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自我管理中的“真”、“善”、“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自我管理中的“真”、“善”、“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自我管理中的“真”

(一)真诚地做人

1正确认识自己

正所谓,人类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因此,人类最难控制的也莫过于自己的行为。认识得好,可以准确的定位自己,让人有所为;然而,一旦认识出现偏差,也很容易将人引入歧途。一名大学生,要想真正得到社会的承认必须从修身做起,摆正自己的位置。诚然,给自己找个位置容易,然而这个位置是否适合自己却很难说。如果目标定的过高,不但劳碌终生,终将溃败收场。如果目标定的过低,随可获一时的成就感但实无大志远谋,必将庸俗一世。大学生涯,作为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着人格的升华与历练。所以,这期间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已显得至关重要。

2做真实的自我

首先,做人要有所为。我们说,碌碌无为的人生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伟大哲人黑格尔曾说过,“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1]要知道,没有追求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做人一定要有所追求。然而,这种追求是因人而异的,正所谓,人各有志,无论自己所追求的是否为别人接受,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任何时候都要坚信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人生重要的不是努力追求成功,而是适时地发现自己的潜能。”[2]有些事不是我们不能做,更多的是出于恐惧。面临困境,要加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善于排除自身特别是外界条件的困扰,才能及时走出痛苦的沼泽,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自信,更加成熟。或许,命运也就在自己不经意的正确抉择中发生着质的转变。

其次,做人亦要有所不为。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就不要再去强求获得,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表面的华丽是无法掩盖内心的空虚的,如果暂时的喜悦需要我们付出长久的悲痛作为代价,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在面对各种诱惑之时,不要为了攀得高枝而毫不顾忌的去争抢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自己遍体鳞伤而已。所以,明确自己的方向,让自己有所不为,无论如何,加强自我的管理,量自己的能力而行,面对成功与挫折不骄不躁,做个真实的自我,其结果一定会是好的。

(二)真挚的情感交流

1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如何倾听别人的心声,已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要学会倾听,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例如,当别人讲话的时候,无论说的对与错,中间打断甚至指责都是不礼貌的。作为“我”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少说话,给别人诉说心声的机会;尤其是当彼此发生矛盾的时候,首先倾听对方的意见,有时比任何方法都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2懂得赞美

赞美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会使你的赞美在别人看来永远都不是多余的;方法不得当,结果只会让人误认为是谄媚。与人交往过程中,赞美是必要的,当别人取得成就时,哪怕仅是小小的一点而已,我们都要给予其极大的鼓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在与别人发生争执时,即使你是有理的,也不要表现得有理,你可以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别人你很聪明,这也算是对别人表现的一种肯定和赞美吧。

(三)真实的学习研究

1端正态度,虚心请教

泰戈尔曾说过,“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我已经飞过。”[3]这句话激励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上进之心,态度恳切、谦虚,虚心学习。真正谦虚之人,自己有成绩,而不以为自己有成绩,即所谓“有若无,实若虚。”[4]要做到这一点,不但能学以致用,还必须要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汲取自身所或缺的营养,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前期准备。

真正的学以致用是把学习当成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然而,仍有很多人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只是单纯的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最后那一张薄薄的文凭。可以说,这样的学习是没有任何效果的,给我们的结果也只有茫然而已。结果,四年下来,看着别人硕果累累满载而归,而我们只能两手空空的徒劳而返。可以说,大学四年是一个十分磨砺人的阶段,发展得如何甚至直接关系着一个人以后的人生走向。就有人曾说过,“大学生总是在最深刻的东西中挑选到最浅薄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手上还没有长满生活的老茧。”或许,我们会说前半句话有失偏激,但后半句话却也一语中的了,要知道,虚心请教的学习态度是我们现在所最或缺的。因此,作为接受着国家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我们所要做的至少应该切实的加强自身管理,对自己负责,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问题搁置起来,避而不谈,凡事都要有一个积极态度。要知道,虚心向他人请教并不是什么令人耻辱的事,就连孔圣人都主张“不耻下问”,更何况是我们呢。

