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浑圆厚重话唐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商周时期出现瓷器至唐代已经历了220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瓷器制作也逐渐成熟起来。唐代是陶器和瓷器一个重要的分界岭,这个时期的瓷器已经趋于成熟。唐代的瓷器窑从原始的陶窑真正的转变成瓷窑,完全脱离了陶窑的结构,窑温也大幅度提升,这个时期的窑温最高可达到1200多度,瓷胎质地坚硬,瓷土洗练精细,瓷化程度很高。
唐代自高祖李渊立国至结束历经了28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国祚传至太宗李世民的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贞观之治”的诸多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武后时期虽然经过了一些动荡,但国力并未受到影响;至玄宗李隆基时期国力进一步加强,成就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唐代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诸多领域得到长足发展。瓷器的烧制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个时期各地的瓷器窑口如雨后春笋呈遍地开花之势,四大名窑已具雏形。主要有两大派系,北方以邢窑、定窑为代表,主要烧制白瓷、黄釉瓷、酱釉、黑釉瓷为主。南方主要有越窑、长沙窑,越窑以烧制青釉瓷器为主,极富盛名,因而有“南青北白”之说。长沙窑主要烧制釉下褐彩、绿彩和贴塑的黄釉为主。
邢窑在今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古称邢州,故而得名。定窑在河北保定曲阳县,古称定州,故而得名。越窑在浙江绍兴一带,春秋时期为古越国,至唐代称越州,因而得名。长沙窑今在湖南长沙市一带。唐代瓷器被收藏界称之为“高古瓷”,以浑圆厚重古朴大气而著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唐代瓷器以罐、碗、执壶、炉、注子、托盏等为主,釉色以单色釉为主,其中有白、黄、酱、黑、青、釉下褐彩、三彩等。唐代的瓷器瓷胎较为致密,瓷胎坚硬,瓷化程度高。尤其是一些精品与宋代官窑器相比毫不逊色,唐代瓷器以民用品为最多,胎骨呈灰白、青灰或者红褐色。大部分器物上饰以化妆土,这种化妆土其实就是一种精细的瓷浆,这种瓷土浆比瓷器胎骨要细密,把这种化妆土浸沾在器物之上,很好的弥合了胎骨的缝隙,这样不仅大量的节省了釉料,而且还达到了美观的效果。一般在胎釉的结合部均可以观察的这种痕迹,这是唐代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唐代瓷器的制作也采用粉碎、筛检、淘洗、水浸、堆腐、碾压、揉搓、拉坯、立坯、成型等工艺,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筛目较大,瓷土还不能达到十分精细的程度,所以胎骨还显得有些粗糙,陶土颗粒比较大,胎体比较厚重,烧制成型后有一种古朴粗犷之美。
唐代瓷器大多采用沾釉和荡釉工艺,器物内侧满施釉,外侧施釉一般不到底,也称之为半施釉。因入窑高温焙烧时,釉面液态化,大多有流动的痕迹,我们收藏界称之为“滴泪痕”,由于这个时期的瓷器采用了饰用化妆土的工艺,有的器物釉面和胎骨结合的不甚紧密,所以一些器物有比较严重的剥釉现象,尤其是黄釉和绿釉的器物尤为明显。唐代瓷器的胎骨远不及宋代致密,胎骨分子空隙较大,在烧制过程中胎骨的吸附性很强,釉料之中气泡大多被吸收,所以烧制成型的器物釉面气泡很少见,釉面肥厚的器物开片比较多见。
