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皇家园林的前世今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皇家园林的前世今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简述皇家园林的特点和皇家园林的从秦汉到明清的发展特点,重点分析了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特点,并从历史根源、空间布局、造园手法处理方面对比分析清漪园和避暑山庄,并对皇家园林的古今变化、历史起源进行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

关键词:皇家园林;历史根源;空间布局;造园手法;避暑山庄;清漪园

1 历史背景

避暑山庄:营造避暑山庄时,康熙帝所提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而到乾隆时期对避暑山庄在原来的范围内修建新的宫廷区,把“宫”和“苑”分开。

清漪园的建造则是在乾隆皇帝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颐和园的整体布局则主要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对山形水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后,形成以大水面水景为主要特色的园林景观。

2 空间布局

“宫苑分置”的原则是皇家园林的空间布局最主要的空间布局方式,主要是指园林的后园式功能布局。

避暑山庄的总体布局按照“前宫后苑”的规制,宫廷区设在南面,其后即为广大的苑林区。宫廷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 布局严整, 是紫禁城的缩影, 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

清漪园的总体布局也是按照“前宫后苑”的规制,颐和园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区。其中宫廷区是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前山前湖区是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的巨大的建筑群:包括德辉殿、排云殿等;后山后湖区是是以乐寿堂为代表的后妃居住区。

3 造园手法

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本质上表现为淋漓尽致的实战和不择手段的追求。清代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多从山水格局的特点、轴线对称和中心分布中深化凝练。

山水格局:中国皇家园林采用的是山型的山水园林风格,以山为主,以水为辅讲究山水的有机结合,这也符合上文所提及的“一池三山”一说。

轴线对称和中心分布:皇家园林始终贯彻着轴线与对称的方针,这样能渲染出建筑的宏伟气魄,这不是一种破坏自然的方式,反而是一种强化自然的手段,进一步体现了轴线和帝王的权威所在。

清漪园采用的中央建筑群的中轴线十分突出与明确。这样的安排的意图,一是中轴线两侧由近及远逐渐减少建筑物的密度和分量。二是以自中心而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过程来来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强调建筑群体的严谨中寓变化的意趣。

康熙帝南巡归来后即在以“畅春园”为首的一系列皇家园林中引入江南的园林风景及造园手法,从而达到“移天缩地在君怀”的目的。后来乾隆帝也大量仿建了江南的名园胜景及等地的经典建筑,将各地的一些景观精粹纳入了这这座园林之内。

避暑山庄具有起伏的峦峰、幽静的山谷,有平坦的原野也有大小溪流和湖泊,几乎包含了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同时湖泊与平原南北纵深连成一片,山岭并列于西面、北面,自南而北略有怀抱之势坡度也由平缓而逐渐陡峭。

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后就一直处于荒废状态,后来清统治者在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不变的前提下,集中修复前文中提到的前山前湖区,并在昆明湖的沿岸加筑宫墙。修建后的清漪园改名颐和园,不再是行宫别院,而是增加了居住建筑比例成为统治者的长期居所。

众多的皇家园林在当时不仅成为统治者的皇权的象征,也为其生活提供了便利,那么皇家园林的“今生”又如何?具体分析一部中国园林史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正好是同呼吸,共命运。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中国园林大兴;国家动乱,经济衰退,中国园林停滞受难。

在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的今天,皇家园林的在上文提到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风格、造园技法等方面已经不会再变化,它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今日的辉煌。而对社会公众而言,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所有者的转变,由起初的皇室贵胄和少数富人逐渐变为现在主要的社会公众。皇家园林到如今逐渐形成了以公园为重点和亮点的城市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逐渐纳入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因此这些皇家园林除了保持原有历史与造园特色的同时,更有了新的、与其它公园一致的性质—公益性。中国传统的皇家园林无法容纳太多的公益性,但是历史是延续的,任何时代都不能孤立于自己的历史之外。因此现代皇家园林的尤其是公园的公益性表现在它应该为公众提供舒适、使其安全、健康、具有审美价值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一个能够缓解社会压力的地方,它应该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保生态。就像现在的颐和园、避暑山庄等大部分对游人开放,展现了现代公园的特色。这些皇家园林终将会走向公益化。

参考文献

1 程桂平.浅析中国园林的发展[J].福建热作科技,2003(1)

2 丁可,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J].湖南林业,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