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岸专家共商医疗信息标准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岸专家共商医疗信息标准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我想问一下来自台湾卫生福利部的许明晖教授,台湾同胞也把今天称为大暑吗?”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宋树立问道。

“是的,完全一样。”许明晖答。

“好。那么,今天在这里研讨海峡两岸医疗信息标准化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我们有一个相同的文化基因。” 宋树立的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7月23日,“首届海峡两岸医疗信息标准与移动健康研讨会暨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分会成立仪式”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举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海峡两岸医疗卫生行业在开展了诸多信息化合作,但同时亟待建立一个共同的标准。

张锋:标准化任重道远

近年来,海峡两岸在医疗领域交往密切,开展了诸多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每年有1600个医疗团队、约2万名医护人员到台湾进行各种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两岸医疗卫生行业在互联网思维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就像北京人说“早上好”,台北人说“早安”;北京人说“信息”,台北人说“讯息”一样,两岸医疗界在医疗名词、医疗品质、医疗资讯、医疗管理以及医疗救援等诸多方面,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亟待建立医疗信息的标准化,融合双方的差异,做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准体系。

美国通过行政主导医改,历经65年,经过三轮的信息标准化建设,才走上了信息标准化道路,期间曾有过多次失败的实践。例如在30年前,美国砸了不少钱,希望通过1000多家医疗IT企业,为每个医院定制统一的软件、系统和接收终端,结果非但没有实现信息的标准化,还因为这1000多家IT企业系统软件的不统一、不兼容,导致各医院间产生了更大的信息孤岛,谁也“统一”不了谁,最终该计划宣告失败。

当然,美国最终获得了成功。如果我们借鉴美国的经验,采用集成引擎,制定适合海峡两岸华人的医疗就医习惯和诊疗体系的标准,来推动医疗信息标准化建设,却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两岸各医疗机构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在当初设计时并未考虑到标准化,导致中国医疗信息化系统目前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医疗机构各自为政,争当霸主。其次是大陆地区很多二级医疗机构的电子化还没有完全实现,而更多的基层医疗机构甚至连电脑都没有,信息化基础非常差。再次是因为我国的信息技术向来是制约信息安全最大的屏障,导致医疗机构管理者、IT企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因此,两岸的信息标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初步估计标准化大约还要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形成。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目前正在做标准化的前期工作研究及统筹设计规划,希望通过一些试点医院,投入标准化应用项目资金,逐步推动两岸医疗信息标准化建设。

简守信:中文白话文是核心

医疗信息格式化、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信息顺畅的流通。海峡两岸拥有同一种中华文化,因此,两岸医疗界可以统一语言,在医疗业务中使用中文白话文是标准化的核心。

中文是台湾人的母语,近年来,随着汉语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汉语热”席卷全球,中文对国际语言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而白话文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富有表现力,简练并通俗易懂,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为中国民众个人素质的提升,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大陆地区的医疗界以母语中文为主,而台湾地区无论是在医学院的教学中,还是在临床病例书写中,大多采用英文。我个人认为,台湾地区今后应该在医疗业务中尽量鼓励使用母语中文,因为中文更加有利于描述患者的症状和治疗的过程。

例如患者表示他的胃不舒服时,“闷痛”和“刺痛”用英文去陈述非常困难,但又不能只说胃痛,因为“闷痛”和“刺痛”在诊断中产生的意义完全不同。因此台湾地区的医疗界亟待中文化,在病例中要有固定的中文书写格式,鼓励医生使用中文填写。

如能将语言文字统一成中文,甚至白话文,不仅有利于两岸医疗界交流学术、开展合作,还有利于两岸患者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医疗健康服务。但在目前语言文字未标准化的情况下,建议大陆及台湾民众建立中英双语的健康档案,并在手机、iPAD等数字化载体中录入病例相关的影像资讯,以便在两岸任何一家医疗机构中能得到最快、最有效的诊治。

