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的拳头产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80年代的中后期,全国出现了一股“盛世修志”的热潮,大量的修志人员涌入图书馆,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利用率达到极致。而随着各省市方志编撰工作的基本完成,地方文献部门门可罗雀,一派冷清。有人说,地方文献主要为编书服务,仅此而已。这种看法显然低估了地方文献的价值。笔者认为,从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地方文献的收藏和服务,应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拳头产品,为此必须通过改革来开发这座“文化富矿”。
1 价值:区域竞争力的宝贵资源
史载,刘秀是我国第一个下令修志的皇帝。刘秀定都洛阳后令南阳地方官编《南阳风俗传》,该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方志。隋炀帝大业年间,政府向全国发出诏令,拉开了政府主持、全国上下大规模修志的帷幕。从那时起至今,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地方志延续不断,成了世界文化长河中独放异采的珍宝。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赞方志是“博物之书”。当代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这样评价:“希腊的古代文化及至现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研究人类文明,必须研究中国的地方志。”
包括地方志在内的地方文献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博和新。地方文献内容极其广泛,只要是地方范围的,无论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经济和文化,都是它撰述的对象,分门别类,广博而系统,是其博。史书记载过去,方志则记叙现状,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要靠亲身调查而得,历史上流传了不少此类美谈,是其新。正因为如此,有人把地方文献比喻为“文化之矿”,具有极高的开采利用价值。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地方文献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有专家指出,各地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板块文化的竞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人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观念、思路、行为、习惯,也就是人们的综合素质,说到底是由那“一方水土”,即板块文化养成的,由此决定了该地经济竞争的实力。江苏的苏南乡镇企业闻名全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与吴文化的养育有密切的关系。吴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湖塘星罗,泉井棋布,沟渠纵横,水网密织,水,渗透于吴文化的各个层面。由此衍生出吴地稻作文化、蚕桑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衣着文化,而水网提供的交通之便,又成就了吴地市镇文化、商业文化、民居文化等等,这种水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灵动性和重商传统,使苏南人在计划经济的封闭、僵化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率先走向市场,创造了苏南奇威特区文化孕育了讲速度、讲效率的深圳人,创造了童话般的深圳速度。既然板块文化是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那么,作为板块文化的载体地方文献,就理所当然地是区域竞争力的宝贵资源了。
对于这种宝贵资源,不同层次的人们会从不同的层面加以开发和利用。
对于当地各级领导来说,地方文献是进行重大决策的信息库。一些发达国家要求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或决策人必须系统地掌握该区域的全面情况,并对该城市的研究具有相当造诣。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正应是这样的知识系统的综合体。它既能反映一个区域的整体状况,又能反映微观诸方面的信息,能使决策者对所辖地区生态、地理、民俗、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众多因素进行历史和现实的综合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在我国,大到三峡工程的建设,小到一个企业上什么项目,都离不开这个信息库。
对于专家学者来说,地方文献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创造源泉。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共同现象,即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与此相伴随,区域经济学、区域科学学等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其任务是寻求区域最佳发展方式,它涉及区域的自然资源、历史基础、人口、民俗、技术、市场、及管理机制等,其主要资料来源显然是地方文献。国外至今已有几百所大学的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从事这项研究,我国这项研究远远滞后,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图书馆提供地方文献的优良服务责无旁贷。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地方文献是他们创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重要工具。无锡县有一家红豆针织内衣厂,打出红豆牌名扬全国,就曾得益于地方文献。厂长周耀亭的家乡附近有一个顾山红豆院,院内有一棵距今1400多年的红豆树,相传为昭明太子手植,曾读过王维《相思》的周厂长,查阅了有关红豆的地方文献,得知:古代男人出征,女人在他临行前送上两粒红豆,以此祝福平安,寄托相思;红豆形为心脏,赠豆犹为两心终朝相依,心心相印。周耀亭遂以“红豆”命名针织内衣,意在把红豆代表的片片爱意织进针织内衣,洒向全中国、全世界。红豆牌果然一炮走红,畅销中外。桂林酿酒总厂根据《桂海虞衡志》开发出“瑞露贡酒”,获广西新产品百花奖,畅销市场。此类佳话不胜枚举,启示我们地方文献极富开采价值。
