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沟通预防团队冲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沟通预防团队冲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具有破坏性的冲突大多源自更深层次:不同团队成员的行事风格互不相容,而这种不同又是缘于性格、行业、种族、性别和年龄等诸多因素。应对这类冲突的常规做法是,真正发生争执时再行调解,抑或等到真正出现问题时再去解决。但这种做法经常失败,因为采取措施前负面情绪积累太久,积怨已深,难以消除,也很难再重建信任。

预先留出时间进行这样的对话交流似乎有些麻烦,但我们发现,无论是新组建的团队还是老团队,高管团队或一线团队,若要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合作进行大量工作,这样的投入都是值得的。要发起这样的讨论,领导者不必接受特别训练。事实上我们发现,对于管理者而言,掌握这些预防冲突的技巧比事后调解冲突要容易得多。

我们提出了5个方面的对话,其中不仅仅只是“让别人了解你”这种性质的闲聊,必须有个恰当的开端。首先第一点似乎不言自明:确保全体团队成员参与,阐明发起讨论的原因。领导者可以说:“团队合作中,合作对象的行事风格可能与你不同。趁现在还没有工作压力,我们先来探讨这些差异,防止以后引起出乎意料的麻烦,在不合适的时候引发冲突,影响工作效率。”要解释清楚,这种讨论关注的是工作过程,不是工作内容。

领导者作为讨论的主导人,要保证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舒适的节奏进行分享,并且指导参与者互相提出不含评判意味的追问。鼓励每个人用“对我来说”句式开始自己的陈述,用“对你来说?”的句式向别人提出问题。接下来我们依次展开5种讨论。

外在:排斥异己

人们惯于根据短暂的接触对同事的性格、能力或状态作出草率评判(特别是负面评判)。纳里尼・安巴迪和罗伯特・罗森塔尔在哈佛开展的研究中,这种作为评判依据的短暂接触叫做行为的“薄片”。而作出草率评判这种反应,往往是由人与人展现自己的方式差异引起的。我们下意识地回应他人外表、动作、衣着、声调和自我表述中传达的信息。

讨论这个主题,目的是帮助团队成员思考:自己希望别人怎样看待自己,以及别人实际上如何看待自己。一个很好的起点是,讨论团队成员各自认为“身份”是由何种因素决定。一些人非常重视与工作相关的特征,如经验、人脉和职业背景。另一些人则认为身份与人口统计学信息有关,如年龄、性别、国籍和教育。如果某位团队成员强调不恰当的资质,选择不合适的人格面具,乃至穿着打扮不合文化,都会很快被同事疏远。比如说,一名高管从银行业转到广告公司,就碰到了这种冲突。一次团队讨论时,一位同事告诉他:“这儿平时的着装风格是商务休闲。你一直穿西装打领带,就好像你觉得自己很特别,这样就产生了距离感。”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家重型机械制造公司的董事会来了一位女性设计师。她衣着艳丽,自我介绍时引用了两个典故,让其他崇尚务实的同事觉得她重视形式多于实质,所以她就会受到排斥。

某全球食品集团的例子可以说明预先讨论各自观念的价值。该集团为有前途的年轻高管开展了领导力发展轮岗项目,使较为年长的分公司高管感到不满,特别是澳大利亚分公司。这家分公司的当地团队已经形成了一种“埋头工作,不要张扬”的怪异风气,对待每位踌躇满志的MBA毕业的领导都是消极忍受,直到他/她任期结束。但有一位新来的管理者在任期开始时就组织团队进行了5次谈话,消除了团队中消极的先入之见,与团队成员建立了更为高效的关系,远胜前几任管理者。

举止:行为误判

多样化的团队中,行为习惯相冲突往往会引起麻烦。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个动作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加深刻板印象,使人们彼此疏远,并阻碍交流。

身体边界常常是问题多发区。例如法国退役足球选手蒂埃里・亨利在电视节目中担当评论员,碰到一则惊人的突发新闻时用手拍了另一位英国男性同事的大腿,引发媒体热议。这种接触在法国文化中是可以接受的,但在英国足球这样的纯爷们儿世界,对于电视演播室的同事而言就太过分了。我们还遇到过一位性格内向、容易焦虑的管理者,他的一个同事外向合群,使他很不舒服:他们对恰当交际距离的期望相差甚远。“我跟他一起在站桌旁边喝咖啡,”这位内向的管理者回忆道,“我们真的是绕着桌子转起了圈。他要凑近我,而我总要尝试和他保持安全距离。”

