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当前中国诗歌批评的发展出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当前中国诗歌批评的发展出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的诗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热潮开始渐渐消退,相应的诗歌批评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期,直至当前甚至产生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问题并结合中国诗歌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到当代诗歌批评突破现状的有效出路,才能推动我国当代诗歌批评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合理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诗歌批评;时代背景;发展;出路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当前中国诗歌批评发展概述

提及当前诗歌批评具体进展究竟如何,不仅仅普通大众,就连一些文学爱好者也对这些内容漠不关心甚至一无所知。尤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中,诗歌正逐渐走向边缘化,诗学研究者大量关注的关于诗歌的种种事件或诗坛论争,一再倾注大量的精力来阐释那些事件和论争的意义,严重忽视了诗歌本身、诗歌发展的现状及合理且有意义地开展诗歌批评。因此,大量的诗歌批评与理论研究成果对新诗的创作与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大量充斥于诗歌研究领域的诗歌批评也开始失之原味,暴露出诸多的弊端与误区。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清当前诗歌批评误区的相关问题,从根本上把握诗歌批评误区产生的相关根源,进而纠正当前诗歌发展方向,寻找一条诗歌批评极其自身的发展出路。

二、当前诗歌批评发展的出路

诗歌批评领域出现的问题不是凭空闪现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的。所以,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诗歌批评领域存在的问题,真正为当前诗歌批评发展及当代诗歌创作乃至整个诗坛的发展寻找一条合适的出路,就必须从历史背景、社会现实、诗评主体及诗作本身等各个方面考虑,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出路。

(一)充分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学观

中国传统文学向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是继承、借鉴、创新、发展的历史。中国现当代诗学由传统诗学发展至今,继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这是根本。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必须深深跟之余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次才可以适当有选择性地借鉴国外经验。毕竟外国的文学理论观念是其国家政治经济甚至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反应,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大有不同。继承我国传统诗歌文化的根源并有所发展,保持其具有中国特征的旺盛生命力和艺术张力,在此基础上以多民族视角去发现外国文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切不可全盘西化照搬西方理论,也不能脱离我国文学发展的背景和规律,更不能违背我国人民大众的文学审美和批评习惯,兼容并包且和而不同,创造出我国特色的当代诗学批评理论体系。

(二)坚持以创作文本为中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不仅仅可用在思想上,同时也可以用在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上。实践出真知,诗歌创作的实践之中才能得出正确合理的诗歌创作和批评理论。像当前诗歌批评体系之内,大部分批评家都是没有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空谈家,这样的现象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诗歌作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诗歌批评必须以诗歌作品的文本为基础出发点,批评的理论必须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有料可考,不能抱着“纯理论”或者“纯主观”的态度去进行诗歌鉴赏与批评。

(三)以人为本,提升诗评者综合素养和形象

在上文中我们可知,部分诗评者进行诗歌批评的目的不纯洁,附庸风雅、盲目追捧的现象严重,其实从根本开来还是其综合素养相对较低,与其进行诗歌评论的行为活动不搭配。诗歌评论所需要的专业或非专业的诗评家除了要具有足够的文学素养以外,还必须能够在诗歌评论时做一个“纯粹的文人”,不能过多得将除去文学以外的其他东西带进诗歌评论的行为之中,严肃准确地划清诗歌评论与社会政治、人际关系、金钱需求等等的关系,同时要具有知识分子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本着对传播受众负责的态度,真正用心去做好诗歌批评。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个人形象的打造和维护。有部分诗评者或以前卫自居的文学爱好者极力炫耀自己的诗歌天赋,主张把诗歌文本同诗人人品完全剥离,纵容自己的人格及形象背离社会发展的正常方向,展现给人们一种刻意做作下的愤世嫉俗、神秘怪异、荒诞不经的形象,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诗人及诗评家产生误解和偏见。所以,提升诗评者综合素养和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重视教化作用,引导诗歌创作向良性方向发展

威廉维姆萨特说过:“批评家不是关于一首诗的统计数字报告的撰写人,而是诗的意义的启发人或诠释者;如果他的读者足够敏锐的话,他们将不满足于把批评家的话当作证词,而将把它当作一种教导来深思熟虑。”这句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诗歌评论家对受众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当前诗坛充斥着大量的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比如“下半身”诗歌、“梨花体”和“口水诗”等等。这些诗歌的创作者大部分以第三代或后现代派自居,与中国诗学传统格格不入,自绝于大众,同时也不吸取西方诗歌创作理论的精髓却追逐其浅显自由的表达形式,严重地扰乱了诗坛的创作秩序,使中国当代诗歌质量下降,备受大众诟病。诗歌批评应该严肃地尊重中国传统诗学的发展实际和审美向度,在严厉整饬诗坛的这一股不正之风的同时,努力倡导如东方诗风般的新格律诗,以救赎当前新诗无韵无味的痼疾,纠正当前新诗创作之中反结构、反韵律、无内涵的歪风,尽量使新诗能够很好地被朗诵甚至演唱,提升其语言的魅力,同时力求致力于建立新的诗风,与当前时代现状想结合,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以此来增强诗歌评论的教化作用,解决当前诗歌误区中的难题。

(五)制定“行业规则”,建立相对的诗歌批评标准

当前诗歌创作与批评体系之内,可参考的标准纷杂且较为混乱,秉持不同诗歌评论观念的学者也就会有不同的诗歌批评标准,而学者与学者、流派与流派之间,诗歌批评参考的标准都具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出现理论性的冲突,诗歌批评标准也未形成一种常态的相对完整的体系。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作为诗歌评论受众的读者的判断意识直接陷入了“瘫痪状态”,在“百家争鸣”的诸多诗歌批评理论之中,究竟该相信那一家的言论。这种局面的确相当糟糕,必须进行彻底或较大的改观。

我们都清楚,诗歌的定义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诗歌批评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歌的基本元素,却不可能被轻易地否定或者颠覆,诗歌创作在语言的纯度和张力、想象力的持守和发散、生活的诗意发现即“诗意栖居”方面均具有自己规范性的要求。如果有相关学术权威组织或者团体在尊重诗歌自身基本特征的前提下结合当下新诗发展的客观实际而制定相对的诗歌批评标准,诗歌批评界内各种不和谐的声音便会大大减少,诗歌批评产生理论的质量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结语

当前中国诗歌批评现状的产生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根源,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是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必然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结合中国诗歌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到当代诗歌批评突破当前现状、进行下一步跨越的有效方法和出路。只有这样,我国的诗歌批评才能够以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刻的教化作用形象展现在广大诗歌及诗评爱好者面前,进而推动我国当代诗歌乃至整个诗坛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言宏.诗歌研究与诗歌批评[J].当代作家评论,2009(5).

[2]赵承妮.是吵架还是炒作[N].扬子晚报,2000年5月3日.

[3]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M]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