2 现状:备受冷落的宝藏
近年以文化环境吸引投资者的做法颇盛,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因此,在我们图书馆工作中,常常可见心急火燎的读者来查询有关丝绸节、陶磁节、“昨日江苏”等史料,当笔者建议他们去查询各地地方志时,他们共同的反映是:时间耗不起,精力吃不消。确实,难点首先在于一个数量巨大,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解放前的旧方志现存8264种,解放后的新编方志,到2000年仅省、市、县志就可达3000种,如果加上各类专业志,总数可达四五千种,而每一种的概念绝不是一册而已,一种省方志多的可达上百卷,仅就一卷而言,省志字数多的达400万字以上,县方志字数平均为100万字以上。
而地方志只是地方文献收藏的一个重点。地方文献收藏的重点还包括:地方史料,包括地方社会史、经济史、革命史等,地方性报刊,地理资料以及地方人物传记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
旅游业的兴旺,记述各地山川、名胜、物产、建设成就类图书也大量出版。对这种状况有人赞之曰“卷帙浩繁”,那可真是一片信息的大海,不用说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就是专业人员也颇费时间和精力。这就难怪它备受冷落了。 而受到读者冷落的地方文献的收藏与服务,又往往会进而受到图书馆自身的冷落。虽然省图书馆工作条例把“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规定为图书馆六大职能之一,但真正把这项工作摆在应有位置并做出重大成就的图书馆,只有少数。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至今仍足无阵地、无目录、无专人的空白点。
地方文献开发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开发它,利用它,使它最大限度地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是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3 改革:电子化、系列化、特色化
那么,地方文献的收藏和服务怎样才能成为拳头产品呢?关键在于图书馆自身工作的改革。
一是内容特色化。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藏求博求全,几乎是一种共识。但实践证明,地方文献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实力再雄厚的图书馆也难以全面搜集,结果什么都想收,什么都是一鳞半爪。较为明智的做法是,实行经济学的“重者优先”的原则,收藏内容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所谓重点,就是选择那些与当前的经济文化建设关联度高的内容,选择那些历史积淀厚、社会影响大的文化板块,进行重点收藏和服务。笔者了解到,山东淄博图书馆确定以齐文化的收藏为重点,逐步形成特色,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作为江苏省馆的南京图书馆,我认为吴文化、维扬文化、古都文化等的收藏就是重点。在这个重点范围内,应当组织充足的人力、物力,力求搜罗无遗,求全求博,而不要平均地分散地使用力量。当然,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其他。在这个问题上,馆际分工协作的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省馆和各个市县馆如果都能明确一两个重点,联成网络就既有重点又有全面了。
二是书目编排系列化。卷帙浩繁而编排无序,是地方文献备受冷落的重要原因。为了克服这一障碍,编排系列化书目是一种有效方法。所谓系列化,就是化博为专,化大为小。在这方面不少编撰出版者已经作了有益探索。浙田县《青田县志》出版后,编撰者又把近百万字的县志浓缩成近两万字的乡土教材。江苏南京市志办,在出版《南京市志》的同时,编撰出版南京地方丛书50种,受到读者的欢迎。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藏与服务,也应向这方面努力,地方文献书目要做到,既有综合的,也有分类的,既有主题的,也有按学科编制的,甚至可以按不同的使用对象,干部、企业家、学生等,编制系列化书目,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读者千差万别的需求。
三是载体电子化。当前,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热的兴起,昭示着一个新世纪正向我们大步走来。人们已经不愿意沿袭遍访大小图书馆、在书库中用梯子爬上爬下、按目逐页查询资料的传统方法,通过电脑网络调阅各种数据库,或将光盘磁盘贮入电脑阅读各种资料,正在成为多数人获取资料的主要方式。地方文献也非走这条路不可。去年,我曾看到这样的广告:“一盘在手,看遍江苏”,《江苏大观》97版出版。原来是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江苏出版总社联合开发的光盘。这张巴掌大的光盘汇集了2000多幅精美画片,150万字最新信息,配有100多段解说和音乐资料,若出书大约需要七八卷之多,特别是其简便快捷的查阅方法和赏心悦目的视听效果,获得极好的社会效益。真是市场不等人,精明的文化人看准了市场商机捷足先登。我们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与服务也应尽快走这条路,使地方文献汇入电子时代,插上电子之翅,把上千万字的地方文献转换成巴掌大的光盘,把堆积成千上万卷地方文献的书库转换为地方文献数据库,这是时代的呼唤,读者的需求,也是使绵延数千年的地方文献永葆青春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 刘纬毅.中国地方志.新华出版社. 1991
2(美)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1
3 王友三.吴文化史丛.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出处〕 图书情报论坛 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