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楚玉纹饰中的龙凤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楚玉纹饰中的龙凤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以楚国玉器为翘首,楚玉文化也成为楚文化的一朵奇葩。楚文化中,凤作为图腾形象,承载着深厚的象征意义,这在楚玉中也有所体现。然而在楚国建国初期玉器形态多以龙为主,这在楚人尊凤的审美中似乎略有偏离,随着楚国的壮大,博采众长,玉器又逐渐形成龙凤结合的形式,楚玉形态的变化直接反应了楚人内心精神的变化。

关键词:楚人;楚玉;凤;龙

1. 楚人审美情趣崇凤的构建

楚人把凤鸟视为自己祖先祝融的化身,据《白虎通・五行篇》载:“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在楚人眼里,凤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形象出现。对于凤的象征意义,楚人显得独具慧心。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便自称是“不鸣则已,鸣将惊人”的凤鸟;屈原也常以凤自喻:“凤凰在・兮,鸡鹜翔舞”;宋玉曰:“众鸟皆有所登栖兮,风独遑遑而无所集。”这都说明了凤的天赋异禀、卓尔不群,因此自然受到巫风浸淫的楚人的膜拜。他们相信人死后的灵魂不灭,可以升天或入地府,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早有“跨凤上天”的故事,《荀子・解惑篇》有说:“有凤有凰,乐于帝心。”看来凤便是这灵物了。本来就因为原始氏族的祖先崇拜就尊凤的楚人将凤赋予了“巫觋”的神通,它不仅是楚人心目中的神灵,更是巫术仪式中的一个工具和组成部分,具有非比寻常的神巫力量。凤凰身上“五色备举”,美丽之极。而这五色又是德、义、礼、智、信五条伦理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云:“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者天下安宁。”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凰的美是外美与内美的统一,是至德、至慧、至情的统一性,是祥和、幸福、恩爱的像征。

同华夏民族顶礼膜拜的狰狞恐怖的龙相比,楚人崇拜的凤则显得雄姿英发、气度非凡。凤,是楚人审美情感的载体,有着瑰丽诡异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而成为体现楚人民族精神的象征。凤那种叱咤风云的浩气和异彩纷呈的风采,正是楚文化精神的绝妙体现。凤凰作为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鸟的形象,自身从神灵崇拜到精神意象的衍进与升华;而强烈的人的主体精神的注入,则进一步促成了凤文化在其起源、衍变和发展历程中,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千百年来,它与龙文化相辅相存,历久不衰,并行不悖,辉映千古,展示出了华夏子孙崛起于神州之上、奋飞于九天之外的壮美情怀和雄心壮志,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楚人从尊凤到尊龙的创新文化

综观西周前的历史文化,许多地区都不乏有凤鸟的身影。传说中,楚人的祖先祝融是一只凤鸟,而秦人的祖先大业则是“玄鸣陨卵”,其母吞之所生。大业的后代,相传也多是鸟身人言的神灵。玉凤的出现,虽然从出土文物上看,上可鉴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大尾玉鸟。其实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的象牙雕刻“双凤朝阳图”和骨雕“双凤负日图”上,就有了它的身影。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大尾玉鸟是枕于墓主头部。由此可见玉鸟具有特殊高贵的社会特定属性。一些专家结合红山C玉龙的文化现象,认为大尾玉鸟就是凤的原型,并且进一步推测这就是龙凤文化之肇始。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龙凤纹玉柄形饰上,凤鸟纹作侧身立姿,与卷鼻“臣”字形龙目呈上下相背之状,虽然龙盘曲在凤鸟的下方,实则是一龙一凤侧身纹饰的首尾呼应结构。由此不难看出与商周时期的龙在上凤在下纹饰发生了过渡变化的关系。

然而到了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龙凤合体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上下的结构形式,而是承接西周后期双身咬尾龙的左右头尾相顾结构,是一种具有地位平等的寓意结构。这种上下结构向左右平等结构的变化过程,表现的不再是神权意识。而是强调合雕象生玉器中龙凤都是地位平等的主体纹饰。究其主要原因,是春秋晚期周室的衰落,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各诸候的僭越活动激烈所致。过去代表上下君臣尊卑关系的象生合雕玉器,被龙纹虎佩、龙凤纹佩等主体纹样合雕所取代。这种左右平等结构的龙凤玉纹饰在时间上,正好和“周伐楚,楚东迁”的时期较为吻合,周昭王攻楚败亡,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许多“姻亲之国”纷纷争雄称霸。《左传・昭公十二年》“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这种建立在与周室“亲亲”、“尊尊”的宗法等级基础上的主从关系,反映在当时依然将玉器视为礼器的政治社会环境下,当时的王权结构中,既强调了统治者的王权意识,也提高了众姻亲国原鸟族部落氏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为后来春秋争霸提供了分权争雄的政治土壤。

