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宁河古栈道 设计精巧复杂的上万个石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宁河古栈道 设计精巧复杂的上万个石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巫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千百年前,鲁班和观音菩萨看见老百姓生活艰辛,决定为大家做点善事。两人比赛,鲁班要在一夜之间于绝壁之上为老百姓修一条路,观音则要为老百姓做100双绣花鞋,谁先完成,即为胜者。鲁班用角尺在绝壁上每隔5尺敲出一个孔,速度很快……观音在天亮之前跑去偷看鲁班的进度,见他快要完成,就担心自己会输,便学鸡叫。鲁班以为天亮就停下来,于是绝壁上留下了长长一列整齐的石孔。而这些石孔,据说就是今天大宁河栈道的遗迹。

大宁河是长江三峡流域北岸的一条支流。从巫溪县城顺水而下至巫山龙门峡口,大宁河古栈道遗迹就位于沿途西岸的绝壁上――其实就是那一个个排列有序的方形石孔,它们盘山环绕,分别呈水平、倒“品”字形和多行并列分布。古栈道虽以大宁河为主干,但从龙门峡口经巫溪县又北延至陕西镇平县、湖北溪县和重庆城口县一带。因此,大宁河古栈道被划为北上和南下两段,分界点就是巫溪县宁厂古镇的后溪河口。

6888个石孔为鲁班所凿?

大宁河古栈道的方形石孔,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实属罕见。

据《巫山县志》记载:“自龙门峡起沿大宁河西岸绝壁北上,均匀排列石方孔,一般距水面20米左右……至大宁盐厂共有6888个。”2000年4月20日,巫山县原旅游局长龚源鼎亲自带领几个年轻人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从龙门峡口至涂家坝50公里长的小三峡,共有栈道孔4288个,占大宁河古栈道孔6888个的62.3%”。巫山境内的河道约占大宁河主河道全长的2/3,所以上面的3组数字基本吻合,如果再把北上段的石孔加上,总数应高于一万个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时期大规模修建过栈道,所以有的专家就认为,像大宁河如此规模的古栈道,应和该时期大开巴蜀之道有关,而且30×30厘米的栈道孔符合秦汉时期栈道孔的标准。至于凿孔的方法,龚源鼎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从悬崖底搭脚手架,在岩石上钻孔;二是从悬崖顶吊绳子下来凿孔。巫山县曾采用第一种方法在小三峡的滴翠峡仿建古栈道,80多人耗时3个月仅建成80米,共用木材50立方米。此外,还动用了风钻、机动船等古代没有的先进工具。在物质、技术条件落后的古代,要在如刀削般直插入水中的悬崖绝壁之上,开凿如此多的深孔,危险与困难相随,何况还要解决诸如地质勘察、测量等方面的问题。要不是天工神匠相助,如此伟大的工程根本不可能完成,而且它系何人何时所修建,史书均无任何记载……于是,战国鲁班修栈道的传说才不胫而走。

然而传说终究不可信,诸多学者、史志工作者通过各种方法,试图破解大宁河古栈道之谜,但仍然众说不一:有说是津渡建筑,认为栈道方孔用于栽桩搭桥或在渡口处栽桩拴船,或是沿岸修房建庙打下的桩孔;有说是扎坞拦柴,也就是利用栈道扎坞拦柴以熬制食盐。因为当时木柴是大宁盐场(宁厂古镇)熬制食盐的惟一燃料,专营木柴的商人就利用这种浮坞拦截木柴贩卖,涨水时又将木柴漂放至下游经营;有说是军事用途,据《丁谓夔州移城记》可知,宋太祖赵匡胤平蜀时曾经过大宁,当时行军必须修建栈道;有说是商贾运输,即凿石孔架设栈道以引取盐卤或运输成盐等货物。

然而经考古发现,古栈道的起点位于千年盐业古镇――宁厂镇(旧时称大宁场)。所以,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它与宁厂镇的运盐和引卤有关。宁厂古镇位于巫溪县城北15公里处的大宁河支流――后溪河下游,距大宁河不到两公里。北岸的宝源山麓有白鹿盐井,传说是一位猎人追逐一只白鹿到巫溪县境内的宝源山而发现的,此泉至今长流。其实,它是始于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大宁监官雷说修建的“龙池”,涌流不绝的天然盐泉由山麓岩洞流入“龙池”之中。“龙池”高于河面7米左右,而古栈道起点的第一孔就位于它附近。

北上运盐,南下输卤

自秦汉以来,迄至明、清,巫溪、巫山二县所属县地和县名虽多有变更,但历代统治者对宁厂古镇的盐业生产尤其重视,在其所属之县,均设置有专职盐官,或主持食盐的官营专卖,或掌管盐税的征收,有效管理食盐的产运销。公元1068―1077年,大宁盐产岁额已达400余万斤,盐业兴旺发达,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纵观以大宁盐场为源头的古栈道全程,北上段连接山路,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栈道网,以致它的栈道石孔排列有高有低、孔距或远或近、孔径若大若小、孔眼亦浅亦深。这样,宁场古镇所产食盐,以及其它日用生活所需物资,就可被运送到后溪河以北、大宁河上游各地及周边各省、县销售,又可从这些地区贩运回当地所产物资。