总之,将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将外文变成中文,不能仅依靠政府部门和医院领导的行政命令,更重要的是习惯和观念的转变,希望推广中文白话文能够引起台湾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的重视。

许明晖:将标准建立在云端

台湾自1988年起开始了对医疗信息标准化的实践,先后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8年的大型主机时代;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出现,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化组织架构;第三个阶段是2008开始互联网发展成熟,出现了医疗行业的网际网络;第四个阶段就是2013年至今,医疗健康云的兴起为信息标准化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台湾保健署依靠单一的保险体系,建立了“云端药历”。云端药历目前的医疗覆盖面较为完整,它将台湾患者诊疗的时间、地点、经过、效果等一系列数据保存到云,然后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对就医记录进行开放式查询。

例如,台湾地区看病的价格非常低廉。在台湾医院看一次病,平均花销和吃一份午餐便当差不多。这导致台湾民众看病非常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台湾民众每年平均看病15次。云端药历的出现,可以将患者散在各医院的医疗资料收集起来,通过用药记录的分享,从而避免重复开药、过度治疗。据统计,云端药历每年能节省大约10亿人民币。

云端药历中的“云”,是标准化的组织架构基础,方便了病历在医院与医生之间的流通,但是作为普通民众,对“云”的接触很少,他们更多是使用手机和电脑。如果终端的服务没有体现出来,民众会对云端药历计划产生质疑,只有让民众顺畅的使用终端服务,他们才会感受到此计划的价值所在。因此“端”的重要性远大于“云”。

为此,云端药历为患者制定了“健康存折”。患者不再需要去医院、诊所要病历,而是通过登录云端病历,将医疗资料下载到自己的终端设备上,然后通过终端设备中的订制软件,让民众制定适合自身的医疗及康复服务,维持健康状态。例如利用手机中的提醒系统,告知患者几点吃什么药。健康存折可以说是信息标准化中的个体化,将所有资料还给民众,实现民众对自己的医疗资料最大的控制权。这正是终端价值最大的体现。

无论是云端药历还是健康存折,台湾全部的病案信息标准,都由病案管理委员会去制定。病案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相应的制度,要求各医院将院内病案标准转化成台湾病案标准,并上传至单一的XML架构服务器中。因为只有将架构单一化,才能将民众的身份识别、健康、支付、医疗、账单、保险、影响等信息在云端做成统一的标准。

陈肖鸣:顶层设计很关键

台湾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标准化初期,台湾的各大医院也是各自为战、各搞各的,但最终的成功还是靠台湾卫生署推动的统一行动。因此,我国大陆地区的医疗信息标准,应该借鉴台湾的经验,从国家层面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再一步步地落实。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依靠坚实的经济基础,医院在信息化方面发展迅猛。通过十几年的建设,医院建设了90多个信息化体系平台,实现了门诊预约缴费的去人工化,达到了100%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流程,信息化建设在中国大陆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此背景下,去年3月医院与联想集团成立了国民大数据联想智慧医疗研究院,希望通过信息化试点的推行,达到标准的融合。

但是,在仅仅推行了4家试点医院后,我们便发现标准化的建立并非易事,其中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是软件的购买需要进行招标,而招标公司竞争非常激烈,不少IT公司提供的信息化软件比我们想要推广的软件便宜很多,这让医院院长很难选择我们的软件。第二是医院的个性化太强,即使使用同一款软件,只要一家医院加入10%个性化的内容,信息标准就难以统一。第三是缺乏统一的构架和数据库,导致即使是同一家公司提供的不同软件,却不能做到信息共享。第四是中国大陆地域广阔,各地的农医保、社保政策不一,在很多政策上难以统一。第五是经济原因,政府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医院自身也没有足够的财力。

