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性论:艺术创作境界层次取向探索纲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彻底的解放。以此作为艺术发展的方向必然对以人的心灵劳作为特征的艺术创作起统照作用。然而,现代艺术恰恰在这里迷失了。
关键词:心性;艺术;境界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一、面前的艺术
现代艺术发展到当代,进入了一个空前自由而又迷惘失落的境地。现代艺术在不断解构传统艺术之时,并没有一个彻底的理论体系来填补这拆迁后的空间。由现代各流派到后现代,由架上绘画的平面突破到观念行为艺术的极至推演,由国际“全球化”的鼓吹到国内殖民文化及“本土化”话语的争论,所有这一切林林总总的繁荣都在隐现着这样一个现实:艺术的无目的、无评判标准的多元化发展乃至观念行为艺术的登峰造极,在一波又一波创新大潮的澎湃之后,艺术向何处去的发问,已在当下人们的心中呈现出不着边际、迷雾缭绕的状态。
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是其本该享有的权利,现代艺术革新浪潮还原给它应是艺术的一大盛事。问题出在其无目的、无标准。针对艺术的创造性特征,任何局部的既定的标准,都是令人生厌的枷锁。但是,就艺术的整体发展而言,它不应没有目的、标准,否则就不正常。实际上,自人类文明启航以来,人生就面临着向何处去及人生的标准为何的困惑,艺术的遭遇仅仅是这大问题中的其中一个具体现象而已。
人为人类社会的中心,文化的主流即人的精神追求。人的身心解脱即身心永远处于自由快乐之中一直是人的精神物质的理想追求,所有的对快乐的感知最终必然落到意和识上,人的最终本质即识之后的最后层次,是心性。因此,人的心性解脱是人的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当然,也是艺术创作的最终最高境界。
二、身,心性,艺术
自人类有史以来,人类就一直再思索身与心的关系。有关宇宙人生,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佛学有独到的见解。佛,其意是彻底觉悟的人。心性,是自性,即人的本体,真如佛性。心识,是人的能动力量,有多层次之分。修证的过程,即回归人的本真的过程。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通过修证都能成佛;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改变命运还要靠自己。因此,佛学是积极的、科学的宇宙人生哲学。
佛教认为宇宙人生一切自性皆空,因为因缘合和而产生宇宙万有的生命现象,并无一个能主宰一切的力量作用。缘生而起,缘尽而散;过去、现在、未来相互连贯的因果规律贯穿着宇宙人生的演变。宇宙人生的最高功能既非唯心,也非唯物,是心物不二,一体圆融。众生因不能证到自性本体的究竟,便舍本逐末,各执己见,形成世间差别的见解。其实主观客观同属于思维意识的分别作用,思维意识的所知所见,自身本来就是凭着身、物世界的因缘而起作用,它本身便是虚妄不实,不足以定真理的有无、存在与否。只要人能从自心寂静思维意识上去求证,渐渐就可了知身心的作用,也如世界一样无常变化。以此求进,剖去层层虚妄,便可见得自性,身心宇宙如如不动,不住有,不落空,证得宇宙人生的最初究竟,它名之为“真如佛性”,亦即宇宙生命的本体。这个本体是宇宙与人共为一体。
西方哲学尤其是近现当代,注重科学的求证,在具体实证上有较大的突破。但遗憾的是缺乏一个整体彻底究竟的理论,因此,不足以成为照亮人生解脱之路的明灯。佛陀于二千五百年前证悟了人生解脱的大道并以此普渡众生,针对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说提出了批评,归出的五类和近现当代的西方哲学颇为相似,足以引起人们对现状的深思。其一为身见。执我为有,以我为主,观察万法。西学常执我见,立主观论。即使立客观论者,其客观观念也为意识思维之主观。其二为边见。如执一元、二元、多元、唯心、唯物、唯神等。皆依有一体而立,有边际可循。其三为邪见。如主张肉体快乐,以物质经济决定一切等。其四为见取见。以我见者为真,一切皆非。其五为戒禁取见者。自立此观念为真,立有禁犯范围,一切宗教之说皆属此。
如来藏性亦人之本性,然体非实相,体自性空,一既不立,多自何居,神从何立?神若非属本体,则本体与神为二;若为一,一则为何独灵于其神?体性空而无相,一切之立皆为假有,妄执物我,必然落入不究竟之偏见。因此,身、物等相,皆属虚妄,人若欲得解脱,登上永恒快乐之彼岸,必须灭除身及意识等一切假相,照见自心之空性
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彻底的解放,即心性的解脱。艺术是意识的产物。正如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以心灵的劳作为特征的艺术同样也可作为修证的途经。因此,万法归宗,所有一切法最终必然归结到人的心性解脱。艺术流派尽管庞博繁杂,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实现人类彻底的解放。这就是艺术的目的。衡量其是否朝这个目的发展及离目的远近的距离,便是艺术的评判标准。
三、艺术创作,心性解脱,境界
把艺术创作纳入心性解脱的大道,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那就是艺术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和人性解脱的关系是什么?艺术创作的境界区分在和处?
人为什么要进行艺术创作?对此,现代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较有说服力,尤以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派的研究较为透彻。他排除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偏颇,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指出人的创作动机乃是“人被不断实现自己潜能`智能和天资的趋向激发的成长动机。”尤其是他的高峰体验理论和创造性理论比较契合艺术创作现象。艺术创作主要是心灵行为,当代文艺心理学有精彩的论述:一、创造艺术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精神的超越,即忘却客观进入主观境界。二、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保证创造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三、创造者只有超出实体的界限,才能进行创造。在主客体的共融中,心灵的自由便展开了创造,将心灵深处的东西宣泄出来。当然这种艺术创造的宣泄,常常会超越经验事实,超越外在事物,乃至超越法则的束缚,直取心灵中的那个不可言述的感觉,
如何使作品的境界升华,全依赖作者修养的提升,这和人生的解脱如出一辙。艺术创作禅宗的修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禅宗兴盛的唐、五代、宋、元之际,它直接对文人画之山水画的创作,起到统照指导作用。绘画艺术在唐代进入成熟期,从唐至明清,许多书画家的创作都得益于佛学。从王维、范宽、荆、关、董、巨、苏轼、黄庭坚,到元四家、清初四僧,无不印证这一点,也因此造就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辉煌。宗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先验之道,作品境界的高下,取决于作者心性觉悟的层次。令人遗憾的是到了现当代,这条觉悟道路几近荒芜。相比较而言,西方艺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在人性觉悟这条道路上,走得并不尽人意。虽然艺术潮流高涨,形式、观念不断更新,但一直很少摆脱在活动的局面,这应该引起走西学道路的中西方学人的反思。
艺术形式的革新固然重要,但仅仅拘泥于形式变革,便会导致对终极关怀的忘却,乃至走向偏激。现代艺术空前自由,流派纷繁,这仅仅是现象,并不因多元化而能超出人生之外。相反,许多出色的观念、行为艺术恰恰是冲破传统表现形式而直指人的心性的,人们不能因其行为怪诞不合常规而视其为异类。法无定法,在心性解脱上,一切法都是为方便法。因此,不可有法执,不可有知见,只要目的明确,方法得当,任何途径和手段都可为实现心性解脱而用。而现当代艺术的悲哀之所在正是因为缺乏明确的目的,缺乏彻底的究竟的理论支撑,缺乏以人生最终的心性解脱的境界差别为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南怀瑾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文柏.文艺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