然而,巫山境内并无盐泉,所以煮盐用卤需由大宁河南下段栈道将宝源山麓的天然盐泉输送至巫山县。实际上,巫山是巫溪盐走出宁河峡谷,运往长江流域各地的必经通道,巫山虽不产卤,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不可取代,加上巫溪道路艰险,卤水自流到巫山要比从巫溪运盐出来更为方便和经济。南下段几乎水平的石孔正是古时引卤所必须的。与北上段不同,南下段栈道石孔的水平位置和间距排列十分整齐,石孔的形状和大小也非常统一。南下段栈道石孔的位置几乎处于一条直线上,但从全程看,它是按一定的坡度逐渐下降。所以,小范围内它几乎是水平的,且中途没有高低起伏。

既然要输卤,主要设备自然少不了管道。现在输卤主要靠动力设备,卤水在管道里向前流动,除流速快之外,它既可向低处流,也能往高处走。而旧时输卤只能靠自然落差流向低处。宁河南下段栈道石孔的走向,正体现了先民们利用自然落差输送卤水。就材质而言,过去用作输卤管道的只有枧竹,不及现在金属材质的输卤管道具有可塑性,无法适应不规则转弯的地形。

古人为解决这个难题,创造了架“别支”的办法,就是在转弯处置一圆木盆,并在圆木盆上朝拐角的两个方向凿孔,以连接转向不同的枧竹。这样,卤水即可由上游枧竹流入圆木盆,再由圆木盆流入下游拐角方向的枧竹。由此,枧竹便可顺着地势转向自如,但全程管道则被截断成若干小段,无法封闭。所以,中途就不能有高低起伏,只能按照预先设置的坡度连续不断地向前延伸,最后便呈现出了南下段栈道石孔按水平线排列的状况。

由于架“别支”而在转弯处设置木盆,因此木盆必须具备着力点或支撑点。如果转弯处是平头露出时,平头处就会有一个单孔,为直接着力点;若转弯处是尖头露出时,在尖部的两侧各有一个相互平行的石孔,孔距50厘米左右,为间接着力点。间接着力的稳定性比直接着力还好,因为两孔是平行的,且间距又小,打入方木后,两方木也相互平行,间距不会扩大,上面横置木板,圆盆再搁置其上,稳定性更好。

石孔是栈道的支撑点,所以石孔间距的不同排列,就反映出不同功能的栈道对支撑点的不同需求:作为人行道的栈道,对石孔间距的排列,要求并不严格,间距大点小点都无关紧要,就像北上段一样,间距的大小依地形、地势而异,不求统一,或大或小都无所谓。而南下段的石孔间距却控制得非常严格,最大差距不超过 0.7 米,一般差距只有 0.1―0.5 米。这是因为在悬崖绝壁上架设约8米长的枧竹管道时,除两端必须搁置在支撑点上外,中间还要设置3个支撑点,才能使竹管不弯曲、不下垂,以保证管线的安全,维持管道的平稳。1.8米左右的石孔间距,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

如今,大宁河古栈道只剩下栈孔而已,栈道之上的木板早已灰飞烟灭,但笔者看着那些方方正正的栈孔,心中频频感叹,古人的智慧实在惊人。可惜,如今的旅游者大多走马观花,对大宁河古栈道精巧的设计熟视无睹,遗漏了它真正的精华。

巫山将建世界最长玻璃栈道

巫山小三峡是长江第一大支流大宁河下游在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和滴翠峡的总称,全长50公里,以山奇、峰秀、峡幽、水美而著称,还有古栈道、悬棺等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

去年,巫山县决定沿小三峡,在罗家寨至马渡河的悬崖上,复建一条3公里长的栈道,重现包括大宁河古栈道在内的三峡古栈道的风采。在这条复建栈道中,设计了一段长约156米的玻璃栈道,它建成后不但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玻璃观光道,而且将改变目前小三峡旅游船进船处的格局,增强景区的可达性,重现小三峡古栈道的风采。

该栈道根据不同地形地势,休憩场地采用亭、廊、吊桥、观景平台等多种形式,共设置古寨迎宾、滴翠沐云、绝壁听涛、凌波漫步、峡谷叠翠等8个景观节点。部分栈道采用半廊、内凹栈道形式,既可遮雨又可防止崖壁上的落石给游人造成伤害。同时,内凹栈道是大宁河古栈道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其自然、古拙的特点,可使游客感受到国内最长古栈道的风采。

在栈道中段修建玻璃观景栈道可谓一大亮点,小三峡玻璃观景栈道则采用一半为木质栈道一半为玻璃镶嵌,游客既可走里边的木质栈道,又可如凌波漫步行走于玻璃栈道之上,身倚悬崖,俯视流水,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