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方圆结合,古逸浑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方圆结合,古逸浑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隶书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秦代时已普遍流行于民间,它在民间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西汉末期和东汉时期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隶书形体由长方趋向宽扁,由纵势转向横势,笔画已趋工整,拨挑也更为完美,而点画俯仰呼应使隶书的艺术性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最能代表隶书成就的就是东汉碑刻。东汉盛行立碑刻石的风气,碑本身就是一件石刻艺术品,碑的重要部分碑文,要和碑构成完美的艺术形式,因此当时人们特别注重书法。东汉碑刻隶书,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1)字形比较方正,法度严谨,波磔分明;(2)书写比较随意自然,法度不十分严谨,有放纵不羁的趣味。《西狭颂》和《张迁碑》同属于前者,它们有倾向古朴雄强的风格,刀刻的效果明显,笔画呈现方棱,转折崭齐,结体方正。近人蒋文光评《西狭颂》云:“结字方整挺健,端庄稳重,以及行气整肃的特点,与《张迁碑》相近。”可以看出《张迁碑》与《西狭颂》有着许多的联系,《张迁碑》源于《西狭颂》。

一、《西狭颂》

1.《西狭颂》的历史背景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此为摩崖刻石,在甘肃成县天井山上,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年)六月,刻石内容为歌颂李翕治理西狭阁道(即栈道)的政绩。李翕,字伯都,汉阳(治所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河阳(故城在今甘肃省静宁县南)人。郡之西狭为通往巴蜀之要道,阁道狭窄,车骑不能畅行,碑文写道:

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厄窄促迫,财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颠覆随坠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栗。君践其险,若涉渊冰。

李翕乃亲临视察,并命属官李瑾、仇审等率工徒凿除巨石路障,削高就低,平夷正曲而拓展之,遂成往来通达。武都郡远吕国等特勒石作颂,以纪李翕之政绩。武都郡太守李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交通专家。他在做黾池县令的时期,就率领民工开通过道路。相传天降五瑞,《五瑞图》描述的就是此事。开通西狭道路的前一年,他在汉中任职时,曾率领当地的民众在略阳嘉陵江边的悬崖上凿石架木,修起阁道,以济行人。当地百姓也曾为他立了碑,就是“三颂”中的《M阁颂》。

《西狭颂》高290厘米,宽198厘米,22行,行20字。字方整,一寸二三见方,首尾不缺一字。因摩崖上部刻有篆额“惠安西表”四篆字,故有称之为“惠安西表”。右侧岩壁,刻有黾池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甘露、木连理五瑞。画法飞动并加题字,其隶书题字似与《西狭颂》同出一手,古朴方整。另外,图下方有“五官掾上禄上官正”等12人题名。《五瑞图》是对《西狭颂》的形象补充,二者联系起来看,图文相应,虚实相生,是东汉摩崖石刻艺术中图文并茂的佳篇奇构。

《西狭颂》由仇靖所作并书写,《隶续》云:“西狭颂题名,其仇靖字汉德书文者,挥翰遗词皆斯人也。”碑文末刻有“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开创书家落款之先例。仇靖,字汉德,是地位很低的官府小吏。“下辨”是当时的道名,相当于县,属武都郡,在今成县西同谷一带。

2.西狭颂的风格特征分析

《西狭颂》为著名的汉刻石之一,清杨守敬评此碑云:“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康有为评为:“疏宕。”《西狭颂》隶法简淡古质,浑然天成,为后世书家所重。此刻石那浑穆的气象,开张的架势,遒劲的笔力,无不体现出了汉人博大的胸襟。碑中结字宽博疏朗,每一个字都充满四周,方朔评云:“字大纵横不过三寸,宽博遒古。”

隶书以横取势,虽在碑中表现得很明显,可是直里拔起的雄伟气息,却占据着相当的优势。此碑用笔方圆兼施,运笔多趋于圆熟便利,极富变化,且带篆意,行气整肃,章法茂密,其笔致挥洒自如,峻逸豪放,宏伟壮观的气魄,结字方整挺健,端庄稳重,以及行气整肃的特点与《张迁碑》相近。