唐代瓷器大多采用支烧技法,有三点支丁、五点支丁或者多点支丁,这种烧造技法适合大批量生产,而且工艺比较简单,成本低。大型器物采用立烧,只有少量的皇家贡品才使用钵烧。这个时期的器物大多口部为圆唇,丰肩深腹,胎体厚重,平底微内凹。收藏界有的称这种足底为“饼形足”或者“假圈足”。一般来说唐代早期的碗、盘、瓶、执壶等器物底部都是饼形足,“饼形足”顾名思义,足底似饼而得名。通俗的讲就是实心底,不挖足。底部微凹的这种工艺,是避免器物放置案上产生倾斜,起到更加稳固的作用。罐一般都是平底,底部也是微微内凹,这是唐代瓷器共有的特征,也是鉴别唐代瓷器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唐代中晚期器物底部开始出现挖足工艺,但是足圈比较宽,我们收藏界都称之为“璧形底”,因形似玉璧而得名。至唐五代时期盘碗的底部足圈开始变窄,与宋代瓷器形状十分相近。
下面我们就以实物为例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唐代黄釉深腹碗:敞口圆唇,深腹,饼形足,底部微内凹。内满施釉,碗心有三点支丁痕,有明显的剥釉现象。外侧半施釉,胎釉结合部有白色化妆土痕。(图1、图2、图3、图4:唐代黄釉深腹碗)
唐代黄釉碗:敞口圆唇,直腹,饼形足。内侧满施釉,碗心有三点支丁痕,外侧施釉不到底,口棱部有明显的剥釉痕迹,腹外侧胎釉结合部有白色化妆土痕。(图5、图6、图7:唐代黄釉碗)
唐代黄釉罐:敞口圆唇,束颈,溜肩弧腹,平底微内凹。罐内侧满施釉,外侧半施釉,胎骨呈红褐色,胎釉结合部有白色化妆土痕。(图8、图9、图10:唐代黄釉罐)
唐代长沙窑黄釉褐彩执壶:敞口折沿圆唇,短颈,丰肩圆腹,假圈足,底部微内凹。短流口,对侧小执柄,肩上有双系。内侧满施釉,外侧施釉不到底。腹部贴塑,釉下点褐彩。(图11:唐代长沙窑黄釉褐彩执壶)
唐代黑褐釉执壶:喇叭口圆唇,短颈,丰肩直腹,饼形足,底部微内凹。肩上短流口,对侧小执柄。内侧满施釉,外侧施釉不到底。(图12:唐代黑褐釉执壶)
唐代青釉莲纹托盏:上面盏碗,敞口圆唇,深腹,平底微内凹。内外侧满施釉,足底露胎,仰莲纹。下面盏托呈亚腰形,盘形托,喇叭状高足,覆莲纹。通体施青绿釉,釉色温润肥厚。(图13:唐代青釉莲纹托盏)
唐代三彩三足炉:敞口折沿,圆唇短颈,丰肩圆腹,圜底。上饰黄、白、绿三彩釉,内侧未施釉,外侧半施釉,有流布痕,胎釉结合部有化妆土痕。底部三个兽形足,呈品字形分布。(图14:唐代三彩三足炉)
唐代青釉碗:敞口圆唇,厚沿,斜腹,璧形底。碗内侧满施釉,碗心三点支丁痕,外侧半施釉,胎釉结合部有白色化妆土,釉面有泪滴痕,唇部有剥釉现象,青灰色胎骨。(图15、图16、图17:唐代青釉碗)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政治比较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劲,百姓富足,故而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说,国家相对稳定。富裕的生活,充足的营养,使人们的身体都比较丰满强健,所以唐朝人以肥为美,因而这些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的反映在瓷器制作方面。总体而言:唐代瓷器,器型丰满圆润,少棱角,厚重古朴,釉水肥厚。唐代是中国瓷器史单色釉辉煌成熟的时代,因其崇尚佛教,有的瓷器压印莲纹,尤其是官作瓷器比较多见。这些器物主要是寺庙或者佛堂中用来供奉祭祀之用,也有少量用于生活之中。譬如青瓷莲纹托盏,这种器物大多为官家所用,制作精美,工艺考究,堪与宋代官窑器媲美。
唐代瓷器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今传世的藏品大多是生坑器,由于长期埋于地下,受土壤中酸和碱的腐蚀,其釉表有一种亚光的包浆,但是这种亚光有一种温润之感,暗而不僵,和现代人为用酸腐蚀的大不相同。唐瓷人称高古瓷,前些年人们都热衷追捧明清瓷,唐瓷很少有人问津,近些年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瓷越来越受到藏友的喜爱,其价值也不断攀升。其实纤巧精细是一种美,浑圆厚重也同样也是一种美。唐瓷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曾经辉煌的时代,一个曾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强盛的大唐帝国和她那些不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