楚国的凤鸟精神常常艺术性的表现为,几条龙拱卫盘绕于凤的身上,或者一只凤鸟大步前行,追逐着一龙,而龙却已示弱,并作反身躲避的态势。也就是这段时间开始后,如信阳长台关M1出土玉器和平粮M16出土玉器,以及长丰杨公M2和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楚国王室贵族用玉,都较异姓贵族和封君贵族们所使用的佩饰好。不仅质地高,而且体形大,琢工精细,厚薄均匀,光洁无瑕,形制规整。龙与凤的形象则更多为组合式,可谓千姿百态,表现出龙、凤的多情多意,一改春秋楚玉中龙多凤少的现象。从这些出土楚人佩玉的服饰文化中,如从玉佩的种类和结构上分析,能清晰地判明墓主身份的不同。这正符合战国时期楚人的“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下有贵贱”的古礼制度特征。

3. 龙纹玉器对楚人精神的彰显

至于楚人何时又以龙为图腾,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凤为图腾的强大楚国经常对黄河流域进行侵扰,最终,黄龙奋起反击,伴随着楚王国的灭亡和复辟失败,黄龙终于征服了桀骜不逊的凤凰,从此凤跪在黄龙的脚下。另一种说法是:远古时代的吴越和中原一带多属龙为图腾的氏族。由东夷一支氏族北迁中原又南下到荆山,继而扩展到江汉湖湘一带,与此地本属古炎帝部落,重鸟崇凤的诸多土著民族融合,形成了以凤为图腾的楚族,并在此建都立国。以后随着楚国疆域的扩大,融合南方诸氏族成为拥有中国半壁江山的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融进了龙图腾新的意蕴,新的风采。他们崇拜凤也尊重龙,于是形成“龙凤呈祥”的图腾崇拜。

楚国的物质文化离不开龙的艺术造型与纹饰,在玉器中表现尤为突出。北方黄帝神圣,南方炎帝狂怪;楚国属于类帝系统,突出的表现是龙威武。比如,建国初期,在长沙一楚墓出土人物龙凤帛画,画面为一贵妇人双手祷龙与凤;龙在攀升,凤在飞翔,龙尤为受尊崇。龙转败为胜,凤由胜转败,发生在楚汉相交之际。因此,这种变迁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此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形象少而精,除了招魂和升天目的所必需的外,没有任何可有可无的形象;其二,招魂和升天的主要媒介物由凤变为龙,包含着楚人由崇凤向崇龙转化的深层文化内涵。

蟠绕龙纹里龙身相互缠绕,形成的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图案,正象征着楚人对升天的幻想以及对神兽的崇拜。楚人想通过龙升天成仙的愿望思想里面蕴含着楚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憧憬,体现着楚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对龙纹的崇尚,也透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追求和思想意识,表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正在兴起。思想意识变化影响并推动了艺术思想的流变,使得早期纹样中所透露出来的神权的狰狞,凝重,神秘渐渐消失,转为一种精巧,富丽充满了人性化的装饰风格。“龙”是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民族部落,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成的。闻一多先生认为:龙的基调是蛇。它可能是以蛇为图腾的大部族后来逐步兼并了众多以其它动物为图腾的小部落,在融合了其它图腾的某些因素之后,蛇便添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鸟的翼,鱼的鳞和须等等,进而合成“龙”的形象。《说文》日:“南蛮蛇种”。按此说及闻一多先生的考证,说明楚人就是信奉龙图腾的。

楚文化中所保留的这些丰富的神话传说,及巫术活动,为楚艺术图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扩大了楚人的幻想空间,这类图饰艺术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人神杂糅,关怪陆离”的神秘艺术世界。可以说,楚地大量出土的龙凤玉佩,是楚人尊龙崇凤的最好例证,它体现的北南文化的和谐相处,体现的南北地域的互相尊重,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因此,龙与凤同登舞台从而龙飞凤舞,是握手的象征、是和睦的象征、是团结相互尊重的象征,龙凤等于吉祥,在中国人眼里从此寓意着阴阳和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

参考文献

[1]荆州博物馆:《荆州楚玉――湖北荆州出土战国时期楚国玉器》, 文物出版社, 2012年.

[2]余兰.凤形象之历史流变与“楚人崇凤”,武汉纺织大学学报,第19卷第8期.

[3]吴丽芳.周贵.试论楚玉文化内涵,鄂州大学学报,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