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大学精神塑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大学精神就是大学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文章阐述了大学精神的内涵、构成和特征。并对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大学精神塑造的必要性及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大学 大学精神 塑造
一、 大学精神相关理论分析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伴随20世纪的新科技革命,高校的功能和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大学精神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大学精神的力量,已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大学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本点在于大学自身的完善,用一种新的观念来诠释、培育、塑造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内涵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大学精神,是指赋予大学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其历史传统、观念形态、社会声誉、人际关系、师生心态、校风校貌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是在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传统精神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凝炼、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被全校师生员工一致认同,是学校具有特殊意义的优秀文化教育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
(二)大学精神的构成
大学精神对大学的运行和形象地位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原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所说:"任何时候,大学都是在统一的精神下运作的。只有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结构始终存在,大学组织本身才得以正常运转。"就思想层面而言,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包括方面。
1、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贯穿在大学发展过程的始终,体现在师生研究、传授、学习"高深学问"的共同活动之中。在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大学精神中的科学理性,更多地表现为探求真理的执著与牺牲、坚持真理的超越与创新。
2、人文精神:大学的人文精神就是指大学所倡导的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关系时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
3、自由精神。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大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基。自由精神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自由,它使大学成为各种观念自由发展的场所。二是言论自由,它使大学成为自由表达思想、观念的场所,使学者具有敢于言说的勇气。三是学术自由,它使大学成为探讨高深学问的场所。
4、宽容精神。宽容精神是大学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发展大学的价值观,是繁荣大学的方法论,是大学应有的一种文化品格。大学的宽容精神是指大学要在自己的活动中,折射出人们对追求真善美知识的一种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尊重民主,允许批判,维护竞争,为人们提供宽松自由的认识环境,以自己的职责践行学术无、科学无国界的诺言。
5、创新精神。大学的创新精神。一是指向科学研究,它鼓励人们开拓科学这个无、无止境的疆界;二是指向社会发展,以新思想、新制度导引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三是指向人才培养,它把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作为根本任务。所以,大学要创新,必然要走开放之路,在广泛吸取多元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不断超越,形成创新性的大学精神。
6、道德精神。大学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质,能够抵御社会的各种歪风邪气,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人,而且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的改造当中去,指引着社会道德的发展方向。
7、批判精神。大学的批判精神是指大学以真理为唯一标准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大学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它以价值无涉(value――free)为原则,力求使自己的研究和教学活动超越党派、群体、地域的利益,力求超越功利的诱惑,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8、时代精神。大学是社会的镜子。让人反观社会的真、善、美、丑,对社会实施批判监督:大学是时代的风标,使人感受到时代的风向,明确行动的目标。大学的生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连,大学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以上从理念的角度概述了大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但本人并不认为这八个方面已经穷尽了大学精神的所有层面,它的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具体表现仍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认识。
(三) 大学精神的特征
大学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不仅不同时期大学精神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大学的大学精神也不同,就是同一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精神也会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大学精神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a、普遍性与独特性的融合。一般来说,一所大学的精神同这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有密切关联,是国家意向同社会流行趋势相互冲突与融合的结果。这就注定大学精神具有浓厚的独特性。
b、传承性与开放性的集合。大学精神需要一个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它是大学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对于稳定大学的风格和水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所大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大学精神植根于大学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大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大学精神便失去根基,就无法弘扬和培育。
c、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大学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虽然从总体和本质上看,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贯穿古今中外大学的基本精神。但不同时代,大学精神的表现是不同的。大学精神既是一种历史沉淀,又有一个创造培育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积极倡导和大力践行,才能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精神内化为大学人的精神品质,形成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 我国大学建设过程中的大学精神塑造的必要性
如果说教学设施、实验设备是大学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的话,那么,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就是大学发展的精神支柱。校园文化引领和大学精神塑造在我国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导向和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使大学明确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和大学精神的感召下,能形成良好的传统作风,使大学在发展中永葆活力。
这二者的作用常常是密不可分的。导向作用是指大学理念的指导作用,它体现在学校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如办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发展思路、规章制度、价值取向、学术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当大学精神塑造之后,它就对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这时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主要以制度化的大学精神即校训的形式起作用,目的在于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校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最能反映学校的特色,给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导向,明确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明确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就是"明明德"的体现。师德问题、学风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学术方法问题、学术道德问题都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境界的高低有关。人的精神状态与精神境界有着成正比例的关系。"求是"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弘扬都有赖于精神境界的提升。有了较高的精神境界,就有了自我规范自身行为的内驱力和自制力。
