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林改第一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林改第一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漫步在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一幢幢红白相间的小楼,绿树掩映,煞是好看,宽敞的村道不时有村民开着家庭轿车疾驰而过。村民们说,今天这样富足的生活,都是林改带来的。

早在1981年,洪田村就开展了林业“三定”工作,1984年又开展了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但这两次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最核心的产权问题。

年愈六旬的赖兰亭,是当年的村委会主任,回忆起1994―1997年间乱砍滥伐的情形,老赖现在都心有余悸。村民们胆大的白天砍,胆小的晚上盗,就连大年初一晚上都有人上山盗伐。

村民盗伐,可苦了村干部。他们白天晚上满山巡查,受了不少的罪。

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座谈讨论解决办法,可大家说,山上的林木虽然人人都有份,但谁都不知道自己的那份究竟在哪一片山上,也不知道偷的是谁家的。

眼看一座座山头转眼间就被剃光,森林资源可不能再这样破坏下去!村支书邓文山和赖兰亭聚在一起苦苦思索。

乱砍滥伐的主要原因十分简单:产权不明晰,群众靠山却靠不住。

如果不分山到户,怎么能让农民不乱砍滥伐?洪田村九山半水半分田,不分山农民吃什么去?

邓文山和赖兰亭下了分山的决心。

1998年7月,一项伟大的改革,在洪田村酝酿。从7月到8月,村里一连召开了20多次村两委和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分山到户。80%以上的村民赞成分山!

分山到户的决议,就这样诞生了。

不经意间,洪田村成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小岗村”。

然而,分山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山有肥瘦,林有好坏,而且上面没有明确的红头文件,四周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经过全体村民反复讨论,洪田村定出了一整套“均山、均权、均利”的办法――

先是摸清资源家底:最终确定可以发包的山林面积9109亩,林木蓄积量2.1万立方米。

再是实行分山到户、联户经营:将估价后确定发包的山林,按1998年9月30日在册人口进行均分,每人分得山地6.2亩,木材蓄积量16立方米。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以户为单位不利于经营管护山林的实际,洪田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步,把山林按全村总人口平均分为三大片,好山、差山进行搭配。

第二步,把每片分成若干队、组,最终形成16个经营小组,村民自愿组合。

第三步,“抓阄”确定各自所有的山林。

最后,16个经营小组分别与洪田村委会、村林业合作社签订为期30年的承包合同。

商品林分山到户了,生态公益林谁来管护?洪田村巧妙地把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捆绑,管护工资也分给承包户,若发现生态公益林被砍,不仅管护工资要追回,而且还要“砍一罚十”。

分山到户后,集体拿什么办公益事业?洪田村讨论出了“个人拿大头,集体拿小头”的分配方法:分山到户的林木采伐时,原有材集体个人三七开,新增材集体个人二八开。

针对人口增减变化所带来的利益不平衡,洪田村采取了“动钱不动山”的办法进行调整:每5年生产木材所得的利润,按人口平均得出分红额,人口增加的补入,人口减少的付出。

林改10年,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村民钟昌信一家这10年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说明。林改前,钟昌信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土里刨食,家里还是穷得叮当响,炒菜时一块肥肉抹一抹锅底就算下了油。林改后,山林有收入,田地有收入,家里人到村里的木竹加工厂打工又有一份收入,林子里养鸡,一年又能挣上五六千元。

林改给洪田村带来的变化翻天覆地,村民最有发言权。

“过去造林,一锄头一个坑,树活不活听天由命。现在这山,这林子都是自己的,大家种树都挖大坑,下基肥,树也长得快多了。”

“以前山林起火,村干部喇叭筒喊裂,哨子吹爆都没人理,现在连利就连心,不管谁家山林起火,大家都积极扑救。”

村民们还编起了顺口溜,林改前“要致富,偷砍树,一夜变成万元户”,林改后变成了“要致富,快种树,几亩变成万元户”。

(摘编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