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制造业外包发展研究的一个文献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制造业外包发展研究的一个文献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外包产业成为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下承接国际外包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产业的升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于学者的研究,分析中国制造业外包发展研究情况,分析各种研究成果的价值所在,为以后更好、更全面的分析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将采用何种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使中国制造业通过外包更好的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制造业 外包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国际分工格局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即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业内分工,而今又发展到产品内分工。这也就意味着在全球以生产工序为依托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制造业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观察,在产品内分工的格局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各个生产工序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承担着某种产品生产链条上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以及销售等。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全球价值链的加长,为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外包的出现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外包发展的文献进行综述,能够为更好的研究中国制造业外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能够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不断的加长的基础上,更好的承接国际外包业务。

1.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 Chain, GVC)。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格里芬等人的理论没有摆脱商品这一概念的局限,并没有突出强调在价值链上运营的企业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方面的重要性。直到2001年,格里芬和该领域研究者在《IDSBulletin》杂志上推出了一期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特刊--《价值链的价值》(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过程,认为应把商品和服务贸易看成治理体系,而理解价值链的运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参与到价值链并获得必要技术能力和服务支持的过程。这份特刊在全球价值链研究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升级,指的是价值链之中或尚未嵌入的企业通过嵌入价值链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从而提高竞争力,进入到增加值更高的活动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这样描述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机制:“全球价值链扩散功能和工艺流程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了改善各种能力的机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企业集群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其融入更广泛的系统中去。这就要求有步骤地采取行动,使企业治理达到世界水准。另外,还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创新和学习获得必要的技术能力。鉴于未来获得市场进入和先进技术的前景,上述努力是值得的。”实际上,无论是采购者还是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为了进入国际市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必须获得初始技术能力。当地企业一旦进入全球价值链,由供应联系所引发的学习效应就会出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以改善其技术能力,为价值链升级做好必要的准备。

2.关于中国制造业外包发展的研究

随着外包业务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心的是服务外包,所以对制造业外包的界定还不存在,但是与其相关的概念学者们还是给予了描述。张为付(2005)从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的基础和机理,指出国际产业资本将向具有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集聚。吴解生(2005)积极评价了大规模的产业吸纳对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作用,认为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积极吸纳将在较长时期内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他同时指出“中国多年来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强劲吸纳主要得益于以劳工成本优势为基础的区位优势”,但同时也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面临挑战,并非“不可动摇”。赵张耀和汪斌(2005)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了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生产组织体系的影响,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雁阵”发展模式的“龙型”发展模式,换句话说,“当代的国际产业转移同时发生于多个不同层次的国家间,表现为各个不同层次国家在同一产业不同工序上的联动式发展”。

Freestra和Hanson(2003)建立了一个国际外包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加工贸易,对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产权与控制权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外资在中国进行的加工贸易倾向于这样一种管理制度安排外方拥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所有权,而中方负责投入品的采购。刘志彪(2005)也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走‘国际代工’的道路,是一种内生性的自然选择”,“‘国际代工’方式是中国企业最佳的低成本学习途径”。隆国强(2003)通过调研认为“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江霈和王述英(2005)认为“对生产、销售环节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的分离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节约,是诱导厂商选择外包生产模式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到中国加工制造业,他们认为“外包生产模式当中的上下游厂商都是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选择最适宜自己的产业位置,他们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同时指出对于那些本身不具备资本、技术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而言,从事专业代工生产是符合实际的理性选择;对于那些有一定实力的中国企业来说,应着力于代工生产本身层次的提升。刘志彪 (2005)也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走‘国际代工’的道路,是一种内生性的自然选择”,“‘国际代工’方式是中国企业最佳的低成本学习途径”。谢伟(2005)认为“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有助于我国突破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天花板’现象”,而加工贸易是技术学习的机制之一。隆国强(2003)通过调研认为 “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结

通过文献探析,发现对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在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分工的不断加强而在不断的增加,但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对于价值加长的原因以及企业在价值链中如何发展进行了研究,没有针对如何利用价值链已经加长这一结果去进一步分析企业分工的特定模式-外包。同时,当前大部分学者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外包主要基于对外包的现状以及发展进行的探讨,但却没有分析何种外包模式更适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希望基于本文章的分析论述,能够为后来学者对于模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许统生,陈瑾,薛志韵.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11(7):15-20.

[2] 刘海云,唐玲. 国际外包的生产率效应及行业差异[J].中国工业经济.2009(8):78-80.

[3] 鲍晓华,张莉.中国制造业外包的水平的测度[J]. 统计研究.2011(4):25-31.

[4] 徐毅,张二震. 外包与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 经济研究.2008(1):103-113.

[5] 詹宇波,张卉. 修正的E-G指数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度量[J]. 东岳论丛.2010(2):50-55.

作者简介:张秋平,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博士在读,主要研究:中国外向型产业、FDI。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