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现象的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现象的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毋庸置疑,自1994年国家教委、语委、广电部作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来[1],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在提高人们普通话水平和规范意识、优化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和工作环境等方面,产生了空前积极的影响。然而,当大规模的教师行业普通话培训测试过后,开始向公务员等行业推进时,许多经测试得到证书的教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教师却出现了普通话回生现象,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已与当初测试时的水平大相径庭,与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小学教师要担当重要责任,其后续培训工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中、小学校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基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考管终身”不适用现阶段推普工作。巩固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再次成为推普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现象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者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与规范程度的检测和评估。由于实施持证上岗、与晋升职称挂钩等制度,导致了应试者为得证而测试的极端功利。

测试过后,在短期内,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回生到培训前的状态,普通话的学习在测前和测后形成明显的反差,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实际应用水平已经低于获得的普通话水平证书的等级,短时间内进行强化训练,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发音习惯及语音面貌,测试通过则万事大吉,出现了“测试一过、方言上课”,“证书到手、方言出口”的现象,素质教育演变为应试教育。因此,如何巩固培训测试成果,在测试后提出相应的规定,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意识,让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真正达到相应的等级,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广大推普工作者的重视。

二、产生普通话回生现象的主要原因

如前所述,应试过关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许多教师普通话实际使用的水平已明显低于其应试达标时的水平,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是当前推普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目前,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测试已经结束,工作重点已开始向公务员转移。但是,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会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普通话学习,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在本世纪中叶总体实现全国“普及普通话”目标的实现。我们有必要对形成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思想认识不到位,语言规范意识差。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起步晚、时间紧,又是通过文件层层布置、硬性规定。因此,不少中小学教师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和教师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深,责任感不强,提升普通话应用水平的内在动力不足。实践证明,个人自我要求是影响普通话水平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是随其使用的熟练程度而呈不断变化的流动状态。认识自身应担当的责任,明确普通话再教育的目的,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规范意识,是教师提升自己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水平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个人主观上不愿使用,或使用时不注意规范程度而流于自然的状态,其普通话水平下降是必然的结果。

2.方言环境的原因

方言环境成为制约教师普通话水平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是不会在短期的培训学习后马上消失的,方言的影响更是无时无处不在。获得普通话等级合格证,并不意味其已经形成了说普通话的语言习惯,这与其生活的语言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果方言环境和方言文化的势力很强大(尤其是农村),使用者主观上对自己的语言使用又缺乏严格的规范意识,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的普通话将逐渐被方言瓦解、同化。这也是造成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降低的必然因素。

3.应试教育的原因

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基础薄弱,缺乏汉语语音理论功底,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了解不多,对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不敏感,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参加培训重在过关得证,应试色彩明显,功利主义倾向突出,忽视了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临时性的状态,他们对自身在语音、词汇、语法中同普通话的差异知之不多,一旦取得等级证书之后便把普通话抛之脑后,原先怎么说还怎么说。因此,导致测试过关后普通话水平倒退,甚至又回到原点。

4.管理上的原因

短时间内完成的普通话培训测试,缺乏可持续性的规范制度或规定的鞭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激励约束的长效机制,缺乏对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的阶段性考核,监管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加之教师缺乏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的自觉性,在教育行政管理中还存在着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推普没能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原本基础就不牢固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出现回生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普通话回生现象的对策

使推普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高效运转和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帮助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的语言习惯,克服方言语调,使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真正达标,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后续培训工作面临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发展的本质功能的最直接体现。对目前出现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现象应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以巩固提高多年来普通话培训测试的工作成果。

1.进一步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关键的一环[2]。如果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说好了,就等于堵住了教育教学使用方言这一源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学校在社会推普中的基础、建设性作用,深刻认识教师所担当的责任,切实增强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学校是推普的主阵地,这个环节的工作做好了,社会的语言面貌就会不断得到改善。为此,教师的责任很重大。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语言能力。

2.改善推普的周边环境

16年来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距离实现国家语委制定的2050年全国实现“普及普通话”、“汉字的社会应用规范”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客观上,方言的影响根深蒂固。主观上,我们要在不断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和工作环境,减弱方言因素对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中的负面影响上下工夫。把改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环境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首先,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具有正确导向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形成规范意识和语言应用规范行为。其次,加大对不规范用语用字的整治力度,从而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再次,将用语用字规范化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对社会群体养成良好语言习惯的影响度,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遏制应试达标人员测后普通话水平呈现的逐年下滑趋势,以满足改革发展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高水平的要求。最后,树立“我也能影响和改善环境”的理念,夯实学校推普基础,形成良性循环,影响和改善大环境。减弱方言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社会大环境。

3.建立全方位激励监管机制

为促进普通话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应强化外部因素,建立全方位的促进教师普通话水平提高的激励约束和制度监管机制,以此增强教师学习提高普通话的内在动力。首先,不仅把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与晋职挂钩,而且要在教师各种教学活动中提出明确具体的普通话要求,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其次,把普通话培训教学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巩固和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再次,建立跟踪检测制度,实行定点的抽测和随机抽测相结合的方式,检查教师的应用水平。最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政策支撑,对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实行证书有效期制度。总之,确保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机制。

4.普通话后续培训实施手段

首先,普通话培训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在提高效果上下工夫,就汉语应用“规范标准”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请专家学者开办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其次,培训时一定要抓住方言区语音的个性特点,讲清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从而提高教师辨别和判断语音的能力,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要多练,处理好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使理论起到指导、点拨训练的作用,全面提高受训者的语音规范的能力。

以上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普通话出现回生现象后提出的对策,以期巩固现有推普成绩,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质量,使教师真正成为普通话的示范者和指导者,发挥教师在推普工作中的辐射作用。

总之,教师担负着语言示范和指导工作,学生普通话的形成与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肩负着神圣的责任和义务,都有责任去纯净自己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贾晓玲.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