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邢福义教授的春夏秋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邢福义教授的春夏秋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邢福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湖北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0多项,已发表文章474篇,出版著作50余部,其中个人专著21部。其个人专著《语法问题发掘集》《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语法问题献疑集》曾分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据悉,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级别最高的学术奖励。邢福义四部独著四获一等奖,创造了中国语言学界的奇迹。然而,邢福义教授只上过十年学,最高学历只是大专,那么,邢福义教授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呢?

1998年11月22日,《海南日报》刊登了邢福义教授的散文《年年岁岁 春夏秋冬》,此文开头写道:一年又一年,一岁又一岁,人的一生要经历数十个、百把个春夏秋冬。人要立志。人而无志,虚度时光,愧对人字。立了志,就要求成。人字一撇一捺,如果把立志比喻为一撇,那么求成便可以比喻为一捺。只有一撇是丰满粗壮的,一捺同时也是丰满粗壮的,人字才能丰满粗壮地站立起来,突现出来。不然,就只是一个疲软的人。那么,立志求成的条件是什么呢?邢福义教授概括为:“春夏秋冬!”

一解春夏秋冬

邢教授说:“春夏秋冬是个时间概念。春夏秋冬意味着一年有四季,四季有十二个月,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天。做什么事,做一天两天,做十天半个月,这还是比较容易的。要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就不容易。这就需要坚持不懈,需要韧性和毅力。”

1994年3月,东北师大出版社给邢教授来信,说为了纪念《马氏文通》出版一百周年,拟出版一套“中国现代语言学丛书”,由季羡林先生任主编,希望他能撰写其中的一部《汉语语法学》。邢教授立即答应,并且允诺1996年6月交稿。从此,他给自己立了“法”:在书桌前放上一个小台历,每天规定自己必须为这部书写一千字,假若哪一天没写,他就在这个小台历上打个圆圈,规定自己第二天一定得补上,假若出差,回来后得按天数补上。

当时,邢教授是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每年都要到北京开全国政协会议,每年都要参加国家课题评审,一出差就是十天半个月,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要求自己每天必须至少为这部书写一千字。

每次出差回到家,邢教授就要数小台历上的圈圈,然后要求自己一定要按圈圈数补上。如果不补上,就意味着自己为人做事的失败。每天早上一到书桌前,他就要看着小台历给自己定任务;每天晚上一到熄灯时,他就要看着小台历给自己作评价。

有一次,邢教授从国外乘机到达北京,接着要从北京飞回武汉。但是,飞往武汉的班机晚点了。邢教授不急不躁,就在喧嚣杂乱的机场大厅里,挤在坐着几个人的长椅上,行李往地下一放,两腿往行李上一搁,立马补起“作业”来。在8个小时的等待中,他竟然补了3天的“作业”。

就这样,每天至少写一千字,他坚持下来了,原本26个月完成的书稿,他20个月就完成了。《汉语语法学》责任编辑吴长安感动地说:“邢教授您这么忙,还提前半年交稿,真是出乎我的意料。”1996年11月,40多万字的《汉语语法学》按时出版了。后来这部书还多次印刷,多次获奖。

二解春夏秋冬

邢教授说:“春夏秋冬又是一个气候概念。春夏秋冬意味着有春天也有夏天,有秋天也有冬天,有鲜花和温暖,也有冰雪和严寒。这就要求能够应变,经得起各种考验。在困难面前,要学会自己考验自己的定性和承受力。‘百折不挠’这几个字,对于人生实在太重要。”

1997年2月5日,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春节,邢教授的太太却忽然中风瘫痪。邢教授的儿女都不在身边,照顾太太的重担就全落到他和请的阿姨身上。在太太住院的半年时间里,阿姨在院陪床,日夜看护。62岁的他,天天买菜,做饭,洗衣服,赶医院,风里来雨里去,从未间断过。太太出院回到家后,邢教授虽然不用医院和家里两头跑,但要24小时和阿姨一起照顾一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瘫痪病人,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啊!喝水要端,吃饭要喂,翻身要推,上厕所要抱……刷牙洗脸洗脚洗澡样样都需要邢教授和阿姨帮忙。每逢阴雨天,阳台上就会挂满换洗的床单和尿片,邢教授就会守在取暖器旁边,一一烘烤,直到很晚很晚……

