢眼的要数莎翁戏剧里的人物。他们穿戴各异,装扮奇特,有天鹅、有仙女、有王子、有公主,有巫婆……孩子们见了兴奋不已,争相低声叫唤着他们的名字。最最兴奋的是那位扮演莎翁的演员(很遗憾我叫不出他的名字),个子长得不高,表情极其丰富,明星范儿十足。他走一路招呼一路,不停地与人握手、比划、诉说。还有维持秩序的那些高大警官们,他们一边吹着哨子一边做着手势,密切关注着行进的队伍,还不时与观众交流点什么,脸上一律都洋溢着笑意,看上去实在毫无金刚之色。

整个莎翁生日游行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有几分严肃的是在教堂,生日庆典游行在教堂的礼拜中宣告结束。莎翁是虔诚的教徒,加之生祭同日,洗礼和葬礼都在圣三一教堂。他的坟墓就建在教堂里,既免除了风霜雨雪的侵扰,而且平时也可以享受信徒们的瞻仰和敬意。

莎翁的父亲约翰原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担任小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七岁时被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念书,在那里念了6年,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和较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后因父亲破产,未及毕业就走上了独立谋生之路。曾帮过父亲做生意,当过肉店学徒,还在乡村学校教过书,干过多种职业,生活的艰辛后来却成为创作的财富。莎翁并非故乡的幸运儿,同样是在斯塔拉福德,他曾因偷猎获罪而不得不外逃。他先在伦敦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24岁左右开始写作,莎翁是从改编前人的剧本开始的。当然,最终他成为了伦敦一家顶级剧团的演员和剧作家。莎士比亚虽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但却未上过大学,据说因此受到当时剧坛的一些“大学才子”们蔑视,曾被嘲为“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但莎翁最终终以自己的实绩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

在1590至1612年间流传下来的莎翁作品有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由此莎翁名利双赢,创作蜚声剧坛,经济情况大为改善。1596年,他以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他先后三次在家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这是真正的衣锦还乡了!他死后能安寝于教堂,正是因为他在教区内拥有地产权,和他的文学成就无关。莎士比亚一方面广泛借鉴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文化艺术,另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这使他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而诗歌则打通了莎翁与上层社会的关系,使这个平民剧作家获得了观察和了解上流社会的机会,进而走进了贵族的文化沙龙,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到知天命之年,既富且贵的莎翁干脆选择了叶落归根,退守老家,度过了人生最后时光。

在斯特拉福德能感受到更多的是莎翁的真实而不是伟大,是寻常而非超凡。莎士比亚的墓地在教堂祭坛左侧的地上,他已在此静静地躺了近四百年。左侧墙面像龛里有一尊彩绘莎士比亚雕像,手拿鹅管笔,白领红衣黑坎肩,形象相当平庸,并不引人注目。地面立着黄色的烛台,仔细看一看,会发现烛台下立着一个牌子,黑底白字,写的正是刻在墓地石板上莎士比亚自撰的遗嘱:“看在主面上,请勿动我墓,动者遭诅咒,保护受祝福。”说这是遗嘱更像是在警告,一根蓝线在地上框出一方领地――也许莎翁已预见到后人或许会骚扰他的安宁,字里行间清晰可见莎翁作为平民的机智、敏感与自卫意识。

“不做作、去粉饰”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原则,这同样也体现在莎翁的生日纪念活动当中。想必莎翁所乐意看到的也是人们真实的快乐和敬意。或许正因为真实、寻常,莎士比亚才愈加让人感到亲近。他的家族后继无人,但他的事业后继有人。在莎翁故居,已竖起了200多个国家的国旗,每一面都代表一个国家翻译了他的作品。寻常的人不会孤独,莎翁生生死死都与他的故土、他的亲人、他的父老乡亲们在一起。

浓厚的平民气息,是莎翁纪念日活动最为显著的特点。自然、真切的故土文化滋养了莎士比亚的一切基因,也成就了莎翁的性格与创作。斯人从兹去,但他曾经居住过的房屋,曾经发生过的爱情,曾经创作过的故事,都停留在了斯特拉福德小镇。斯特拉福德也因莎翁而闻名世界,小镇的浪漫恬静和受人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和这位文学巨匠有关。因为莎翁,戏剧变得如此的精彩而又富有魅力;因为莎翁,爱情显得如此的绝美而又浪漫缠绵;同样是因为莎翁,小镇变得如此动人而富有磁力。不难想象,莎翁纪念日世界各地定会有各式各样的学术研讨或纪念活动,就连我们东华大学也新成立了莎士比亚研究会。而在莎翁故里,你会深切感到真实的莎翁其实并不爱呆在象牙塔内,他不仅走进了寻常百姓之中,也走进了学生娃心中,甚至还走进了小婴儿的眼中――名人纪念日变成普通大众的节日,纪念获得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