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再谈“低技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谈“低技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1997年发表的《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一文中,我首次提到了“低技策略”这个概念:“面对现实,选择技术上的相对简易性,注重经济上的廉价可行,充分强调对古老的历史文明优势的发掘利用,扬长避短,力图通过令人信服的设计哲学和充足的智慧含量,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品质,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

如今需要强调的是,“低技策略”来源于我当时的乡村建造体会,并非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是一种“乡土风格的宣言”,而是一种面对现实建造条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无论是来自民间的设计智慧、平民式的建筑话语,还是对传统乡土建筑原型的升华,这些丰富质朴、旺盛生长的原则,都可以成为建筑表达的有力出发点和倚重的建筑美学依据。无论城乡,无论其最终的形态结果如何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即如何直面现实、利用现实,甚至反扭现实,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最终“超越现实”。

而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可选择性更广,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也更加多样。然而,所面临的建造条件在某些层面上却可能并未改善,甚至更差:业绩诉求更急;行业门槛更低;资金流动更快;低价中标更普遍;施工量更大;施工周期更短;建筑工人流动性更强;专业施工技术更缺;基础类工艺更受轻视等等。因此,“低技策略”不仅没有过时,甚至更为迫切。这个概念不断被人提起,正是上述现象的反映。

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西村・贝森大院作为创意集合体需要创造一种不流于一般商业场所氛围的,甚至对其有所批判的语境,期待不同的建筑语言来协助实现市场差异性,以体现某种社会理想和文化立场。然而,纵然有种种理想,其具体建造过程却并不能跳出上述普遍性的建造现状。因此,

“低技策略”仍然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恰当选择。在西村・贝森大院的这个项目中,设计致力于基本施工技术的深化和基础性材料的非常规应用,发掘基本建造的表现力,充分考虑现场偶然性和工艺容错性,期望实现“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的目标。

基地概述

西村・贝森大院用地位于贝森北路1号,为东西长237m、南北长178m的完整街廓,四面临街,住宅环绕,社区成熟。用地性质为社区体育服务用地,规划允许建筑容积率2.0,覆盖率40%,限高24m。

设计理念

西村・贝森大院意图跨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创造一种将运动休闲、文化艺术、时尚创意有机融合的本土生活集群空间,满足多元化的现实需求,成为持续激发社区活力的城市起搏器。

业主:四川迈伦实业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四川成都

设计单位: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合作单位:四川思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设计师:刘家琨

设计团队:杨磊、靳洪铎、刘速、杨鹰、蔡克非、华益、毛炜希、李静、罗明、温锋

建筑面积:135552m2

基地面积:41863m2

设计时间:2009.12-2013.03

施工时间:2013.11至今

摄影: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存在建筑

秉承“当代手法、历史记忆”的建筑理念,借鉴计划经济时代单位集体居住大院的空间原型,并尝试将这种带有集体主义理想色彩的社区空间模式转化到贝森大院当下的建筑模式与设计语言中,融集体记忆、地域特色与现代生活方式于一体,为现代城市的多样化生活提供一种更具当代性的社会容器。

建造“骨架筋络”,以功能的实用、结构的经济、构造的合理和材料的质朴等基本元素为出发点,超越表面设计,形成“本质赋形”的美学特征。

规划布局

面对街廓完整、周边高楼林立、建筑限高等现实条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低矮吸引周边注目,以横长取得尺度优势,设计采用了建筑沿周边围合布局的方式,从而在规划限制条件下实现运动休闲场地最大化和沿街人流效益最大化。由此围合出的东西长182m,南北长137m的大院,成为容纳多元化公共生活的绿色“盆地”,通过迥异于常见的中心集合式城市综合体的空间模式来继承成都自足开放的生活方式,在建筑学层面探讨现代城市建设、新型商业模式与城市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

建筑设计

建筑地下满铺两层,地上5~6层。建筑东、南、西三边连续极限围合,楼板和屋檐的水平线条强调水平走势,以大尺度的水平体量取得对周边的影响力,以抱合姿态将自己的土地资源从周围的城市环境中界定出来,形成独特场域。而底层四个过街楼式的入口和北面跑道的架空柱廊连通内外,使贝森大院形成了一种既围合又开放的姿态。

建筑临街外立面为开敞悬挑公共外廊街,使每家用户都有独立面街的门面;水平延伸的外廊强化建筑横向走势,形成明确的公共领域;而室内外分界面则退后于秩序井然的柱列,且采用注重功能、简明通用的铝框高透玻璃,不做特殊设计,以利容纳未来业主群体的个体表达,形成更为丰富多样的立面呈现。

建筑临院内立面为连续的阳台,每家用户都可共享大院景观。每个开间都预留有垂直隔断骨架,可根据业态变化灵活调整。宽阔的吧桌式阳台扶手采用高耐重竹,亲切自然,可供业主面对大院景观办公或阅读。

