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族传承模式下邵阳布袋戏的声腔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族传承模式下邵阳布袋戏的声腔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邵阳布袋戏的家族传承模式

邵阳布袋戏是一种传承于湖南省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刘姓家族中的民间戏曲艺术,此艺术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模式――即保守型的家族式男性传承模式。邵阳布袋戏在此已经历了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在其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向遵循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因此,邵阳布袋戏在湖南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但它并没有传播到白竹村之外的任何地方,而是仅传承于邵阳县白竹村的刘姓家族中。

邵阳县白竹村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且处于山冲深处的一个相当闭塞的小山村。村里全部是姓刘的人家,村里的成年男性多多少少都能演布袋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部分家庭逐渐放弃了这门技艺,如今也仅剩下三位年迈的老艺人熟知布袋戏的演出和表演技法。年轻一代不再热衷于布袋戏的学习,没有人会自觉地学习邵阳布袋戏。随着邵阳布袋戏目前状况的日益严峻,后继乏人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并明显地暴露出邵阳布袋戏原有的传承模式与当前的现状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且该矛盾也日益突出和激化。尽管如此,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邵阳布袋戏的艺人依然不愿意改变其原有的传承模式。

传承模式是继承和发展一门艺术的重要环节。传承模式在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引导该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方向,能够决定该艺术在全国流传的广泛程度。换句话说,一门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能够保持该艺术原有的风格特点,能否得到新的艺术血液使该艺术得到更新和发展,能否使该艺术在全国发扬光大,都与该艺术的传承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的传承模式从宏观上讲呈现为开放性的艺术传承模式和封闭性的艺术传承模式。开放性的艺术传承模式可以使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对同类艺术的优点和长处进行吸收和借鉴,并传承给下一代,达到发展该艺术的目的。并且,开放性的艺术传承模式可以使该艺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艺术流派也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开放性的艺术传承方式不封闭艺术本身,能够根据群众的审美情趣进行及时调整,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封闭性的艺术传承模式则能够使艺术本身不被同类艺术风格特点所干扰和影响,能够保持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艺术形态。但是封闭性的艺术传承模式不能及时地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或者说其变化和调整较开放性的艺术传承模式迟缓,并且封闭性的艺术传承模式不能使该艺术在全国各地进行广泛传播。

邵阳布袋戏所采用的传承方式可归属到封闭性的艺术传承模式之列。邵阳布袋戏的传承是家族式的男性传承模式,它的这种传承模式可以把邵阳布袋戏的精髓和重要的风格特点准确地传承给下一代,并能够一直保持其艺术形态的原始风貌。这种传承模式会使该艺术的传授者严格要求该艺术的继承者认真地做到该艺术中的每一个环节,不可不足亦不可超越,必须保持该艺术风格特点和艺术形态的原貌。邵阳布袋戏在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之后的今天,依然能够保持其原始的艺术形态和风格特点,与它所采用的这种家族传承模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是,家族传承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该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当前邵阳布袋戏已处于频临灭绝之边沿,继承方面也凸现出后继乏人之状,在邵阳县传承了数百年之后的今天却依然仅传承在邵阳县白竹村这一村范围之内,对邵阳布袋戏的发展和传播实在不利。另外,邵阳布袋戏当前这种仅靠代代口传进行继承的声腔训练和教学方法等现象,与其家族传承模式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邵阳布袋戏的声腔教学

