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照片下的文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照片下的文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照片配标题和说明文字,是摄影术诞生170年来的老问题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归结起来,常见的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跨类别诗意型”。症状为:给自己的照片一律起一个诗意化的标题,无论用作比赛投稿、报刊投稿,还是参展、出画册,信心十足、从不改变。当然,如果照片是诗意性的,那么可以起诗意化的标题,不用管事实说明。但明明是说明性的照片,却不按照这类照片写说明,就出问题了。很多摄影人缺少类别概念,拍片“骑墙”,没有明确地做说明性照片或做诗意性照片的分野,什么都拍,怎么拍随机决定,拍来的照片很杂。他们在给照片起标题、作说明的时候,天然地认为照片一律是艺术的,于是都起诗意化的标题,不管这照片属于什么类别,有无诗意,诗意程度高低。比如,明明拍的是一起车祸,照片是说明性的,作者不去把事件的五个“W”交代清楚,却要起一个诗意化的标题,什么“祸起萧墙”、“祸从天降”等等。这样的标题能告诉读者什么?如果读者有文学性的联想,那也要在弄清事实之后。比如拍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拉车进城卖白菜,不去说明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去那里做什么,而是直接起一个诗意化的标题,什么“农家乐”、“丰收喜”,或者“劳动光荣”。这样的标题属于按照自己的宣传计划强加于人。这种想当然赋予拍摄对象自己想要的意义的做法,贻害多年。它妨碍了我们对拍摄对象的真实了解,妨碍了对生活的深入,使照片停留在表面化的宣传层次,有时使拍摄对象失去了人的尊严。

二是“引体向上型”。对于说明性照片,如实陈述相关信息,就是最好的说明,不用揠苗助长。但我看到许多这类照片的标题,即使有说明文字,也不老老实实陈述,而是把自己的联想大写一通,有用的信息点却没有指出来。比如,照片拍的是一块碑石,上有古老文字。这样的照片只需如实说明碑的来历和碑文内容就可以,但有人偏要感叹一番,起个标题如“沧桑”、“往昔”什么的,想由此提升一下照片的意义。其实,如果照片拍得足够好,你只要如实陈述相关信息即可,意义提升是读者心里的事,感叹也让读者去说,用不着你操心。照片拍不好,使劲用文字补,动辄大加感叹,没用,还惹人烦。

三是“裹脚束缚型”。如果说明性照片的影像品相好,信息点关系摆得对,现场氛围浓厚,也会出诗意。但一般不必加诗意标题,清楚陈述事实就够了,不会束缚照片的意义生发,其引发的读者情感反应是第二层次的事情,读者会自发去体会。但有的照片标题、说明却能束缚照片的意义,比如郑景康先生拍摄的齐白石老人,戴老花镜,长髯朗目,作者只标了“齐白石”的名字和拍摄年份,这就够了。有人在用这张照片时,却改标题为“长髯老者”,这就束缚了照片的意义。像用布裹小脚一样,本来能长大的脚,也长不大了。“齐白石”是一个文化符号,改为“老者”,何其衰也!

四是“会意扭曲型”。作者偶得,拍来一张好照片,却错会其义,于是起了一个偏向一边的标题,扭曲了照片的意义。比如,有一次搞诗词意境摄影大赛,有一幅人赶群鹅的照片,鹅阵很有气势,一只鹅引颈高歌,群鹅作相应状。作者起的标题为“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样的附会,硬生生地把鹅与词中的战役事件联系在一起,扭曲了照片的意义。还有的情况是,照片的意义在东,标题却指向西,这里不再举例。

给照片起标题,作说明,本质上是给照片定位,使其进入社会文化传播。没有标题和说明的照片就像没有名字、没穿衣服的人在大街上裸奔,人们无法定义他是谁,在做什么。即使是无法起名的艺术片,也需要一个总标题或“某某作品”的标题,这本身就是文化定位。标题如何起,说明如何做,由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决定,还要站位在社会文化大范畴里,站位在读者方面来研究,不是自我夸耀、自我卖弄。好标题和说明的标准是:图文合一、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