时间观念不同也会引发矛盾。即使是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部门,人们对守时的重视和对其他人日程安排的尊重程度也大相径庭。更广泛地讲,保持项目按计划进展,按时完成阶段性目标,对于一些人来说是首要的,而另一部分人可能更看重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应对的能力。例如,北欧一家机械工业公司的顶级高管团队频现紧张气氛。非北欧裔高管认为北欧同事缺乏紧迫感,为此深感失望,并直白地表示不满,自然惹得北欧裔管理者不高兴。最后,团队就此展开了讨论,为会议时间设立了新规则。但若能预先沟通,他们原本不用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团队成员的自主性程度不同,也可能造成问题。例如男性或来自崇尚个人主义的企业和民族文化的高管,常常自然而然地主动接手特别任务或承担额外的责任,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责任、能力和自信的表现。但这种行为可能会被他人看作是高调、肤浅、有失体面的自我推销。与为团队做出个人贡献相对的是帮助同事,同事间应当互相帮助到何种程度,不同的人想法可能截然不同。例如一个软件工程师团队中,一部分成员在给予同伴帮助方面很有选择性,而其他人则是有求必应,由此出现了问题。花更多时间帮助别人的成员开始感到不满,而且觉得自己处于不利位置,因为帮助别人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工作。预先在团队中对这些方面设立行为规范,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对立情绪,是很重要的。

言谈:语言区分人

交流方式有多个维度――人们选择用来表达自己的话语,对直白、幽默、停顿和打断的容忍程度,诸如此类――误解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如果团队成员各自母语不同,来自这方面的挑战甚至更为严峻。但即使所有人都熟练掌握同一门语言,各自表达自己的方式也可能相去甚远。例如,语境、文化和其他因素不同,“是的、行”的意思可能是“大概吧”、“试试看”乃至“不可能”。我们合作过的一家欧洲软件公司中,两位高管吵得不可开交,用其中一人的话说,原因是“不守信用”。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一方认为是切实保证的言辞,对另一方而言只是表达期望而已。

有时候,即使是值得称道的组织目标也可能造成不良沟通。例如公司提倡积极文化,可能导致员工不愿意或害怕面对挑战和批评。某快速消费品公司的营销总监告诉我们:“你不能对别人的想法持否定态度。你心里想着‘我觉得没什么用’,嘴上说出来的却是‘对,这主意特别好’。”

预先讨论应当直白到何种程度为宜,可以就明确表态或否定别人这些方面制定准则。德国一家投资银行的顶级高管团队,一直由几个主见很强的顾问主导,后来采用了“四句话”原则,限制每个人在会议中的发言,以此鼓励大家轮流发言,并让较为矜持的成员有机会说话。美国喜力的董事会成员用玩具小马摆在会议桌上,实现同样的目的:如果你说话时有人把小马放倒,你就知道自己没必要再说了,该继续下一件事了。

思考:换用不同的思维方式

团队冲突的最主要来源或许是成员对自己手头工作的想法。每个人性格与经历不同,留意的信号也不同,因此解决问题和作决定的方式各自不同,可能导致相互误解。美国一家服装公司的高管提到:“我们团队里有些人崇尚先做再说,有些人看重分析,双方之间常有矛盾。”

我们在荷兰某消费品公司发现一个新产品团队里出现了这种状况。团队成员的认知方式大为不同,特别是分析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针锋相对。项目管理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发起了有关轮流领导项目的讨论,让团队需求与领导者思维方式相匹配。在偏重创意的概念设计阶段由思维自由的人担任领导者,注重细节的分析型成员则负责评估、组织和执行阶段。如此一来,全体成员都能明白不同思维方式的价值。

团队还需要就容忍风险和转移重点的程度达成一致。这里有个鲜明的例子:在一个由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生物技术团队里,科研人员乐于进行实验,将失败当作探索过程的一部分,认为不断追求技术突破是有价值的,不考虑时间跨度和商业应用的潜力。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由于他们受到的科研训练使然,但却招致了团队中其他受过MBA培训的同伴的不满。管理人员追求结果的可预测性,倾向于将无法达到预期的项目叫停。为了让团队成员在这个分歧上达成一致,讨论主导者让他们进行不同角色扮演,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

情感:记录情绪

团队成员各自的情感强度、在团队中表达热情的方式,以及面对不同意见和冲突时控制情绪的方式,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有时候过度热情会让同事难以接受,或者引起怀疑。我们遇到过一家物流公司里某位性格外向的CMO,她自认为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得越热情,团队给出的反响就会越热烈。但她那种自卖自夸的方式对于性格内向务实的CEO而言太过头了。每次CMO一激动,CEO就批评她的提案。另一个极端则是强烈的负面情绪,尤其是明显地表露愤怒,会让同事感到苦恼或畏惧。

负面情感可能是个敏感话题,讨论时从团队成员习惯的语境开始逐渐深入到个人层面会比较容易。例如,我们在一家建筑公司发起的一次讨论中,一位高管告诉其他同事,在他以前的公司“大喊大叫很常见”,不过他想纠正这种习惯。他告诉我们,把这件事说出来是为了让自己“始终坦诚”地实现目的。

初期讨论不仅要谈及随意发泄情绪带来的风险,还要讨论保持缄默的危害。通过回避、讽刺和私下抱怨来间接表达愤怒或不满的倾向,与突然发脾气、威吓同样具有破坏性。要通过公开的询问和讨论,找到团队成员不愿参与的原因,并探讨可以有效表达反对意见的方式。

预先化解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冲突,防患于未然,带来的益处无可估量。目前我们发现的好处有:团队成员参与度更高,创造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更明智的决策。一位管理者说:“我们还是各自持有不同意见,但不再彼此敌对,而且能真正感受到其他人贡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