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白”记者的两会体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白”记者的两会体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作两年半,我第一次得到了参与两会报道的机会,被分在政协组,以一名“小白记者的身份在十余天时间内完成了两会报道。

拒绝全面,因为那是不现实的

距离春节还有两个礼拜时,我得知自己要上两会的消息。大年初六,我第一次打开了委员名单,3000多名委员,我对好多人都一无所知。我当时有一个很天真的想法,为每一个委员做“照片+基本新闻+提问设计”,但是做了不到30名委员的时候,我就崩溃了。

我意识到,准备全部委员资料既没必要也不现实,但一定要准备重点委员的资料。否则,记者在现场完全抓瞎,即便是重要委员从身边走过也认不出来,或是没问题可问。

做足功课,明确委员身份

我参会的第一天稀里糊涂,感觉没有新闻点。往后,我去了经济界别、工商联界别听会,感觉非常不一样,不仅有非常有分量的经济学家和企业老总(例如厉以宁、傅成玉、李彦宏等),而且讨论内容非常有价值,有时候听完会就觉得稿子已在心中。

两会前,报社领导告诉我们,两会新闻首先是政治新闻,是要报道代表委员们的参政议政。经过十几天的采访后,我才渐渐理解这句话。以姚明为例,如果记者追着他签名或问他的下一步职业选择就不合适,但是姚明的建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就有价值。两会上,不管腕儿多大,委员或代表是他们的第一身份。

我在现场还听见了记者问委员一些不符合其身份的问题,甚至是“请你随便说说吧”。我也遇到过问不出问题或答案空泛的时候,后来发现记者应该多问一些具体的问题,这样可以直接得到采访对象的明确回答,避免空话套话。

抓住并创造机会,问你想问

两会是有议程的,例如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两高报告等,但是,记者不能只跟着议程走,要及时和编辑沟通,做一些和报社性质相符及自己感兴趣的选题。

今年两会,央企薪酬改革是热点,会议期间很多央企的“大佬”们都在现场,中青报一位资深的编辑建议我做此选题。在现场,我直接追问一些“大佬”他们的工资是否降了,这会不会有连带效应影响基层员工,真有“大佬”承认自己的确降薪了。这种采访在平时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记者想要见到“大佬”,会有公关的层层阻拦。

除了抓住机会,记者还要善于创造机会。例如,我在听会时发现联想的老总杨元庆没有带笔记本,看上去可以和他聊一聊,于是我撕下一张纸直接写下问题给他,结尾附上“求文字回复或是我们出去聊聊?”连笔一起放在他桌子上。很幸运,杨元庆看完纸条后就离开会场和我在门口聊了几句,在其他追随的记者中,他几乎只回答了我的问题。

两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对于记者来说,平时工作大多数是个人奋战,但是两会上一定要打破此观念,不然会错失很多报道。我平时的报道领域是创业,很多法律、环境问题我根本不了解,参与两会报道前我有排斥感和恐惧感,但这都是两会的报道内容。我曾在两会现场给中青报经济部主任发微信求指点不了解的经济问题,在吃工作餐时向资深法律记者求普及和把关报道,他们的解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两会期间,每一个记者每半天几乎只可能在一个地方,得到的往往只是碎片化的内容。在吃饭或开会时,记者可以将自己当天的采访素材与其他同事分享,这样有时会凑起来同一个选题的素材,或是加深自己对选题的理解。两会中,同行的支持也很重要。今年两会有人建了记者群,500人的群每天热热闹闹,大家都不吝啬自己的采访资源,群内形成了良性循环,每个人都受益。

告别两会,迎来的是新起点

我的两会经历在一片慌乱中结束了,这是一份难得的经历,它锻炼了一个记者快速操作选题的能力和多角度处理选题的能力。纸媒记者的工作周期往往是一天或一周,但两会是所有媒体的竞争,每一个记者都要按照秒拼速度,这样的状态要持续十几天。除了速度,两会还拼新闻的角度、资源的积累、行文的质量、展现的方式等。两会给予了一个记者开眼界、拓宽报道领域的机会。记者平时都在自己的领域内耕耘,两会逼迫记者了解其他领域的问题,还会给记者更多的角度看自己领域的问题。

两会不是十几天的会议,更没有记者可以速成的培训。好的两会报道一定不是碰运气,它要求记者在一年内对于各领域变化的关注、甚至更长远时间的积累。这一届两会结束的那一天,就是记者为下一届两会准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