如果仔细观赏,不难看出《西狭颂》有的字略省波迭捺笔有波横画平无波,运笔多趋圆熟便宜,有趋向魏、晋新隶(即真书)的发展迹象,梁启超评云:“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此碑虽属汉隶作品,可是字形结构则篆隶兼有,亦可以说带有较多的篆意,然而此碑毕竟还是隶书,因此它仍然带有更多隶书的特点,如其撇、点、捺和横画的蚕头雁尾,以及用笔破圆为方等,就足以说明它仍以隶书占据绝对的优势。故这一篇刻石文字,可以说是上承秦篆下启新隶的代表作品。通篇行气整齐,章法茂密古逸浑穆宏伟壮观,近人佘雪曼评《西狭颂》说:“其艺术特点,是庄严浑穆,天骨开张,有博大真人气象。”更可贵的是,在以隶为主兼有篆意的整个作品中,由于搭配合理,整体不仅无生硬拼合之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古意盎然之美。此碑的风格可用清末隶书大家杨岘的话来概括,有着“古而肆,虚而和”的特色,说“古”是因为此碑字体不但带有篆意,而且还方拙得不肯完全俯就隶书的以横取势;说它“肆”是因为此碑运笔结构很恣肆随意,难以用寻常隶书的规矩来束缚它;说它“虚”是因为此碑结字宽展自在;说它“和”是因为此碑字态极其舒缓从容,没有一丝一毫的窘急之态。真是耐人寻味的佳作,它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说它是隶书的杰作,一点也不过分,它的妙处不在于结构造型,而在于线条的处理上,同一般的汉隶有很大的不同,用笔是一种削中带切的手法,慢慢带出浮雕的感觉,充满了野性的诡异色彩。作品朴实自然,不带丝毫表现欲,却又天性流露,这就是《西狭颂》与众不同的气质所在,《西狭颂》完全是一派乡村田野气息。

二、《张迁碑》

1.《张迁碑》的历史背景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又名《张迁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明初出土。原在山东东平(今山东东省平县)州学,今存山东泰山岱庙。隶书,碑阳15行,行42字;碑阴题名3列,上两列19行,下列3行,刻捐钱人题名及钱数。高314厘米,宽106厘米,篆额12字。清方朔云:“碑额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书中缪篆。”汉碑额作风多样,以《张迁碑》篆额最为有特色,其结体宽扁,布局密集穿插,颇有法无定法之感。碑主人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今河南省宁陵县境)人。曾任谷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令。此碑系故吏韦萌等为颂扬张迁功绩而立。

2.《张迁碑》的风格特征分析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极高,多为后人效仿,明王世贞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张迁碑》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更具风采。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与东汉其他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行笔阔笔直书,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使得线条极具抒情性。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画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此碑在线条的构成上强调积点成线,使每个点步步为营,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

其线条的组合规律别具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粗细相间,变化微妙。在《张迁碑》中,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地醒目强烈,且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粗线条显得粗犷有力,厚实奔放,细线条显得含蓄深沉,内敛雄浑。在整体上一般以较长的粗线条为主,较短的细线条为辅,然两者相辅相成,极为自然。

二、直曲结合,方劲沉着。《张迁碑》的线条多平直朴实,沉着痛快,方折意味浓厚。清孙承泽评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不过,在平直的线条为主的情况下,也结合一些圆转的笔调。如作品中的“一波三折”以及转折处的一笔带过就很明显。但两者相互并存,变化也就显得非常细微。

《张迁碑》的结构布局也颇有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扁平匀称,端庄大方。此碑在体态上多取横势,字形以扁平为主,同时以长、方为辅,风貌古朴。在横向上比较开张,纵向上则较为收敛,而长和方的体态则是根据笔画的繁简而产生的,在整体布局上,起着协调变化的作用。

二、错综揖让,生动丰富。每个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非常谐和,讲究相互交错穿插,使每个部分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变化极为丰富。

