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地农业的贵州新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贵州坚持以“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理念为引领,努力探索符合山地经济规律、凸显生态环境优势、体现贵州品牌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新路。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是全局稳定的“定海神针”,是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同步小康的“强大支撑”。
围绕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目标,贵州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全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并以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活、农民富的生动画卷。
因地制宜 在“特”字上做文章
3月14日,贵州省政府与农业部签署《共同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试点省建设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大力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试点省建设,为贵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山地是本底,现代是手段,特色是路径,高效是目标。”贵州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袁家榆认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是贵州农业跨越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充分发挥农业“压舱石”“稳定器”作用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贵州曾深受“山地”的困扰:山多田少,产业发展难成规模;交通不便,机械耕种难以推广。可是,山地既是短板,也是长板,它带来了天然的屏障和多样的气候,也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品质――贵州,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天然宝地。
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心用好“山地”的优势;农业工作者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山地”的特点;还有一大批农民先行先试,深入挖掘“山地”的潜力。
“我们这里是亚热带气候,低海拔、富热量、无污染,最适合火龙果生长!”承包了50亩荒山种植火龙果的罗永梅说。2000年,贵州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将火龙果引进罗甸,曾受到不少质疑。罗永梅等村民却看到了市场潜力,成为最早种植火龙果的一批农户。如今,他们已获得丰厚的回报,罗甸火龙果也“后来居上”,成为全国首个火龙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镇宁的樱桃、湄潭的茶叶、赫章的核桃、威宁的马铃薯、晴隆的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贵州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路,在“特”字上做文章,“十二五”期间,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其中,茶园、辣椒、火龙果、薏仁等种植面积均位居全国首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32个,6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83个农产品获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2016年,贵州省农委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产业突破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蔬菜、辣椒、猕猴桃等九大产业在三年内实现突破发展。“要推动这些特色产业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商品化和品牌化发展。”袁家榆表示,贵州将增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和增收贡献率。
“接二连三” 在“融”字上下功夫
6月3日,家住凯里的杨丰一家,驾车来到麻江县乌卡坪蓝莓生态产业示范园游玩。他们在蓝莓丛里拍照,在大棚里采摘水果,在湖边散步聊天,在农家乐里用餐住宿,还品着包装精致的蓝莓饮料和蓝莓酒。
与此同时,在凯里民族医药产业园,货车将大批中药材从田间运到车间。年产3500吨中药饮片、2000吨中药提取物的生产线即将全面建成投产,覆盖黔东南州16个县市的药材种植基地将与生产线连成一体。
一方面与工业“携手”,发展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等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一方面与旅游业、服务业等“并肩”,加快发展以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物流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贵州在“融”字上下功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接”出了新业态,“连”出了大市场。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914个,总产值完成1383亿元,年均增长24%。与此同时,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593亿人次,旅游收入705.9亿元,年均增长31.7%。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优质农产品资源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向精深加工、生物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省委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介绍,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目前全省已创建省级以上示范点110家、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家、中国美丽田园15家、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3家、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1条。
值得关注的是,全省共有40家省级农业园区被列为旅游景区,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湄潭县现代高效茶业示范园区、白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成为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样板。
事实上,农业园区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不仅“接二连三”,还成为脱贫攻坚的有效载体。截至2015年12月,全省有385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入驻企业3689家,培育农民合作社3901家,家庭农场2000多家。其中,有334个园区以农业生产和加工为主,融合流通、休闲农业和小城镇建设功能。480.8万农民在园区从业,其中包括新型职业农民近7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县城平均水平40%。
对此,普定县沙湾农业大观园陇财村村民卢兴邦深有体会。几年前,陇财村还是一个贫困的布依族村寨,村民靠种植水稻勉强度日。如今,这里是普定县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还是集采摘观光、冷链储藏、葡萄加工、电商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卢兴邦也转行当起了老板,他经营的“陇财布依人家农庄”每天都热闹非凡,一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在园区找到了工作,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呢!我们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变好了。”正如卢兴邦所说,园区不仅是加工聚集、企业集群的载体,也是旅游观光、电商服务、开放合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园区为农民脱贫致富、创业增收提供了有效渠道。
激发活力 在“效”字上见成果
5月30日,省农科院杨文、孟泽洪两位博士来到德江县水吞牛村核桃种植基地,指导村民防治虫害。
6月1日,农业专家詹永发就当前农作物生产适用技术,给松桃县硐口村村民上了一堂技术课。
……
今年以来,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可见。截至目前,10661名农业专家参与到“全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中,分赴500个乡镇,组建了85支由“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农业创业者”组成的农业特色专家团队,大大充实了基层技术力量。
为了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贵州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除了技术人才外,投资商、电商平台、物流企业以及随之而来的资金和资源,逐步向农村汇集,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更大的动力则来自于内部。农业农村改革,激活一池春水,让“三农”焕发活力、迸发动力。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不仅让六盘水舍烹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转变,更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树起了农业农村改革的标杆。
――湄潭县承担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2015年12月成功敲响全国入市第一槌,既破解了企业的用地难题,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贵州被列为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省份,目前已有12798个行政村开展确权工作,有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
――“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精准扶贫“四看法”“十子工作法”等农村改革实践经验成为全国样板。
外有要素聚集推动,内有改革激发动力,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变高效、见成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一个目标: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到2020年,超过200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超过1万元。”言及未来,袁家榆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