上述种种问题都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设计。顶层设计既需要国际一流的硬件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也要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大数据背景下的流程改造。尤其要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一流的网络,可以与大型医院进行有效的联动。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把基层乡镇卫生院与大型医院的信息化标准融为一体,如果我国政府能够通过深化医改统一全国的医疗信息标准,将对我国卫生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曾志仁:两岸标准化时机已成熟

医疗信息化标准的确需要顶层设计。我曾在台湾卫生相关管理部门的领导之下,参与了台湾标准化的建设。当时我一共建立了108张电子表单,每张表单的栏位都是预设好的,正是这108张表单,成为了台湾医疗信息标准化的依据和开端。因此我认为,只有将标准化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才能打破联网医院的孤岛,只有统一规划设计,才能让各医院在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步伐一致。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通过CDA-R2的国际标准探索与构建,重新设定了标准书,改造了医院原有的电子病历格式和内容,并将医疗管理、医疗信息、服务质量、业务经营等方面按照标准流程逐步完善建立。通过自身标准化的建设,医院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开始了同我国大陆医院标准化合作的实践,因此我们认为两岸医疗信息标准化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我所在的医院正在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信息标准化建设。该工程十分浩大,两家医院共拥有284个信息系统,第一步要统一其中50个重要系统的标准,例如电子病历、医嘱、检查检验、护理、科研、教学、财务、临床等等。如果这些资料不互通,就无法做统计、分析,将直接影响到两家医院管理和经营效率。

如能将50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结构相同的新系统,基本的管理架构就搭建好了。接着我们会针对硬件、软件、流程、文件、界面、资料、设备等多个方面,分门别类建立新的标准,并建立信息委员会,对各个接口进行检查监督。

建好门诊系统、住院系统等主要系统后,我们两家医院的医疗业务交流就可以正常开展了。在不影响正常医疗业务的前提下,我们还会将门禁系统、减肥系统、餐饮系统、健身系统等辅助系统建立统一的标准,尽最大力量做到两岸医疗的表单化、流程化、制度化。

我们认为,仅靠信息工程师难以完成浩大工程,一定要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例如首先设立标准制定组,下设议题标准组、流程标准组、程序语言标准组、电子病历标准组、信息交换标准组等诸多小组,多方参与完成两岸标准化的制定。

董家鸿:将个性融入标准化

表单化、流程化、制度化,这正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以下简称“清华长庚”)的基本发展策略。清华长庚的宗旨是充分借鉴台湾长庚医疗集团的管理经验和营运模式,来构建一个提供现代医疗服务的医院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服务理念、治理架构、运营模式管理、制度制定、团队运行、执行效率、咨询系统等许多方面。

清华长庚医院在开业时就是一所拥有44个专科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一开院就有这么多的专科,在我国大陆的历史上是很少见。开业后通过短短的半年时间,我们就发现台湾的医疗标准、运营模式、服务理念在内地是完全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清华长庚的体系在台湾长庚的管理模式支持下,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因此,建立海峡两岸医疗信息标准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岸的文化传统、道德理念同根同源,社会基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正是两岸医疗信息标准融合的坚实基础。但是,融合不是生搬硬套,不意味着两家医院在所有方面都要制定一样的标准才能达到信息交互。不顾各自具体情况强行实施标准化,将会是东施效颦。我个人认为,融合应当体现在医学科学和管理科学共有的规律上,进行标准化建设。例如医院在管理运营方面、品质保证方面、医疗安全方面,这些方面涉及医学科学和医院管理本身规律化的东西。很多模块在大陆和中国台湾各个医院中基本是相通的,所以可以做到标准化,也鼓励其标准与国际接轨。

然而,医院在追求标准化的同时,个性化不可避免。就像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医院的领导理念、文化传统、发展历程都会有差异。因此我建议,医院的信息化应由更多的模块组合而成,对于可以融合的方面,实行标准化,以规范医疗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对于个性化的方面,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可修改模块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将个性化体现在标准化中,使信息系统获得多元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