三、复杂的空间对比。由于线条之间的穿插组合,《张迁碑》中的空间分割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对比也就异常地强烈;它有多种形式存在,如“兴”字的左右对称,“为”字的上紧下松,“善”字的上松下紧,“铭”字的左疏右密,“勋”字的左密右疏等等,真正做到密不容针、疏可走马,使矛盾得以调和,可见其空间对比是较为丰富多彩的。

三、《西狭颂》与《张迁碑》的比较

《张迁碑》是碑刻隶书,而《西狭颂》是摩崖石刻隶书,虽然它们的表现载体不同,但是它们属于同一时期的隶书作品,《西狭颂》比《张迁碑》早仅15年时间,而且它们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为某人歌功颂德。中国自古有敬祖、祭祖的习惯,通过祭祖的方式,乞求祖先的保佑,不仅如此,各个姓氏家族都有族谱,记载着自己家族各代的业绩,后人则从祖先那里袭荫了无限的光荣。封建帝制以“忠孝”治国,孔子的“忠君”、“孝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从政治到日常生活无不渗透。 百姓都讲“孝”,为的是能“举孝廉”做官,所以东汉时为死者树碑之风灼热,《西狭颂》与《张迁碑》都是很好的例子。

清杨守敬《平碑记》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三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它讲到《张迁碑》之用笔源于《西狭颂》。

《西狭颂》简淡古质,浑然天成,用笔方圆兼施,极富变化,且带篆意;行气整穆,章法茂密,古逸浑穆,雄伟壮观。《张迁碑》浑厚方折,朴茂端严,为汉碑中方整类的代表。用笔以方为主兼用圆笔,笔画端正,笔致朴质古拙,遒劲灵动,多有变化。近人蒋文光评《西狭颂》云:“结字方整挺健,端庄稳重,以及行气整肃的特点,与《张迁碑》相近。”讲到两者的用笔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用方圆结合的笔法。从书法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东汉隶书是从秦代的篆书发展而来,《西狭颂》、《张迁碑》都属于从篆书到隶书发展的中间阶段,不是很成熟的隶书作品,那么它们所表现的笔法也就是兼含篆书和隶书的笔法,也就是方中带圆,圆中有方。《西狭颂》要比《张迁碑》早15年时间,也就是说,《西狭颂》是篆书到隶书发展的稍早作品,其笔法也就比《张迁碑》的笔法圆转的东西要多。随着发展,《张迁碑》已向新隶靠近,改了大量的圆笔为方笔。所以说在同一历史时期,《张迁碑》就是《西狭颂》的发展轨迹的表现,而《张迁碑》的笔法、风格就是从《西狭颂》中发展而来。

从《西狭颂》与《张迁碑》中字的结构来看,《张迁碑》中有好多的字与《西狭颂》中的字如出一辙,如“爱”、“不”等字。而且两者的偏旁部首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张迁碑》中的“阳”字的左耳旁“阝”与《西狭颂》中的“阳”字的左耳旁“阝”相同,《张迁碑》中的“诗”字与《西狭颂》中的“诗”字“言”旁相同,《张迁碑》中的“云”字与《西狭颂》中的“露”字的“雨”字头相同等。但是《张迁碑》与《西狭颂》还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如《张迁碑》中的“之”字与《西狭颂》中的“之”字有很大的不同,《张迁碑》的“之”字是篆书的写法,而《西狭颂》中的“之”字是隶书的写法;《西狭颂》中的“缘”字的“丝”旁是篆书的写法,而《张迁碑》的“细”字的“丝”旁是隶书的写法;《张迁碑》中“惟”字的竖心旁是隶书的写法,而《西狭颂》中的“惟”字的竖心旁是篆书的写法(见附表一)。

从对《西狭颂》、《张迁碑》的研究和比较可以看出《张迁碑》和《西狭颂》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方圆结合,古逸浑穆。由于同在一个历史发展时期,它们之间的或多或少的联系,证明它们有着微妙的关联,就是《张迁碑》源于《西狭颂》。两者为后来的隶书发展做出很好的榜样和推动作用,是中国书法史上伟大的隶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