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问题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问题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高职大学语文应明确课程定位、改革教学内容,并从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等方面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职大学语文教育 现状 应对办法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这是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故后一位网友的微博留言,读了之后,特别有感触,不知怎的,就想到了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

古往今来,汉语言文字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它承载着悠久厚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印记和骄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就要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传播推广达到新的广度,在国内外扩大而不是缩小其使用范围,增强其活力。

但是现实呢?孩子才进幼儿园就开始上英语兴趣班,小学、初中、高中,孩子没参加过英语培训班的寥寥可数;大学呢,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大学生进校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以后呢,评职称必考英语,最可笑的是学中文的评职称也必须得过英语这一关。……种种现状不用一一列举,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举国上下、全国人民对英语的深切关注度,但我们的母语呢?看看大学生们歪歪扭扭的汉字吧,听听报纸上、网络上那些生凑硬造的词语和句子吧,想想那些“很黄很暴力”的语言吧。独尊英语的双语教学不仅动摇了汉语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还高效地把政治课的效果归零。有良知、有责任的国民不应该觉得痛心吗?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维护汉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增强忧患意识,重视国人各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们。

推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体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我从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对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些浅见,更希望虽然现在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低潮,但低潮过去就是高潮。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语文的定位

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作用,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近些年来,争论激烈。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工具说。这种说法源自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一文中概括地指出:“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对于叶圣陶先生的上述观点,同样是著名语文教育家的吕叔湘先生深表赞同。

这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的延续,大学生应该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便于阅读艰深的理论书籍和撰写论文,即注重其“实用性”。尤其是现在大学生语文素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毕业论文错字连篇、句子都写不通等现象频频出现。于是有人呼吁:大学语文不应承载太多的教育责任,不能把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负载在一门课程上,“大学语文就像一辆载重卡车,它已经超载10倍、20倍了”。

2.人文说。认为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言学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做了《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的报告,主张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尤其是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许多人迷失了自我,历来被视为社会精英大学生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大学生用硫酸泼狗熊,甚至杀人等事件,更凸显了中国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因此众多学者主张大学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就是说,要求大学语文承担人文教育的功能。

3.素质说。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例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甚至还希望大学语文能够向学生介绍文化史、科技史、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识,认为“大学语文”主要的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在他们以后的一生中,会不断地积累学习,受用无穷。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也就等于提高了素质。

(二)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据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近1500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但教材建设中一个典型的问题是,不问优劣,教师出于职称评定等因素的考虑,自编教材给学生使用。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难让学生接受大学语文。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高中应试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但却很少有教材能够满足以上我们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推荐5―6种风格多样、高质量、不同层次的精品教材,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同情况自由选择。因为大学语文教材不但应该有序、有特点、重质量,在综合性大学与工科性大学间还应有所区别。我们期待着高质量、高品位的大学语文教材的面世,并能够以教材为蓝本实践我们大学语文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紧接着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相继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必选课。“语文”两个字,仿佛又以矫健之姿重新回到了高校的课堂上。但现实却是,很多有识之士发出了“拯救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功利时代的‘阑尾’?”的呼声,由此可见,对于“大学语文在高校受不受重视”这一问题,“原则性”的答案和“实际性”的回答截然对立。作为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思想政治课、英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大学语文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又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毋庸讳言,近几年,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真正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已经屈指可数了。

功利时代,实用至上。教育的急功近利,致使大学生们对于大学语文“想说爱你并不容易”。现实的就业压力让大学生们不得不信奉“外语、计算机,一个都不能少”。就业时,用人单位没有看“汉语等级证”的。大学语文被逼退到角落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教育部的一纸公文能否拯救大学语文于水火,能否扭转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的现状,尚属未知数。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应对办法

高职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宗旨日渐明晰,就业导向逐步凸显,职业能力成为所有能力的概括和统一。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意义。要使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相和谐,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看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工具性。

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教育部这样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当然也要注重它的工具性,二者不能偏废。尤其在高职教育中,我们更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因此高职语文需要我们在人文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出平衡点。

1.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十分必要。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职生的语文素质偏低,甚至对诸如请假条、申请书等实用文体的写作也时时出错,更别说毕业论文了。因此,巩固高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高职语文应该在充分发挥工具性的前提下,强化人文性。有人讽刺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这是毫无道理的。高中语文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语文的美和人文特性已经支离破碎,成为升学的工具。而大学语文所强调的人文性是在欣赏美文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性的完美,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健康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鲁迅先生所说的“立人”,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神成人”,其实都是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语文课程的,那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但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不能割裂开来看,正如于漪老师说的:“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理念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与时俱进的。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语文素养和精神世界双重的缺失,他们吃着快餐食品,看着漫画书,说着网络语言,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分的各种思潮,他们无所适从,我们的大学语文课要给他们以引导,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并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使学生汲取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转化。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和实现的途径。

既然时代赋予了大学语文厚重的历史责任,我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仅仅依靠一本纯粹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应当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现代社会就是人与人在不断交往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而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败。而语文学科的最直接性质是工具性,语文课程解决的就是在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中所出现的交际性(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培养具有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人交流,有得体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演讲和论辩的能力,有常用应用文书写作能力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为此,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看成是一个体系,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进行分科教学,分解大学语文所承载的各项功能。如开设“中国文学经典选读”、“世界名著名片赏析”等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设“普通话与口才训练”、“实用语言艺术”等课程,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和语言交际能力;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能力;开设“艺术欣赏”、“美学”等课程,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

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的特点。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举办演讲比赛、诗文朗诵比赛、辩论赛、应聘模拟竞赛等,规范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形象性、情感性,提高学生的口语表现力,让同学们在竞赛中感受母语的奇妙,从而热爱母语,主动学习母语,并以我们母语中蕴含的灿烂文化而骄傲自豪。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与理解大量饱含人文意蕴的经典文章,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通过写作实践,学生既可以掌握必要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又可以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听说训练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实现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包括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举办大型校园文化活动,达到引进高雅艺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的目的;创办具有特色的人文素质与艺术教育的刊物和网站,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终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课应该成为职业学院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掌握专业知识,养成独立工作能力,提高道德素养,增强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步青先生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课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作为数学家的苏步青说这样的话,足以证明语文的重要作用。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我真诚地希望大学语文课程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母语,能够让自己的观察、思维、感情具有深度,体会汉语的优雅。

参考文献:

[1]马庆株.坚持中国语文现代化的方向.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VOL12,(1).

[2]沈潜.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3]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教育与职业,2007.3,(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