2理性思考,创新思维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矣。”[5]前人的经验可以是我们前进路上的霓虹灯,也可能是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卡西尔曾指出:“人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准,但是,人必须放弃这种虚幻的托词,放弃这种小心眼儿的乡下佬式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方式。”[6]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我们要相信科学,着重培养理性思维,注重躬身实践。相信权威的同时要敢于质问权威,合理的即遵从,不合理的能大胆的改正,持怀疑的态度去学习,不断地加强自身管理,善于识别真伪,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力争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新颖而独到。

莱辛曾说过,“与其记住两个真理,不如自己弄懂半个真理”。因为记住的“两个真理”是“学”来的,因此,终觉浅;弄懂的“半个真理”是在“灯火阑珊处”自己“寻”来的,这才是受用终生的“真知”。[7]要知道,即使是书本上的也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传统的死记硬背,只会将我们变成一个任人摆布的复读机。大学,更加注重培养的是我们的创新思维,之所以要加强自我管理,亦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真理的前提下,不断地寻求新知,力争活学活用,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当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才可能实现为祖国贡献一份自己力量的愿望。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善”

(一)心存善念

1宽以待人

大学既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历练了一个人的意志。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聚在一起时,必定会存在文化习俗和生活观念等各方面上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来关心身边的人,心存善念,胸怀宽广,努力的去包容他们的一切,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对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错的方面给予妥善的指正,以恰当的方式来与他人交往,始终以成全他人的幸福为准则来与他人交心。

2和谐共处

当然,一个和谐的社会建设,一种和谐的氛围制造只靠我们的单方面维护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彼此共同为之努力。对于他人,要始终坚信人们或多或少也都是心存善念的。费尔巴哈就曾提出:“凡是活着的东西就有爱,即使只爱自己和自己的生命。只有在爱(的关系)中,才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人与人的和谐,才有人的自由。”[8]诚然,大学教给我们的正是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加强自我管理,就是为了更好的融于他人,融于社会。

(二)善待他人

1从快乐出发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觉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也就是说,找到“感觉的幸福”是很容易的,然而,要想真正体味“幸福的感觉”却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悉心的体验,因为,“幸福的感觉”不只要求我们满足自己的感觉享受,更要求我们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不断地收获自己的快乐。伊壁鸠鲁曾说过,“如果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9]就是说,从快乐出发,善待他人给予他人以快乐,也终将为悦纳自己。

2成全他人的幸福

一个人的无心之举或许就会成全他人的幸福。我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些小事可能就发生在过我们自己身上,只不过我们无心留意罢了。一个会心的微笑,可以鼓舞一个人;一句小小的鼓励话语,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我们小小的牺牲一下就能换得他人的幸福,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平日里,我们总是宣扬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那么,尝试着去成全他人的幸福,我想这应该是再好不过的外界条件了。

(三)多行善事

1学会感恩

作为人,要懂得感恩。看看我们所处的环境,与贫困山区的孩子相比,我们是幸福的,至少我们可以坐在宽敞的教室,怀着愉悦的心情,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接受着高等教育;然而,贫困山区的孩子相比于处在灾害、战争中的孩童又是幸福的,他们处于和平的环境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拥有实现理想的可能。我们说,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他人的朋友,与他人默默交流,与他人款款对话,与他人互问互答。”[10]因此,我们在感觉幸福的同时要多想一想周围的人是否也幸福。

2承担责任

其实还有很多人需要社会去关心,而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理所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最基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那么,即使他活得再怎么“潇洒”,背后也总会隐藏着渺小与空虚。所以,要想事业有成,要想承担责任,就要不断地、切实地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身修养,关心身边处于困境的人们,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多行善事,也只有这样―――时刻在平凡的生活中融注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的使命意识,生活才有亮丽的色彩,而不是平凡得只剩下单一的灰色。也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中的“美”

(一)升华美感

所谓美感即审美,不仅是对客观物质的评判,更是人们精神层面的慰藉,本来丑陋、难以为人接受的事物如果此时赋予它另一层含义,美化它的缺陷,或许此时它就能以另一种方式为我们所接受。正所谓,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存在的,如果单纯的把其限定为好的或坏的未免太过绝对了,这种情况下是无论如何也升华不了自己的美感的。要升华美感,就要努力的培养美观,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1培养美观

