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草台生出《罗汉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草台生出《罗汉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52年春,杨飞飞在丽都花园剧场主演了沪剧《罗汉钱》,受到广泛好评。她演的这个剧本,是由当时我所在的红旗沪剧团提供的。那时,我在这个团里当演员。

在同行的眼里,红旗沪剧团是个既无著名演员、又无专职编导、只能跑跑码头、连上海市区都进不了的“草台班子”。可就是如此一个草台班子,却生出了《罗汉钱》这样的名剧。

那是1951年的事。那年春天,苏州文联向红旗沪剧团推荐了一篇小说,请剧团考虑能否编成沪剧演出。这篇小说正是赵树理发表在《说说唱唱》上的《登记》,故事描写解放后一对农村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在与封建婚姻观念进行斗争之后,终于取得了胜利。演员们被小说动人的故事和流畅的文字深深吸引,大家当即决定改编。编写的任务,落在了蓝天蔚和我的身上。

我和蓝天蔚对《登记》作了研究,认为小说是通过对罗汉钱的描写,反映出新旧社会中人们在婚姻问题上的不同遭遇的。因此,以罗汉钱作为剧名似乎更为贴切。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很快拟成了编写提纲。

当时剧团演出分成日夜两场,剧目也不相同;演出场所十天半月就要换个地、挪个窝。我和蓝天蔚都是剧团负责人,我一边要忙于日常团务,一边还得上台演戏,剧本写作只能挤出时间、断断续续地进行。因此,《罗汉钱》的剧本初稿迟至当年秋天方才完成。

演员们对剧团的这出新戏非常关注,热情极高。在准备开排前,他们在定腔定调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想了很多点子、出了不少主意。比如老艺人陆莲宝提出可采用“阴阳血”、“夜夜游”、“吴江调”、“久闻调”、“金陵塔变调”等多种沪剧传统小曲牌来丰富该剧的曲调;为更为生动地表现北方农民采棉花的舞蹈,有人提议请舞蹈家孙培德帮助指导排练;又有人建议在表现农村结婚仪式时,可采用少男少女扭秧歌来表达欢欣鼓舞的场面。当时的红旗沪剧团既无导演,也无作曲、舞美设计等专职人员,这个戏是全靠着演员们的群策群力推上舞台的。

1951年10月中旬,沪剧《罗汉钱》首演于洋泾区义乐戏院,连演七天,日夜满座。戏院前台一位职工对我说:“我们平时日夜要演两个不同剧目,即便如此还不一定客满;《罗汉钱》上来就连演14场日夜满座,这是义乐戏院开业以来没有过的事啊!”洋泾区委宣传部的干部听到农民观众的反映,特来观看,看后感慨道:“这样一个小剧场,这样一个没有名气的小剧团,居然自己编演出这样一出有教育意义的新戏,我们没有想到、也没有重视啊!”他们立即邀剧团到区委大礼堂演出。《罗汉钱》首演打响,剧团上下兴高采烈,欣喜万分。

1952年春节过后,“红旗”进入上海沪东工人俱乐部劳动公园剧场演出。起初,剧场方面对我们这个草台班子仅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当看完《罗汉钱》等戏之后,马上改变了看法。在剧院和剧团联合召开的座谈会上,一位剧场负责人说:“看到你们进来时,男男女女一人一只‘百叶结’(铺盖),简直像是一群难民。我们不禁怀疑――这样的剧团来演出,来事伐(能行吗)?看到你们演出时的认真劲头,哪怕是一个没有一句台词的群众角色都极为投入。看到像《罗汉钱》这样优秀的新戏,我们的看法马上扭转过来啦!”接着,上海《亦报》详细介绍了“红旗”艰苦创业和编演《罗汉钱》的情况。

当时上海六大沪剧团之一的勤艺沪剧团的主要演员丁国斌看了《罗汉钱》,马上向“红旗”提出,希望将《罗汉钱》供给“勤艺”排演。“红旗”欣然同意了。“勤艺”由穆尼任导演,由杨飞飞饰小飞娥,于1952年春在丽都花园剧场演出。

“红旗”的《罗汉钱》则在南汇周浦剧场演出。当时的周浦正在开河,为此“红旗”停演日场,全团出动参加开河劳动。河工们见到演员们,纷纷欢呼:“小飞娥来了!”、“艾艾、燕燕来了!”“欢迎大家唱一个!”霎时工地一片欢腾。南汇县委宣传部邀请“红旗”去县中山堂演出《罗汉钱》,再将剧团送往大团、新场等乡镇演出。之后,剧团还去南翔嘉定、常熟、无锡等地演出,均受到当地热烈欢迎。

不久后,上海工人文化宫邀请“红旗”参加浦东工人俱乐部的开幕典礼,并演出《罗汉钱》。接着“红旗”又应邀去了川沙,一个月内演遍川沙各个乡镇,然而又去松江、金山……

此时,上海沪剧团同样根据《登记》改编成为沪剧,剧名亦称《罗汉钱》,并赴京参加全国戏曲会演,得到许多奖项。这是沪剧界的大喜事,我们“红旗”上下都感到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