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文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文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城市文脉延续下去,是当代城市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就建筑设计城市文脉之间的联系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建筑 设计 城市 文脉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文明的载体,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构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社会的不断演变发展中实现自我调解和自我完善。

一、建筑与文脉联系

“文脉”一词译自英文“context”,原是语言学中的术语,表明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它还可以表示事物发生的背景及条件,事物只有同具体的背景环境相联系,才能发生、发展。通俗的说,文脉就是为人类创造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联系;它既具有横向时空的“共时性”,又具有纵向时空的“历时行”。引申到城市研究领域,可以得到“城市文脉”的基本内涵: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

人们对文脉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开始处理建筑个体之间关系,后来扩展到城镇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最后又扩展为整个城市。但这个过程却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文脉只有一个,任何的建筑和景观都要服从于这唯一的文脉。当然要考虑文脉是不是值得尊重。尽管文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现实中也不是无迹可寻。最为明显的载体就是建筑。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具有鲜明的象征涵义。建筑形态深深地烙上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以及个人观念的印记。古今中外,建筑都被赋予过多的文化承载,体现着人们对世界、对人事的种种观念。

二、建筑设计中延续城市文脉

1、现代城市建筑中的传统文脉传承

文脉传承应立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而城市记忆的延续,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建筑创作中富有挑战意义的命题。

(1)对原构筑物的保留。对原有构筑物的保留是指对原场地的遗存物不加改动,以其原始面貌展现给观众并使之成为构成自己环境陶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进行环境陶艺设计的初期阶段,需要对原场地进行认真考察,特别是那些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场所,无论是一面残垣,还是一块断壁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在尽可能的保留原构筑物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必要的补充设计,或色彩上的添加,或形式感上的突破都能出现既传统又现代,既有历史亲切感又有现代时尚感的视觉效果,从而使更多的人喜欢。这种对能够反映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东西的保留不但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可以丰富环境陶艺作品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把握城市文脉,延续历史文脉的有效手段。

(2)对原构筑物风格的延续。对原有构筑物风格的延续是指不保留场地的遗存物,而是在我们进行环境陶艺设计时保留其原有构筑物的风格特征。在我们进行环境陶艺设计时,有时所在场地的遗存物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只是由于特殊原因而不能保留。但是在它们身上已经留下太多人的记忆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认真了解原构筑物的风格特征,虽然新的环境陶艺作品不可能是原来的复制品,但是他们应该保持风格上的延续性,从而使观众能够很快的接受和认可它。

(3)尊重现存城市景观。建筑与所处环境空间上的协调方式是指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尊重城市现存景观,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体,与周围建筑和谐统一。如果说尊重城市历史文脉是建筑物追求与城市环境纵向的时间联系的话,那么,尊重城市现存的景观就是建筑物追求与城市整体环境横向的空间协调。对于―个有“文脉”意识的设计师来说,―个建筑在寻求历史文脉延续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建筑与周围城市空间的谐调问题。

2、建筑设计应注重文脉的继承与创新

(1)文脉发展和延续。文脉本身即意味着发展,多样化的统一是文脉追求的境界。强调文脉绝不是复古和怀旧,研究传统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建筑师应在关注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新的、外来的文化,从而丰富地区文化,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群共处并存,之所以达到了无可超越的和谐、优美,就是因为这些建筑不仅达到了视觉风格的协调,而且是文化、行为和环境的综合产物。如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改造中,设计者在保护旧有街坊格局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四合院中发掘了尚有生命力的“院落体系”,结合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创造了“类四合院”的新原型。这正如埃及著名建筑师哈桑、法赛所说:“如果一个建筑师在文化传统中认真徜徉,那么,他不会认为传统将窒息他的艺术。相反,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将表现为对传统的发扬和对文化的促进。”

设计师要在解决建筑功能、结构、经济等问题的基础上来创造形式。但形式的创造必须要与它所处的城市、街道和左邻右舍保持整体的联系。一方面,我们可以刻板地从周围环境中将建筑要素复制下来,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使用全新的形式来唤起、提高现存建筑物的视觉情趣。但无论采取协调或对比的手段,都要保证新建筑与旧建筑在气氛和空间结构上的协调。

(2)注重与地域环境的融合。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美国建筑大师莱特认为“建筑是地域特色的点缀,地域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地域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流水别墅即表达了莱特与地域特色的韵律相协调的“有机”建筑理念。建筑之意在于山水之间,建筑之术也就是山水之术,建筑为山水环境增色,山水环境为建筑添彩。建筑与地域环境均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境地域化,地域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而且就不同的单体建筑空间来说,不同的建筑空间体现出来的建筑情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博物馆一类建筑就是给人们提供文化底蕴,同时供于休息娱乐于享受。它所代表的是一类供市民学习娱乐和了解历史的建筑类型,而我们所居住的小区则主要是供我们居住休憩。对比两者表现的情感则大不一样,博物馆是大众化的公共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则应该相对中立和积极,满足大部分观光者的心理需求,同时作为一个对国家的文化历史以及宗教素质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岸标。

(3)注重与国际性建筑文化的融合。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建筑文化,国际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在当今世界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最终才能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在建筑设计中要贯彻绿色生态技术,这是当今发展的趋势,并应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建筑中引入“阳光”、“绿化”、“空气”,也就是在建筑室内要具有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创造“健康建筑”,因此在方形平面设计中,把建筑的主体设计成“工”字形,南北两向为带有单边走道的使用区域,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核设置在“工”形平面中间的连接部位,东西两向的开口部位每层设置绿化平台,且每三层设大型观景平台,由观景平台把“工”形的开口补齐,使建筑平面呈方形,观景平台为嵌入式的半开敞空间,充满着阳光、空气和绿化生态,给南北向的使用区有足够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这也是近年来国家实行“节能环保”的有效措施。人们一走出封闭的交通核立即看到自然和阳光,增添了人和绿色生态的亲和力。层层的绿化平台和每三层的大型观景平台为商务办公人员、酒店游客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共享交融空间,在这舒畅、惬意的开放空间里人们可以互相交流和交往,这是现代化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结论

总之,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在建筑设计时应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

参考文献:

1、王夏璐,建筑与“文脉”,《城市环境设计》2011年03期

2、大平,论建筑设计中建筑文脉的沿存,《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