摒弃标准层的设置,根据功能需要,楼层层高各不相同。采用“蜂巢芯空腹密肋楼盖体系”争取更大层高,营造开敞流动的空间氛围,满足灵活多样的使用需求。

蜂巢芯空腹密肋楼盖体系在入口处取消内模,露出井字形的密肋梁底面,以构造做法本身形成类似于传统“藻井”的效果,用以烘托出入口的重要性。

以当地常见的手工竹胶板作为模板,赋予清水混凝土独特的质感,使建筑与本土自然元素建立抽象的联系。竹胶模板水平栏板肌理细腻,八角柱典雅亲和,半剖竹模板强调了深远的檐口,使地域意蕴得以强化。

排水系统采用黑色铸铁落水管,以最短距离连接两处雨水口,非常规的Y形布置节约且高效,并使日常必需却常被刻意遮蔽的功能构件成为独特的表现元素。

将结构断缝进行夸张表现,在建筑中形成“一线天”式的人造景观,同时解决设备用房需隐匿安置和送风换气的问题,呈现建筑建造过程中的“生理断层”。而利用外廊混凝土栏板内抽出的钢筋作为栏杆,是相同理念的细节表达。

随着再生砖在城市公共建筑中的推广,贝森大院中也有深化设计和大量应用:建筑山墙、局部实墙、景观铺地、院墙等。断砖加工方式使再生砖的内部骨料得以暴露,成为独特的材料表现。除再生砖外,将大孔砖孔朝上用于屋面种植,而孔朝外用于机房通风和通透围墙;将小孔砖孔朝侧面,利于垂直绿化;将多孔砖孔朝侧面用于展廊墙面,利于展品固定;以及将常用于基本填充的煤矸砖作为清水外墙等,均是对基础性材料非常规应用的发掘和表现。以上材料应用在满足环保低价的同时,又使贝森大院具有强烈的本真化的材料特征。而水刷石和水磨石的大量使用,则承接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技术中成熟但行将失传的工法。

保留用地北边的原有建筑作为多功能艺术空间,围合建筑体在此中断,由架空跑道柱廊完成围合,透而不漏。跑道系统超越手法式的建筑表面造型,以具有社会功能的公共运动设施形成建筑主要特征。跑道总长1.6km,上行下达,转折起伏,缠绕整个建筑,由交叉坡道、屋顶步道、环形跑道、廊桥、长廊、屋顶天井以及外挂楼梯组成。外挂楼梯分布在东、南、西内立面的中部,作为形象强悍的连接系统,连接起内院、屋顶和地下一层天井。跑道系统既是引人注目的建筑形象和社区休闲运动设施,更是新兴、健康办公生活的依托。

景观设计

内院总面积约26000m2(39亩),是城市中心难得一见的大型院落式社区绿地。景观设计以功能规划为出发点,选取了代表成都本土文化的“竹空间”和“茶馆”为关键概念,旨在创造一个具有成都生活特色的公共场所。景观采用“满院竹”,以竹子这种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和市井生活的代表性本土植物,充分呈现大院闲适安逸的成都气质。以墙造园,细分空间,分别以沙土地、鹅卵石、红砂石为基底,配以不同的竹种,形成情态各异的“院中院”。大院中心的环形跑道,环绕出一个兼具运动、演出和展示的多功能露天空间。以此露天空间为中心,环绕多种竹下小型空间,形成竹伞覆盖的竹林茶馆、竹林办公、竹林教室与竹林广场。竹下小型空间中设置有满足现代办公会议要求的设施,室内功能室外化,成为建筑使用功能的延展和补充。

跑道贯穿环形屋顶,屋顶以“四坡水”方式向内聚合倾斜,整个屋面铺设再生大孔砖,孔内填土,可作绿化或城市农业,同时也是传统瓦屋面肌理的抽象表达。环形屋顶与大院共同组成了西村的超大绿地。屋顶跑道布置有由当代材料“转译”设计的亭阁、观景台、长廊、廊桥、观景塔等传统园林景观元素。跑道两侧以水泥管作为树池、以公路隔网作为栏杆、以碎瓷砖作为排水沟贴面,这些常被一般建筑审美所排斥的道桥工程现成品和民间工法,除造价低廉、性能完善外,也给跑道带来一种“郊野感”。跑道两侧种竹形成林荫;露天酒吧以竹竿和竹架板搭建;景观长廊供人休憩;廊桥起拱;屋顶剧场自由开放;观景塔作为制高点可俯瞰大院,并成为显著标识。

灯光设计避免装饰性的“光彩工程”,整个园区及多功能艺术空间均采用常用于基础照明的日光灯管进行变幻组合,实现功能与艺术表现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