1.声腔教学的特点

邵阳布袋戏的声腔教学与训练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父传子”或“父辈传子辈”的教学和训练特点。邵阳布袋戏属于家族式的传承,“父传子”――即父亲教儿子学习声腔技巧是该民间艺术的主要声腔教学特点,若家中无子,则不能将该技艺传与女儿和外姓人,只能按照“父辈传子辈”式的将该技艺教(传承)给本家的“子辈”(侄子)。这不仅是邵阳布袋戏的传承特点,也是布袋戏声腔教学和训练所具有的特点,这与该艺术的声腔教学和训练在整个艺术的传承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是分不开的。其次,口传心授是邵阳布袋戏声腔教学和训练的另一主要特点。从事邵阳布袋戏的艺人全部是邵阳县白竹村的村民,在这个较为封闭的山村里,能够读书学习文化的村民占极少数,大部分艺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我们知道,文化程度的高低对于艺人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艺人业务素质的高低。文化程度较高的布袋戏艺人能够透彻地理解戏文,在演出时就能够将戏文应该表现的情感表现出来,也能够对唱腔中的轻重缓急处理得非常得当;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布袋戏艺人则没有文化程度高的艺人那么得心应手。因此,在这种艺人整体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邵阳布袋戏没有书面化的戏文和戏曲音乐供后辈学习,所有的声腔、音乐、唱词和念白,以及它们的表演规则和要求都记在艺人的心里,这一切全部要靠父辈艺人对子辈艺人的口传心授和一句一句地教唱,使子辈艺人反复地理解和记忆,才能达到传承该艺术的目的。

2.声腔教学的方法

邵阳布袋戏的声腔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范唱、引导、启发等方面。首先是范唱,范唱是邵阳布袋戏声腔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其重要的教学方式。邵阳布袋戏艺人的文化程度偏低,并且没有任何关于声腔技巧和学习方法的文字记录,父辈艺人在给子辈艺人传授声腔技艺时全部要靠范唱,将这些“只可意会、不能言全”的声腔技巧和感觉,通过子辈艺人聆听后的跟唱,进行感悟和反复地理解,来领悟其中的奥妙,达到传授声腔技法的目的。因此,父辈艺人的范唱就成了邵阳布袋戏声腔教学过程中的必然程序。其次是引导,引导是邵阳布袋戏声腔教学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布袋戏对声腔的把握和运用是一种非直观的“歌唱感觉”,这种“歌唱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进行完整和准确表达的,这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只可意会、不能言全”的声腔感觉。对于这种无法言全的声腔感觉,在通过范唱却无法让子辈艺人领悟的情况下,父辈艺人将会通过其他的语言进行引导,以达到让子辈艺人领悟的目的。第三是启发,启发也是邵阳布袋戏声腔教学中惯用的教学手法。启发的含义即为“开导其心,使其领悟”,在抽象的布袋戏声腔教学中,这些抽象的概念仅靠直接地讲解、示范和教唱,并不能使子辈艺人很快地理解。因为这些抽象思维知识和概念不像那些直观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即可了解并做到,这些抽象的知识和概念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去感知它,而人的“感觉”又很难掌控,如何才能找到声腔运用的这种感觉呢?这就需要用生活中的感觉去开导,让学习者通过用与声腔运用时相似的生活感觉去慢慢感悟,而达到逐渐领悟的目的。

3.教学观念的进步

邵阳布袋戏作为一门民间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声腔运用技巧等规范,这些规范其实也是该艺术的从事者在内心所形成的不成文的准则。这些声腔运用的准则会在该艺术整体艺术形态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随从事艺人的审美和喜好而添加色彩,这就是声腔运用和教学观念的进步――即对其它剧种声腔训练和教学方法上的借鉴。

其实,这种借鉴是民间艺人学习和丰富技艺的一种主要方式。民间艺人根据自身的审美和喜好以及群众的审美取向,吸收其他剧种的声腔优点,通过自己的钻研将借鉴的声腔技巧融入自身艺术声腔中去,并达到完美地结合和运用,然后再将此声腔运用的技巧传授给下一代继承者,或者将其它剧种的声腔训练方法和教学方法直接借鉴过来加以运用。这种声腔训练方法的借鉴也是民间艺术发展自身的一种手法。邵阳布袋戏虽然是家族传承模式,但它并没有排弃其它兄弟剧种的声腔训练和教学方法,并能够肯定某些剧种的优点,尤其是湖南祁剧的声腔训练和教学方面对邵阳布袋戏的影响很大。因为祁剧是比较规范的戏曲剧种,在音乐和唱腔上都比较成熟和稳定,再加上从事邵阳布袋戏的艺人中曾有不止一人加入过祁剧团,所以就为该艺术在借鉴祁剧声腔训练和教学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是邵阳布袋戏在声腔训练和教学观念上的很大进步。

