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评价散文中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评价散文中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题钥匙】

一、考点梳理

散文中的价值判断指作品反映出来的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评价。“审美取向”指作品表现出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该考点包括三方面:一是评价散文的主旨,要求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流露的感情、表达的观点、蕴含的意趣;二是评价散文中的某种观点、态度形成的原因或依据:三是评价散文蕴含的审美价值及情趣。

二、答题方法

任何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的反映。因此,答此类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文本,追本溯源。立足文本指根据文本的内容、情感志向发掘作品中隐含的价值认知与审美追求。评价文本,应该从文本出发,无论是赞美还是否定,都要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依据。避免用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的模式去关照文本。

2.融入自己,评出个性。这是个性阅读的表现,要求考生能以独特的视角感知作品,发现作品中蕴含的亮点,发人所未发。考生要在赏析文本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共鸣。

3.整体把握,客观公正。这要求考生尊重作品的原意,尊重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实事求是,不架空,不拔高,不曲解,不以个人的喜好解读文本。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祖母说

徐则臣

从十二岁时出门,读书,工作,再读书,一晃又是十二年。每年回家两次,名为归乡,实是小住,总是鬼撵着似的匆匆去来。回到家也难得外出,关在房里读写,偶尔出去也只是房前屋后遛上一圈,漂泊不得安宁的心态常让我感觉自己是故乡的局外人。除了周围的邻居,稍远一点的都在逐渐陌生,那些曾是我的同学和少时玩伴的年轻人,多半已经婚嫁生养了。生疏是免不了的,要命的是他们的孩子,完全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像我与这个村庄无关。

尽管这样,我依然没能太深地发现村庄的变化,大约是这种变化正在缓慢进行,而我一年两次的还乡多少也对此有些了解,孩子们的成长与谁家的一座平房竖起来并不能让我惊奇。都是生活的常识了,有些东西的确在人的心里也展开了它们的规律,它们的生长节奏不会让我们意外,也就无法把它称作变化。我常以为我的村庄是不会变化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相同,院门向南开放,白杨和桑树还站在老地方,后河水的荣枯也只是遵循着时令的安排。当我从村庄后面的那条土路走向家门时,沿途的景物让我失望,一成不变。我就想,还没变。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故乡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固执地守在陈旧的记忆里,生活仿佛停滞不前,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

若是从生活质量论,现在的乡村绝不是一片乐土。小城市正跑步奔向小康,大都市早已在筹划小资和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乡村,比如我的家乡,多年来依然没有多少起色。当看到这里的村民们为人民币深度焦虑,而将正值学龄的孩子从教室里强行拽出来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她也能与时俱进、富足祥和啊.那些田园牧歌的美誉,那些关于大自然的最矫情的想象,加在乡村的枯脑袋上是多么的大而无当。生存依然是这里最重大的话题,要田园牧歌和大自然的想象干什么。看到这里的村民和若干年前一样扛着铁锹茫然地走进田野,我常觉得自己在这片大地上想起诗歌是一种罪过。他们当然需要诗歌,但更需要舒服滋润的一日三餐,和不再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需要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把粮食高高举过头顶。

可是祖母说,村庄一直在变,一天和一天不同。她又向我历数我离家的这半年中村里死了多少人。祖母越来越执着地谈论死亡了。这几乎是年迈的一个标志,在乡村像老人斑一样不可避免。祖母八十了,有理由为众多的生命算一算账。祖母说,东庄的某某死了,才六十八岁;南头的某某得了癌症,没钱治,活活疼死掉了:路西的某某头天晚上还好好的,一早醒来身子就僵了,那可是个能干的女人,六十五岁了还挑着一担水一路小跑:后河边上的某某也死了,一个炸雷轰开了柴门,把他赤条条地劈死在床上,那声神出鬼没的雷怎么找到他的呢,不到六十,刚刚把白胡子蓄了两寸长:还有卖烧饼的媳妇,一口气生了三个丫头,刚得了个儿子没满三岁,莫名其妙地一头钻进烧饼炉里,拽出来人已经烧焦了。

祖母坐在藤椅里,在阳光下数着指头,讲述死亡时只看着天。她说日子一天一个样了,他们那一代人差不多都没了,出门满眼都是不认识的人。他们都走了,少一个人村子里就空出一块地方,能感觉出来院子里的风都比过去大了,没人挡着,风想怎么吹就怎么吹,来来往往都不忌讳了。

这是祖母的变化。村庄越来越让她不认识了,世界因为死亡在一点点地残缺,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了,剩下的最终是面目垒非的别样的生活。在祖母变化的生活里,不停地走进陌生的面孔,那些身强力壮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这正是我所不解的.他们像血液一样奔突在村庄的肌体里.但是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都要为粮食焦虑?

(选自《散文选刊》2013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第三自然段“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一句展示出村民为人民币深度焦虑的场景,他们因贫穷而变得心胸狭窄,唯利是图。

B.第四自然段通过祖母之口列举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既反映了故乡里村民生存状况的难堪和困厄,也隐含了作者对当今偏僻农村发展现状的忧虑。

C.第六自然段“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了”,含蓄地表现出村庄老人老境的孤独和悲伤。

D.作者认为,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故乡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根本原因是死亡现象频繁、劳动力减少。

E.文章语言朴实自然,笔调冷峻凝重,慨叹深沉,深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怀。

2.文中第二、三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村庄“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而祖母却说村庄“一天和一天不同”。文章的内容是否相互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末发文,“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都要为粮食焦虑?”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