要培养美观,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美。美的方式有千万种。那么,究竟何为美呢?海德格尔认为,“美不是别的,就是在自我显现中将与美有关的感受状态带上前来。”[11]作为一名大学生,虽不能对我们严格的要求要脱俗,至少我们要做到不落俗套。比如,传统的以貌取人就不该成为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心灵美才应是我们衡量一个人人格特征的重要标准。于人于事,都要力求做到公正和客观,利用大学生活这个有力的平台来锻造一种正确、优雅的美观。虽然这种美观很难一时就将其培养出来,需要在对事物的不断接触过程中来不断地提炼和升华。

现实中,美与生活是互补的。一方面,美是一种生活,需要我们到生活中去寻觅,只有先发现了它,才能不断的升华它;另一方面,生活也只有在洋溢着人性善与人情暖的前提下才算得上是拥有了真正的美,才能使人培养出真正的美观。

如果面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思考,遇到任何困境,都学着换另一个角度,往好的方面想一想,赋予事物美好的一面,敞开自己的心扉,不断地升华自己的美感,培养自己的审美观,那么,结果一定会是好的。至少,在决定一件事情之后不会再留有什么遗憾。

2实现自我超越

一提到美感,总是使人想到艺术。确实,是艺术所展现的生命的活力与创造把我们带入了美的境界,激发了人的崇高和美好的情感,并在心灵的观照和陶冶中实现人的精神境界的自我超越。

因此,我们要想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美感,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创造性,在生活中不断的去追寻美的真正意义,不断地进行超越,主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塑造自己的人生。

(二)发扬美德

1满怀爱国情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发扬美德要求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更要将良好的精神品质传与他人。生活当中,一个善意的帮扶,一句宽心的慰问,一种关怀的眼神,必要时确实需要我们去给予,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用自己切实的行动去实施。

2善于识别真善美,坚决抵制假恶丑

对大学生而言,最基本的就是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加强自身管理,树立崇高理想,对自己的前途和道路充满信心,胸怀报国志,心怀爱人心。

发扬优良的传统美德,于我们而言,要想切实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要清醒认识事物的性质,运用正确价值观念来引导自己,为人处事态度坚决,果断。坚持人性、人情、人品、人格的有机统一,任何泯灭人性,缺少人情,没有人品,丧失人格的行为都是我们要极力鄙视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性、情、品、格,那么,这类人无论住着多么豪华的别墅,开着多么名贵的跑车也必将受到众人的唾弃。

总言之,美是生活,是自由的存在;是要超越单纯的自在,还要超越单纯的自为,是自为自在的存在。

(三)树立美誉

一个人是否享有一个良好的美誉,不是自己界定的,是不需要包装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德行别人赋予的。良好的信誉很重要,大学是我们在求知的同时妥善处理各种社会人际关系树立良好信誉的重要场所,但关键的还在于我们自己。一个想要真正的献身崇高的事业,弘扬崇高的思想,完善崇高的人格,臻于崇高的境界的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努力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健全的人格,用自己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周围的人。

其次,增强他人对自己的信任,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引导自己,时刻检视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修养,克服主观的偏见和自私心理。

再次,要敢于向错误的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宣战。一个人的堕落会引起别人的鄙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人生可以臭名昭著,亦可以美誉天下,一个高尚的人格的养成远比让自己陷于灯红酒绿的奢华萎靡生活的困扰好的多。

作为一名大学生,国家未来之栋梁,我们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完善,响应时代的号召,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把个人的“小我”和社会的“大我”融合在一起,并不断地完善自我,坚持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6.

[2]宛长.发掘成功的潜能[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2004: 253.

[3]泰戈尔.飞鸟集[M].郑振铎,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168.

[4]侯素芬,苟昌革.论语[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9

[5]荀况.荀子校释(上下册)[M].王天海,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0.

[7]孙正聿,李璐玮.现代教养[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41.

[8]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441.

[9]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103.

[10]陈根法,汪堂家.人生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6.

[11]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