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妩媚青山 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是学习和把握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不仅仅需要从微观的诗歌本身特质去理解,还需要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去把握诗歌中的情景关系,这样在宏观背景和微观特质中就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关键词:诗歌 情景关系 知人论世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词人把把自己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抱负中形成的个人感情投射于诗歌书写对象青山之上,青山则由本无情变有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辛弃疾一语道破了诗歌中情景关系特质和欣赏方法的切入点。
诗歌,是诗人所写,是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特定的诗人所写。理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就像《孟子・万章下》中所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每一个诗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特定时代产生出特定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及呈现特定的艺术面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正是唐代这个封建社会的鼎盛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其盛让人无比骄傲和豪迈,其衰也让人无比的难过和伤悲,才产生了以抒情为主的唐诗。宋朝是一个外患特别严重的朝代,内忧外患的宋人思考人生的困境,思考时代的困境,主理成了宋诗的主要特征,时代影响了宋诗的情景面貌。
人是社会的人,也是个体的人,在诗歌的情景描绘中将会留下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理想抱负的痕迹。中国自古就有“诗言志”之说。《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诗大序》中则说得更清楚明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既然源于诗人的心志性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理想抱负就必将影响诗歌的情景关系。南宋词人辛弃疾有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情壮志,曾经有过 “于上万人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壮举,南宋朝廷却弃之不用。辛弃疾无奈转战词坛,把自我一生英雄豪杰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叙述在词作之中,一生的作品就是他的一生的再现。“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如笑林”(辛弃疾《鹧鸪天》)。辛词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罕见的军事景观,这些都和辛弃疾英雄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不仅仅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去把握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我们还需从微观的诗歌本身特质去理解诗歌的情景关系。 “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诗歌作为抒情性作品,感情就是诗歌的生命。但诗歌不是简单地抒情,它往往借助景物描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这就是诗歌中的两个要素:情和景,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这两个要素在诗歌中不是各自为政,而是互相融合,“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诗歌,就是诗人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的有机融合。一方面,眼中之景引发诗人心中之情,“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是春天的万象更新引发了诗人心中的喜悦,同样秋天的万物萧条也引发了诗人的悲伤。另一方面,诗人心中之情也可以投射于眼前之景之上,“诗豪”刘禹锡虽然一生屡遭贬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但为人豪迈而乐观,见秋不悲,发出和别的诗人不一样的秋日宣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掌握了诗人眼中所见之景和心中之情的关系,只是诗歌微观情景关系掌握的第一步,这还远远不够。优秀的诗人不仅仅是见眼前之所实见之景,还有心中之所虚想之景,诗歌就在实见之景虚想之景形成一个虚实相生的诗歌世界,从而开拓出一个韵味无穷的诗歌世界。按照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的阐释: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想象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想象而产生的对诗歌欣赏和感悟。柳永的代表作,被誉为 “宋金十大曲”的《雨霖铃》,其实眼前之所实见之景是两人在长亭依依惜别,但柳永不仅仅写了离别之时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舍难分,更畅想了离别之后心中之所虚想之景“良辰好景虚设”的冷冷清清。实景中的离别难和虚景中的相思苦两相辉映,更衬托出两人的情深意浓。
我国三千多年的诗歌人们世世代代熟记于心,传唱不已。除了诗歌语言优美,好读、好听、好看之外,还有诗歌无穷的韵味让千百年来人们与之发生理解、共鸣和创造。 “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谢榛语)。我们在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理解和欣赏还将创造出全新的作品,体会到诗歌的无穷魅力,“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谭献《复堂词录序》)。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来是用来描述爱情中两心眷眷两情依依,后世的人们常常用来歌颂老师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已经发掘出了诗歌的新意义。
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是学习和把握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不仅仅是从微观的诗歌的本身特质去理解,还需要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去把握诗歌中的情景关系,这样在宏观和微观中就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
[2]《美学三书》李泽厚 安微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
[3]《文论通说》张方著 学苑出版社2003年7月
[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
作者简介:李茂丽(1977.8-),重庆垫江人,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大学语文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