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中国画造型之根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中国画造型之根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重点涉及了关于中国画中线条表现艺术的探讨。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构成中国绘画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语言,它是中国绘画中造型根本,意蕴之灵魂。通过研究线条的表现,让我们对于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并且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绘画。

关键词:中国画;造型;线条;表现意味

1 中国画线条艺术的产生

中国画线条的产生,大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就已经对线条有了研究,并赋予了线条灵动的生命力。用线的技法也相当成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当时,铜器物上面的装饰画,表现方法是极其丰富、多样的,线条的雏形也已基本形成。例如,在铜器上刻画的人物已经体现出了线条赋予人物形象的造型精准度。人物射箭、舞蹈、击钟、划船等,都体现了线条的灵动性。人物的动作借助于手中的器物,其线条的转折,运用的也相当自然。线条的概括性简练、质朴,一种原始、本真的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汉代帛画《人物御龙图》、北魏画像石《宁懋石线画》等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而到了唐宋时期,开创了中国画线条艺术的辉煌。唐代的《章怀太子墓》、宋人李嵩的《货郎图》、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佚名的《八十七神仙卷》等都是颇具代表的艺术作品。线条被大量的运用到了绘画中,并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元代赵孟\的“直从书法演画法”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画线条的内涵。永乐宫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则代表了中国绘画用线的最高水准。明代时,邹德忠的《绘事指蒙》中载有“描法古今一。”亦见于明代汪`玉的《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也都相同。清代王瀛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了每种描法的要点。前人总结出来的“十八描”,为当代人物线描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清代任薰、任熊、任颐的线描等也都代表着中国线描艺术的精彩华章。这些作品所表现对象的优美丰富,线条的节奏,韵律的雅致,在塑造人物、植物、云水、山石、走兽、鸟虫等方面都丰富异常,精彩纷呈。

2 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形式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画也是特别讲求一画之美。自古以来,一直都认为一条线即使是离开了它的写实功能,也是同书法用笔一样,是具有其独特的、抽象的艺术表现力和其自身的审美价值。线是古人最初用于记事、审美、最古老的造型语言。线条的表现手法、组织形式、结构美感等都是线条艺术最基本的表现特征。线条其实有着很强的简练性和概括性、直接性和便利性。所以,人类在一开始,就选择了运用线条的语言表现形式来记录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传承、发展和延伸,现今的线条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造型语言。

中国画艺术实质上追求的是一种很强烈的客观对象和自我主观意识的一种艺术造型手段。造型是中国画的基础,而线条则是造型之根本。线条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勾勒出物象的轮廓,表现物象的外在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表达出物象内在的气质、神态、韵律以及不同的质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无线者非画也”。可见,线条关乎着一幅画的成败。南朝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的序言中,提出了“六法”。其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即概括出了线条的表现特质。它概括了两个重要的观点:首先,线条在绘画中所起到的骨干作用,即线条是构成画面中物象的基本元素;其次,线条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种审美的要求,一种气韵的力量。

2.1 虚实

中国画在追求虚实上,主要体现在用笔和用墨两方面。画面只有有了虚实相间,才能表现得灵动深远、引人入胜。在用笔方面,主要体现在起笔和收笔两方面。起笔要有藏锋,应该含蓄。所谓“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横画竖入笔,竖画横如笔”这些都是起笔与行笔从方向上产生反作用力,使线条的内力不外露。收笔时要稳,应该有回笔的动作。回笔可虚,亦可以实。虚则不留笔痕,实则笔迹湿于画面。

2.2 书写性

写是中国画的基础。所谓“书画同源”,即是说写字和绘画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可以说写是绘画的基础。由于中国画和书法的渊源关系,绘画用笔和书法用笔都有着相同的规律,所以绘画的线条与书法的线条也有着同样的审美标准。由于毛笔具有高度的灵敏性,所以在画者用线条表现客观物象时,往往会运用不同的线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情愫,使线条中注入了神韵的内涵。而在书法中,字体不仅讲求间架结构、取势、布局,也讲究笔法。在起笔时的形状和在运笔过程中,线条所产生出来的形态、美感,使线条本身就已具备了独立的欣赏价值。

2.3 质感和量感

中国画中的质感和量感也主要是靠笔墨进行表现。笔墨的粗细、干湿、浓淡、方圆、曲直、长短等运用不同的来体现出画面中物象的质感和量感。在画人物时,人物头发要略微粗重,颜色要偏重,而皮肤的运笔则要格外的细淡些。衣服要根据其特定的质感和量感来表现。硬、厚者,则要用笔方正些,反之则圆润些。韩甑摹段迮M肌酚孟吣重、浑厚,充分表现出了牛的健壮和体量感。在牛的关键转折处,用线果断、干脆、有力度,用墨也比较干涩,很好地表现出了牛的质感。在牛头与牛耳的处理上也十分微妙,这主要是倚仗于笔墨形态之间的对比。行笔时的干湿、润涩、顺逆、顿挫、转折、轻重、长短等都能够带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不同的体量感。画花卉时,则用笔要细淡;画树叶时,用笔要粗重;画树枝时,用笔要劲挺,每根线条都只有细心地去研究、推敲,方能体味出其中的微妙变化。

2.4 空间和体积

中国画中要表现出画面的空间和体积关系,其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还是通过线与线之间的衔接关系来表现,靠起笔和收笔时的方向、虚实、线与线之间的空隙、留白来体现。起收的虚实和方向不仅可以交代出线与线之间的空间关系,呼应关系,同时还能体现出物象的结构关系和凸凹关系。在画较近的物象时,用笔则要实,笔笔衔接要紧凑;而画较远的物象时,用笔则要虚,不能笔笔相接紧凑,要时断时续,体现出画面中的前后层次,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画面中的前景、中景和远景。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最好代表。充分利用了线条的轻重、疏密、虚实来表现画面,强调了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效果。画面中,处于近处的物象则用笔实、密、重;而处于远处的物象,如山、石、树等,则用笔虚、疏、轻,视觉上给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距离感和空间感,拉开了画面的层次。并且,画面中的桥梁、房屋用线,非常的实在,也很挺直。首先在视觉上就产生了冲击力。人物用笔则十分流畅,无论是单个人物,还是人物与人物之间都穿插、转折、虚实有序。而人物和景象在用笔、线条等上面的差别,又在画面上形成了新一轮的对比,从而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增强了画面的体积感和空间层次。

3 结语

中国画的线性造型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和成熟中已逐渐成为东方艺术的代表。线条是中国绘画中最能体现个人思想和创意,表达个人情感和体现个性特色的表现手法。我们通过对中国画线条的研究和理解,吸收前人之精华,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提高自己对于中国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 王德年.中国人物画技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