(二)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是一种粘合剂、凝聚力,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提出崇高目标,确定共同价值,真诚尊重人、关心人,表达师生员工的共同心愿,实现共同理想,能够起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作用。
伯顿•克拉克认为:"学术系统在象征方面是富有的,它的成员献身予特定的象征物,常常依附于更广泛的坚定的思想意识,同时异乎寻常地为爱所联系。"大学精神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和理念的明晰性,已逐渐化为大学人深层次的群体意识。信念、故事、传说都记录着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信念既是自我形象,也是院校的声誉。"大学精神铸就学校形象。大学精神提升学校声誉。学校形象和声誉是对大学精神的传播和辐射。故事、传说和模范人物的事迹渗透着大学精神,同时也对学校形象和声誉有贡献。学校形象和声誉可以产生对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故事和传说可以产生感召力。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在一起工作了几十年的人们,会形成关于'他们'的组织的某种共同的感情;这是一套信念,它有助于确定他们在生活中的地位,也使他们把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贡献给特定的组织这一事实获得意义。共同的象征物提供的意义是一种奖赏,它的作用超过由于做出了如此多的贡献而得到的物质奖赏。"
(三)宣传和感染作用
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弘扬不仅对高等院校内部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对高等院校外部也有很强的宣传和感染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可以让社会公众了解大学宗旨,树立高等院校形象,增强高等院校信誉,有利于高等院校被社会认同。
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承载着大学精神的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治学态度、严谨作风和模范言行对学生的表率作用和耳濡目染。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细致入微的,其作用效果也是潜在的和持久的。
总之,大学精神在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大学综合实力的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要素。一所高等院校,其校园文化越是丰富多彩、经久不衰,越是富有进取性和感召性,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就越强。
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 更是未来的。是大学的生命之源、灵魂所在,国外著名大学如牛津大学也正是由于在发展中坚持校园文化引领和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大学精神、勇于争取并维护自己的权利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理性定位
大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有对学校定位的正确而科学的选择,笔者认为我国大学在办学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定位不准确,缺乏个性和特色。当前研究大学定位,主要是研究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由于各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地位、等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分层能促使各大学各具特色,而千校一面培养的人才就很难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必须制定清晰的目标,走有特色发展的道路。一所大学无论是定位为研究型、教学型还是综合型等,每所学校都是同等重要的,社会分工要求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布,并保持适当的平衡。每所学校都应清楚自己的使命,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自豪,努力使自己成为所属类型学校的佼佼者,而并非是盲目求大求全,盲目地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只有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了清醒理性的认识,以此为指引才能为教师、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的前提,才能在竞争中形成特色。
(二)增强社会批判意识
当代我国大学的社会批判意识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有淡化的趋势,但是批判性的弱化或缺乏无论对大学自身还是对社会都不是利好之事,因此我国必须强化大学社会批判意识。我国大学应该如何对待她现在所面对的社会?如何定位自身的批判立场?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国人在面对现实中不断模糊淡化、日渐迷茫的大学批判精神时,往往持有一种怀旧的、感伤的情绪,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以传统的道德尺度裁量和评价现代社会及其问题,实际上是在主张向后看,并非用旧观念和规范救治当代社会。
要充分且正确发挥我国大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一个基本前提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摒弃绝对道德主义,即以变化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态度对待大学的批判立场。这就要求我国的大学首先必须把握时代精神,认清我国社会现阶段状况及其今后的根本任务,惟其如此确立大学社会批判立场才有根基,也才有意义。
(三)继承传统文化,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我国大学在大学精神塑造的道路上不仅需要向国外学习借鉴,更应向内挖掘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作用之一是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习性如生命意识淡薄、享乐主义严重、浮躁心态盛行、责任意识缺乏等严重阻碍了大学精神的发展,因此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对我国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我国大学精神的塑造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其次,引导大学生树立合作意识。
(四) 必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促进。
科学创造和人文关怀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 尽管它们的内涵、特质、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 但二者绝不是互相排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人文关怀获得新的理性工具、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 而人文关怀则向科学技术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在当今世界, 把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融合作为培育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取向, 既重要又迫切。
(五) 必须纯洁大学的精神家园。
之所以重提精神家园的话题, 是因为在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享受的今天, 大学精神与物质世界那种本应和谐美妙的关系正面临某种程度的异化。惟其如此, 才更需要我们光大大学精神的传统,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 的美誉, 维护大学精神的圣洁, 维护学术精神的尊严。
(六) 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今天, 中国大学承担着为民族振兴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没有压力、没有紧迫感, 没有与世界科技、文化和人才培养一争高下的强烈竞争意识, 就无法当此重任。因此, 现代大学精神的培育, 无疑应把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的竞争意识注入大学精神, 使之更具活力、更具时代特点。
(七)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大学精神的建设不可能孤立地进行, 它必然要和世界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 必须自觉加快国际化步伐, 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 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把握新理论、拓展新领域, 追踪新科技、创造新成果; 在文化领域方面要与世界文化加强接触、扩大交流, 沟通融会, 吸取精华, 创新知识; 在培养人才方面, 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培育出一大批敢于攀登世界科技文化高峰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大学精神[M].文汇出版社2003.
[2] 杨东平.大学之道[C].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8).
[3] 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0).
[4] 李延保.现代大学精神和大学的文化传统与品格[M],2002年第5期.
[5] 谢和平.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A].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程祥国,胡伯项.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M].群众出版社2008年.
[7] 赵婷婷,邬大光.大学批判精神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5
[8] 杨克斯.建设校园文化与塑造大学精神[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