另外,尽管邵阳布袋戏已步入衰退之境,但邵阳布袋戏的传承人对当今传统的声乐训练和教学方法很感兴趣。2011年3月27日,在本课题组成员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邵阳布袋戏第十八代传人刘永章对当前传统的声乐及训练和教学方法很感兴趣,他羡慕这种唱法,并进行模仿。他认为传统的声乐唱法发出来的声音好听,唱布袋戏的也该学学。虽然刘永章目前并没有学到传统的声乐训练和教学方法,也没有将其引用到布袋戏的声腔教学中,但他的这种表现足以体现出当前的邵阳布袋戏艺人在声腔训练和教学方面,借鉴其他声乐艺术声腔训练和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促进邵阳布袋戏声腔教学的建议

1.提高艺人文化程度

针对于从事邵阳布袋戏的民间艺人来说,文化程度偏低是普遍现象,这种偏低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该艺术的声腔教学,也直接影响着邵阳布袋戏的传承和发展。因为偏低的文化程度会影响艺人对戏文的正确理解,也会影响该艺术的前辈艺人在传授后辈艺人声腔技巧时对各种声腔感觉的描述和解释,也影响着艺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层次。当提高了民间艺人的文化层次以后,则能够使民间艺人对邵阳布袋戏的戏文正确地进行理解,从而直接提高艺人对戏文内涵的内在感受;也能使民间艺人在给下一代艺人传授声腔技艺时对声腔的感觉准确地进行描述,从而提高传授技艺的效率;也能直接提高民间艺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层次,提高艺人在声腔教学中对声腔艺术美的定位。因此,建议邵阳布袋戏艺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学习一些文化知识,这不仅是提高邵阳布袋戏声腔教学能力和对戏曲内涵理解能力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展邵阳布袋戏这门民间艺术的需要。

2.全面培养艺人识谱能力

当前,从事邵阳布袋戏的民间艺人不识乐谱,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邵阳布袋戏艺人对下一代艺人的教学和培养,也直接影响着该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识谱是从事声乐表演艺术的演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艺人自主地学习戏曲的音乐,掌握戏曲音乐中乐曲的旋律和调性,并能够将戏曲音乐规范化和书面化;假如艺人们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艺人则不能自主地进行学习,更不能将戏曲中的音乐记录下来,使其书面化和规范化。不具备识谱能力的民间艺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对戏曲中的音乐旋律进行死记硬背,来达到掌握该戏曲音乐的目的。民间艺人不识谱,在教育下一代艺人学习声腔技巧和音乐旋律时,将直接影响其教学进度和效率,并且戏曲音乐中的音调也会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音准偏离现象。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对当前从事邵阳布袋戏的民间艺人进行音乐知识培训,使其达到一定的识谱水平,将对邵阳布袋戏的继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欣赏其他声乐表演艺术,提高艺人的审美能力

多听、多看、多琢磨,是从事声腔表演艺术的艺人自我学习和提高的基本途径。从事邵阳布袋戏的艺人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聆听其他演员的发声和润腔,并发现其中的美,才能逐步地提高自己对声腔的审美能力和演唱能力。欣赏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只有通过欣赏才能使某艺术的声腔技巧在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进行传递,也只有通过欣赏才能进一步使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这种发声和润腔的信息通过在演唱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传递和共鸣,可以使欣赏者接触、了解到该艺术中发声的某些技巧等信息,这就是欣赏者学习声腔运用技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这些由欣赏所得来的信息其实也是对所欣赏声腔的认可,而“认可” 通常也是人们心中达成“美”的共识。通过欣赏其他艺术中的声腔表演,从中体会该声腔“美”的因素,这种“美”的因素的积累,就无意中提升了欣赏者对声腔的审美能力。随着艺人声腔审美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对声腔的表演方面,还是对声腔的教学方面都能产生一定的益处。从事邵阳布袋戏的民间艺人也是一样,他们也可以通过欣赏其他艺术的声腔表演,聆听别人的发声和润腔,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声腔表演能力。