十六年,邢教授既要照顾太太,又要忙科研,同时还要出小小的会议,处理语言所和华中师大种种事务。十六年,邢教授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夜半转钟才睡……

在这16年里,邢教授要求自己:不能放缓前进的步伐!在他的电脑中,有两个文档记录他的论著。一个文档是“书文上(1957-1996)”,一个文档是“书文下(1997-今)”。后一个文档,记录的是他太太病倒以后发表的书文。查看后一个文档,可以知道,自他太太病倒以后,他出版了16本书,其中个人独著6本;发表了大小文章224篇,其中不少是万字文。

艰难的16年,邢教授没有趴下,反而更加坚挺!他说,困难能够压倒一个人,也能够锻炼一个人的定性和承受力。

三解春夏秋冬

邢教授说:“春夏秋冬更是一个发展概念。一个春夏秋冬之后又出现一个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万象更新,循环往复,不断上升。人啊,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历程中,要不断地有新的开始,不断地站到新的起跑线上。”

1988年3月至5月,邢教授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讲学。期间,他看到美国的学者们都在用“电脑”写文章,用“电脑”查资料,用“电脑”给学生上课,于是回国后,一直琢磨着这个“高新科技”。1990年,在家庭经济极其拮据的情况下,他咬着牙买了第一台“奔腾286”。当时,他住在老校区的教工宿舍,离学校所在地桂子山比较远。没人教,怎么办?自己学。他每天坐在电脑前,反反复复地“试用”,一遍又一遍地对照着说明书检查自己的操作。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操作失败,他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坚定了“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决心。通过几年的艰苦摸索,他成功了!1995年出版的《语法问题思索集》,初稿就是在这“奔腾286”上“敲”出来的。学会了电脑,他如虎添翼。他的文章一篇接一篇地发,他的论著一本接一本地出,他的奖项一个接一个地拿,这些都跟他找到电脑这个“助手”分不开。如今,79岁的邢教授,电脑操作水平更高了。他能熟练使用语料库查找语料,会自己用绘声绘影软件编辑视频资料、剪辑录像。他在国内外作学术讲演,都是自己制作PPT。其PPT之精美,别说是老一辈的学者,即使是“很现代”的青年们,也自叹不如。

1999年8月,《中国教育报》发表了邢教授的文章《新世纪的呼唤》。邢教授指出:新世纪的呼唤是“两个意识”和“两个沟通”。所谓“两个意识”,一个是世界意识,一个是现代意识。所谓“两个沟通”,一个是自然语言研究内部的沟通,一个是自然语言研究同计算机应用研究的沟通。

邢教授认为,只有把汉语本体研究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2007年,邢教授在《语文研究》上发表文章《新词语的监测与搜获――一个汉语本体研究者的思考》。他指出:“汉语研究者不懂或基本不懂相关工程技术问题,但是,可以从本体研究的角度提出意见。”在这篇文章中,他对“监测工程及其实施”提出了具体的“方略”,表明了他在与时俱进,他的知识结构中已经出现了“理工”的因素,他是在做着学科交叉研究的尝试。

结 题

在《年年岁岁 春夏秋冬》的末尾,有个“结题”。邢教授写道:“总之,春夏秋冬这个概念对于一个人的立志求成具有多方面的启迪。这个概念启示我们,要有韧性,不然坚持不了春夏秋冬;要有承受力,不然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春夏秋冬;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然跟不上永远发展着的春夏秋冬。”

邢教授的“春夏秋冬”激励我们,要倍加珍惜自己的“春夏秋冬”;要勇敢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春夏秋冬”;要立志求成谱写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

邓天玉,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