4.增多与同类艺术的交流,避免闭门造车

邵阳布袋戏是家族传承模式下的民间艺术,这种形式的艺术无论是艺术形态还是传承中的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独到之处,这些独到之处既形成了该艺术独有的风格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艺术与其他声腔表演艺术之间的交流。当前我国所存在的各种声腔表演艺术,无论在声腔技巧上还是在传承中的教学上都是各行其道。其实,很多拥有声腔的表演艺术之间都有相同、相通之处,无论是发声技巧上,还是行腔的原理上都有相互借鉴之处。例如传统戏曲中的不同剧种就拥有不同的发声和润腔技巧,但其原理则是相同的,其目的也都是为了将声音唱得“美”、唱得“轻松自然”。针对于这种共同的声腔“目的”,不同剧种的戏曲演员们都将会运用各种不同的训练手法来达到此种目的,那么这些不同的训练手法,将是可交流的信息。再如,传统戏曲与当前的传统声乐并非属于同一艺术种类,但他们同属于“有声腔”的表演艺术,只要有发声和行腔的因素在里面,那么它们之间就有相通之处。当前,传统戏曲与传统声乐表演艺术在声腔的技法运用上就存在着实际的交流和借鉴。由此可见,像邵阳布袋戏这种封闭在山村里几百年的民间小戏艺术,有必要与兄弟剧种多进行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并且,在该艺术与兄弟剧种的交流中,无论是在声腔运用的技巧上,还是声腔的教学与训练方面都应该积极地探讨和交流,以促进该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5.打破家族传承模式

任何艺术种类要得到广泛地发展和传播,都不能将自己封闭起来,都要打破封闭性的传承模式,广收弟子,共同发展艺术大业,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邵阳布袋戏在传承数百年之后,居然没有传承和发展到邵阳县白竹村之外,这充分说明了该民间艺术传承的封闭性。这样的艺术传承模式,一般情况下都是受到艺术自身历史和家族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向外界发展和传承。但无论其受到何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前该艺术的传承已出现了严重的断代现象和发展停滞的现实问题。假如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则直接影响该艺术的存亡。以前,邵阳布袋戏无论是在生存的状态,还是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上都处于优越之势,从而使该艺术在传承上处于封闭的状态,不能外传。而当前的邵阳布袋戏则不同于以前,无论是该艺术所处的生存状态,还是它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上,都与以前无可相比,并且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边沿。因此,必须要改变邵阳布袋戏以往的家族传承模式,学习和借鉴兄弟剧种的声腔技巧和教学经验,广招弟子,把握好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这一大好时机,挽救和发展邵阳布袋戏艺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邵阳布袋戏传承中的声腔教学是在家族传承模式下所进行的声腔技艺的传授,这是邵阳县白竹村刘姓家族内部所进行的“父传子”或“父辈传子辈”的、口传心授式的声腔技艺传授,它是一种传承性的教学。邵阳布袋戏这种家族传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艺术在声腔教学和继承方面的发展,并促成了该艺术现有的声腔教学特点。虽然,邵阳布袋戏在声腔教学的观念方面也有所突破,但对于应付当前该艺术所存在的现状而言是完全不够的。在邵阳布袋戏当前这种后继乏人、发展停滞和濒临灭绝边沿之际,艺人们应该充分把握好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这一大好时机,改变传统的家族传承模式和传统的声腔教学观念,广招学徒,并在丰富自身文化知识、提高识谱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兄弟剧种在声腔教学训练方面的优势和其它优点,达到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邵阳布袋戏这一民间艺术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湖南邵阳布袋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0YJC760043;亦为湖南科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声乐”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科大政发[201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